漫谈:鲁迅若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

   2020-03-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很多年以前,许广平给鲁迅写信,说她在上海市区闷得慌,趁周末去了一趟南翔镇,发现那里实在比市区强得多。第一,天地空旷,空气清新,到处都是树木,到处都是溪水,风景好得很。第二,民风淳朴,不像上海闹市,顺手牵羊的小偷多如过江之鲫。第三,也是最诱人

很多年以前,许广平给鲁迅写信,说她在上海市区闷得慌,趁周末去了一趟南翔镇,发现那里实在比市区强得多。第一,天地空旷,空气清新,到处都是树木,到处都是溪水,风景好得很。第二,民风淳朴,不像上海闹市,顺手牵羊的小偷多如过江之鲫。第三,也是最诱人的一点,那里的房价特别便宜,花几百块大洋就能买一亩地,花上千块大洋就能买一幢花园别墅,要是租房子的话,一个月两块大洋就够了。

写这封信的时候,许广平已经跟鲁迅结婚,夫妻两个在上海安了家,但是没有买房——他们一直是租房住。

为什么都结婚了还不买房呢?

因为上海市区的房价实在太高,鲁迅和许广平根本买不起。比如说鲁迅曾经租住的一所老式石库门,得花5万块大洋才能买下来,这还不算契税、印花税、契纸费、中证费、测丈费、地保盖戳费、建设特捐、教育特捐、消防特捐、警务特捐等一大堆税费。这些税费加到一起,高达16%,比今日“国五条”的20%也差不多了,这还不算物业税一节。无怪乎时人抱怨“国民党税多”。

那时候鲁迅的固定收入是每月200块大洋,许广平基本上没什么收入,就算两口子不吃不喝,攒上二十年也买不起一所房子。

不光鲁迅买不起,绝大多数劳动者在上海都买不起房子,因为他们比鲁迅的收入还要低。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工厂里最熟练的技工,月薪也不过三四十块大洋;在绸缎庄做足10年的老店员,每月平均才挣二三十块大洋;黄包车夫每月拉够30天活儿,平均收入还不到20块大洋。

不但是体力劳动者,就算是颇有名气的文人墨客,要想买一套房子也十分困难。已经成名的文学家茅盾在杂志社做编辑,月薪只有100块大洋;郁达夫风头最劲的时候,每月版税不到200块大洋。

郁达夫散文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里有一位在烟厂上班的年轻女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月薪仅仅9块大洋。这么低的收入,勉强够糊口和交房租而已,用什么买房?

既然上海市区的房价太高,鲁迅和许广平为什么不像今天的小白领一样,去远郊买房呢?我估计许广平也产生过这个想法,因为她在信里写到南翔房价的时候,简直兴奋得不得了。但是直到鲁迅去世,他们都没有去南翔买房,也没有去远郊的其他乡镇买房。究竟为什么没有买,我想我能猜到一些原因,例如交通不便(当时从市区去南翔得坐火车,一天只有两趟车),怕打仗的时候住在那里不安全等(几乎每次战争都会殃及上海周边的农村)。

不过应该还有一条原因:民国当局征收房产税和交易税太厉害,远郊房价虽低,买房和持有房产的成本却很高。所以说,即便是有了物业税,房价能不能掉下来也是一个未知数。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回想起来,像鲁迅和许广平这样始终不买房的夫妻在民国很常见。例如梁实秋和韩菁清、郁达夫和王映霞、徐志摩和陆小曼、沈从文和张兆和、郑振铎和高君箴??这些文化名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没有买婚房,结婚以后也都是租房居住。只有冰心是个特例,她后来在重庆歌乐山上买了一套二手房,但是她跟吴文藻结婚的时候,婚房却是在北京西山大觉寺租来的。

也许民国人的居住理念跟今天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只求有房住,不求有住房,不像咱们现代人,没有婚房就不结婚,买了房子以后还想再买更大的房子。不过,我并不认为我们应该向民国人学习,因为现在的置业环境跟民国大不一样。

就拿鲁迅来说吧,当时他在上海买房需要一次付清,现在却可以按揭。当时他买房,需要支付加起来高达16%的各种税费,以后每年都还要再缴一笔“房捐”和“地价税”,现在买房的主要税费负担只有契税,最高不会超过6%,至于房产税,还在很温柔地搞试点,大多数“房叔”和“房姐”坐拥几十套豪宅,却用不着缴纳一分钱税费。

最重要的是,近20年来的经验教训一次次告诉我们,买房越早越省钱,买得越多越划算。通货膨胀这么严重,有点儿钱不去按揭一套房子,难道等着它变成一堆废纸吗?

所以每次见到“专家”们谴责现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说正是人人都想买房的心态造成了目前的房价暴涨,我都要回应一句:这种心态不是中国人固有的,它是最近几十年的变态环境逼出来的。换成鲁迅活在当代,他也会冲进买房大军。

 
标签: 鲁迅 买房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萧伯纳和鲁迅 萧伯纳是哪个国家的是剧作家
    萧伯纳是英国的戏剧作家,鲁迅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1933年的时候,时年77岁的萧伯纳做了一次远东执行,来到了中国,见到了鲁迅。那么萧伯纳和鲁迅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呢?鲁迅、萧伯纳、蔡元培合照图片萧伯纳到达上海吴淞口是在1933年2月1
    12-31 鲁迅作家
  • 鲁迅为什么烦国学?保护国粹不应该带有别的属性
    从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常常听人说“保存国粹”这一句话。前清末年说这话的人,大约有两种: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他们在这题目的背后,各各藏着别的意思。志士说保存国粹,是光复旧物的意思;大官说保存国粹,是教留学生不要去剪辫子的意思。现
    12-30 鲁迅
  • 鲁迅病入膏肓还惦记的一个女人竟然是她
    鲁迅在病入膏肓时还惦记着她的瘦,他帮助过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数不清,而关心到宠爱的地步的,也只有她。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如果可以,
    12-30 鲁迅
  • 解密:中外文坛名家对鲁迅的评价为何褒贬不一?
    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先生说:“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地震!”王蒙随后又说:“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
    12-25 鲁迅
  • 从鲁迅的收入看三十年代民国著名文人的生活状况
    鲁迅的日记很详细地记录着他的经济活动,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有详细记录,陈明川先生在他所著的《文化人与钱》一书中,把鲁迅八千多天的日记进行了整理,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鲁迅的收入情况。鲁迅一九一二年五月随南京临时政府北上北京时,他的月薪为六十
    12-25 民国鲁迅
  • 鲁迅简介 文学大家鲁迅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12-23 鲁迅
  • 民国“神童”轶事 鲁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婴书写
    竺可桢3岁时与父亲上镇;父亲教他念各家店铺招牌上的字,回来时他竟都能记住。马一浮5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家中聘请某举人为师,教了两年,因无可再教,自告辞职。谢冰莹(非谢婉莹)5岁就阅读《唐诗三百首》、《随园女弟子诗集》和《史记》。舒新城1
  • 鲁迅兄弟之争:周作人坚持认为鲁迅偷看其妻洗澡
    自1960—1966年辞世前,周作人给未曾谋面的香港朋友鲍耀明写了402封信,它们成了研究周作人晚年的思想、观点、情趣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鲍耀明致周作人的339封信,对研究晚年周作人也至关重要。鲁迅崇拜之争1962年5月8日,鲍
    12-17 洗澡鲁迅
  • 鲁迅学习外语之道 须每日不放下 强调要硬看
    全国高考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为什么学外语怎样学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鲁迅先生的外语观和学习方法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鲁迅先生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对日语十分精通,他还懂得德文,也懂些英文。老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
    12-16 鲁迅
  • 历史解秘 鲁迅真的在《二十一条》上签字了吗?
    各位稍微读过几年书的,想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二十一条》都不陌生了,它是直接酿成“五四”学生运动,使中国由近代史进入现代史的标志性事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具体包括21个条款,企图把整个中国的领土、政
    12-15 鲁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