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挂名临朝被逼死

   2020-02-2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明帝皇后庾文君挂名临朝被逼死东晋明帝的皇后庾文君是个才情俱佳的女子,母仪天下从不揽政。但是,情势把她推到了垂帘听政的位置上。虽然她从不听政,只是在后宫操守妇道,但却不能避祸,最终落得个被乱兵胁迫的局面,愤然自尽。庾文君是现河南人,父亲庾琛曾

明帝皇后庾文君挂名临朝被逼死

东晋明帝的皇后庾文君是个才情俱佳的女子,母仪天下从不揽政。但是,情势把她推到了垂帘听政的位置上。虽然她从不听政,只是在后宫操守妇道,但却不能避祸,最终落得个被乱兵胁迫的局面,愤然自尽。

庾文君是现河南人,父亲庾琛曾担任过建威将军,晋王室南逃过长江后,庾琛又担任了会稽太守,也算是东晋朝的重臣。

庾文君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风情中长大。由于家教严格,庾文君特别注意自身德行的培养。史书记载,庾文君除“明理会事”之外,人也长得美丽大方,颇具大家风范。

庾文君的哥哥庾亮是司马睿的好朋友,两人均有鸿鹄之志。司马睿让庾亮管理藩王府属官。后来,司马睿听说庾亮有个妹妹叫庾文君,漂亮多才,便提议将其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绍。

庾亮再三谦让,认为自己的妹妹只是小家碧玉,登不得大雅之堂。西晋是司马家的天下,怎能让皇家受委屈呢?

司马睿便托人打听,了解到庾文君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于是,司马睿“穷追不舍”,最终让自己的儿子娶了才色俱佳的庾文君。

司马绍是司马睿的长子,庾文君嫁过去是正妻,今后是有希望做皇后的,这一点庾家非常清楚。待嫁那一阵子,庾家多次以历史上的明后做榜样,教育、开导庾文君,这让庾文君更加通晓宫廷生活的要领,为她日后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超脱出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317年,司马睿登基称帝,创建东晋,于次年立他的长子司马绍为皇太子。这是个正确的选择。司马绍从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被宫内外喻为神童,也深得司马睿的宠爱。

史书记载,有一天,有使节从长安来拜见。司马绍仍坐在司马睿的膝上玩耍。司马睿就问他:“究竟是长安近,还是太阳离我们近啊?”

司马绍回答:“是长安近,因为从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司马睿很得意,认为这孩子聪明,小小的年纪就懂事。

第二天,司马睿设宴款待使者,大批幕僚陪坐。为了显示自己的儿子聪明,司马睿宣司马绍进殿,又问了这句老问题:“是长安近,还是太阳离我们近?”司马睿显然是希望皇太子能说出原来的答案。

可是,司马绍却毫不犹豫地说:“太阳近。”

司马睿很没有面子,因为在大人的眼里,显然是长安近、太阳远的。为了挽回面子,司马睿说:“昨天,你不是说长安近嘛,怎么今天又改口了呢?——孩子小,就是顽皮。”于是命人把孩子带下去。

可没想到,司马绍从容地说:“抬头能见到太阳,就像能见到父皇一样。可抬头又如何见得着长安呢?”孩子把元帝司马睿比做太阳,赢得了满堂彩。众人都说神童就是不一样。司马睿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心情,对这个皇太子更加看好了。

是啊,皇上也是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睿智。

在东晋创立初期,司马睿只能依靠他人稳住政权。他即位时,竟然要拉着为自己登基立过汗马功劳的王导到御座上同坐,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导当然不肯,坚决推辞。

实际上,元帝司马睿这样做是故作姿态。然而他非依靠王导不可。王氏兄弟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元帝依靠王导还有一个原因,即王导的堂兄王敦是个实力派。多年以后,王导成了辅政大臣,王敦终于发动兵谏,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晋的根基。

话分两枝。自庾文君嫁给司马绍之后,她平素积累的文化修养以及礼仪知识都派了用场,在太子宫和皇宫里,几乎到了鹤立鸡群的程度。她对“神童”司马绍非常尊重,同时也赢得了司马绍的回报,俩人恩恩爱爱,这让元帝司马睿非常高兴。

按照皇家惯例,对皇后家族完全可以放手信任,虽然庾文君现在还只是一个太子妃,但已经完全取得了司马家族的信任。于是,元帝司马睿对庾亮更加信任,不断提拔,委以重任。

其实,东晋表面看是司马家的天下,但是,拥戴司马睿登基创建东晋的功臣王敦、王导的势力非常强大,王家的实力丝毫不比司马家弱!在司马睿眼里,已经成尾大不掉之势。当时就有“王(家)与马(司马家族),共天下”的说法。

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王敦终于如司马家族所料起兵造反。实际上,在此之前,司马睿就已经开始限制王家的权力,他重用刁协、刘隗等人,就是为了对抗王家势力。而谋反的王敦就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

王敦的军队所向披靡,直捣东晋首都建康城。司马睿束手无策。但二十四岁的太子司马绍却再也不肯像父皇那样忍耐了,他决心拼死一战。

司马绍穿上战袍,带领数百名禁军将士登上战车,准备出城迎战。这时司马睿的重臣温乔闻声赶来,拦住欲出城的司马绍说:“战势虽然紧张,但你是一国储君啊,怎么能冒死出战呢?万一有个闪失,国家怎么办?我不能让你出城迎战来敌。”

司马绍不听劝阻,拍马继续前行。温乔抽出佩剑砍断了缰绳,见太子无动于衷,便死死拉住马匹不放。司马绍无奈只能下马。这时宫中的侍卫已经基本跑光了,只剩下几名宦官陪着司马睿,元帝也非常无奈,拖下战袍换上了朝服,心灰意懒、自言自语道:“王敦想要皇帝宝座,可以明说嘛,何必要‘清君侧’祸害百姓呢?”

苦思苦想之后,司马睿调整了心态,派出使者到城外见王敦,传达了“莫要祸害百姓,如果你要皇帝宝座,马上歇兵。我可以放弃皇位”等意思。可是,王敦才不相信司马睿的缓兵之计。他快马加鞭继续前进,最后攻入城内,把皇宫控制起来。

司马睿还真把王敦想错了。进城之后,王敦并没有推翻司马睿的皇帝位,只是先把司马睿控制起来,掌握宫中大权。元帝司马睿原本是准备死的,没想到还留有一条命在,虽然无法发号施令了,但能保全性命也算是不错的代价了。

王敦多次向司马睿提出,要废黜太子司马绍,另立年幼的皇子为太子,因为司马绍二十四岁了,什么都懂,但是却遭到群臣的反对,都说太子仁孝,而且无错。王敦还是心善的,便不再坚持了。这样,司马绍、庾文君得以获得暂时的安生。

司马睿成了傀儡,心中郁闷,疾病上身,一病不起。作为皇帝,他当然放心不下司马江山,逢大臣便拜托辅佐太子司马绍,而后含恨死去,享年才四十七岁。

当时,司马绍作为太子,虽然有众多大臣表面上维护他,但能否继承父皇之位,他的心里也没有底。令他兴奋的是,谋反的王敦属于革命不彻底者,居然同意太子司马绍继承皇位,并且由他选择近臣。这样的事让谁也想不到!因为历史上的“清君侧”大部分都是为了夺取江山找的借口;可这王敦还真真实实是清君侧,这也算是东晋司马家族的造化了。

虽然司马绍上台还是个傀儡,那也总比丢了江山或者没命了好。

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第二年,册立太子妃庾文君为皇后,立庾文君所生的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之后又封庾文君的哥哥庾亮为中书监。实际上,王敦对朝廷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司马家族也不得不对他小心翼翼。

就在司马绍登基的第二年,司马绍乘王敦病重的机会,暗中命令温乔领兵讨伐王敦,一举击溃了王敦势力,重新稳定了朝廷,夺回了失去的部分权力。可惜他为家族复了仇,但却没有享过福,在几乎成为儿皇帝的情况下,刚刚过上了好日子的司马绍突然得病驾崩,其时只有二十七岁。

去世前,司马绍留下遗诏:

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天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深痛哉?朕抱病日剧,常虑忽然,仰惟祖宗洪基,不能克终堂构,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不幸之日,敛以时服,一遵先度,务从俭约,劳众崇饰,皆勿为也。衍以幼弱,猥当大重,当赖终贤,训而成之。昔周公匡辅成王,霍氏拥育孝昭,义存前典,功冠二代,岂非宗臣之道乎?凡此公卿,时之望也,敬听顾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断金,以谋王室。诸方岳征镇刺史将守,皆捍朕城推毂于外,虽事有内外,其致一也。故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臂若唇齿,表里相资,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要以缉事为期。百辟卿士,其总己以听于冢宰,保佑冲幼,弘济艰难,永令祖宗之灵,宁于九天之上,则朕没于地下,无恨黄泉。特此留喻,钦哉惟命!

司马绍死后,遵照他的遗嘱,只有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登上皇位,是为晋成帝。年纪轻轻的庾文君被尊为皇太后。

司马衍才五岁,如何执政?

大臣们商议的结果是,由庾文君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垂帘听政。

庾文君再三推辞,可是群臣均劝她以大局为重。她只得答应,说:“我是一个女流之辈,如何能担当起朝廷的重任呢?时机成熟后,我会立即退下来。”

为了显示对王敦势力的“尊重”,在任命庾亮为参录尚书令的同时,也任命了王敦的亲戚王导为这一职务,两人共同承担起辅政的任务。

实际上,王导与王敦是有很大区别的,他并不完全赞同王敦的做法,因此让他进入“内阁”,就是做面子,以显示东晋朝廷的大度,同时还能起到钳制王敦的目的。王导也是明智之人,凡事由庾亮做主,自己退到后面。这套新班子的实际权力在庾太后的哥哥庾亮手里。庾文君在宣布垂帘听政后,便回到自己的寝宫,再也不过问政事了。

庾文君年少守寡,但是良好的教育使她能够坚守封建社会的所谓妇道,她没有闹出什么绯闻来,对娘家人也一直要求严格。有的大臣提议追封庾文君的父母爵号,被她坚决拒绝。她还常告诫哥哥庾亮,督促他秉公执政。可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庾亮当政后,早就把妹妹的话丢在一边。他太入戏了,把司马江山当成自己庾氏的了。他一方面排斥王导,似乎在为司马家族复仇;另一方面疑忌地方官员,最终引起历阳镇将苏峻的起兵。

公元331年,苏峻率部攻进首都,烧杀抢掠。庾文君不堪侮辱,得暴病身亡。年仅三十二岁。真可谓:

汹汹乱党入宫城,母后遭凶饱受惊。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应自怨亲兄。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晋朝司马家族怎么对曹操后人 晋朝司马家族如何对曹操后人
    晋朝司马家族怎么对曹操后人 晋朝司马家族如何
    1、享国45年的曹魏政权,虽然被司马家所取代。但是,曹家的剩余后代,却并没有遭到司马家的大肆屠戮,反倒是得到了优待。2、曹奂退位之后,被封为陈留王。司马家对待曹奂,保留了对待外国君主的礼节,允许曹奂使用天子的礼仪,上书不称臣,受诏不下拜。3
  • 葛洪简介 东晋时期者著名炼丹家关内侯葛洪生平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
    12-31 晋朝东晋
  •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
  • 西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
    12-29 晋朝西晋
  • 冯跋简介 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冯跋生平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
    12-28 晋朝冯跋
  • 晋朝文字介绍 两晋时期文字书法的流行与发展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两晋文学脱离经学的束缚而独立,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发展。这是因为:魏晋的儒家精神衰微、才能重于德行,士大夫虚无荒诞
    12-28 晋朝
  • 阮籍嵇康 晋朝的韩寒与郭敬明阮籍猖狂嵇康打铁
    “美少男”作家郭敬明的最新小说《小期间》一出街就成贩卖榜第一,去豆瓣网,任意一搜,只有大把对该书的恶毒诅咒,以及对郭敬明同窗的人身攻击。郭敬明本人,踩着足以踏平一座都会的尖叫和诅咒腾云驾雾,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这个中的悬疑是,同样是偶像
    12-27 晋朝嵇康
  • 为何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次子,晋景帝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
  • 解析西晋荀灌一个女孩子是如何突围救父的
    荀灌是西晋时期大将荀崧的女儿,虽然是女儿身,但是荀灌却从小就有着男孩子的性格,小时候又总是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而且对武艺十分地感兴趣,所以尽管只是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儿,但是却能够做出带领士兵突围救父的事情来,从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荀灌是一个什么样的
    12-27 晋朝西晋
  • 鄢陵之战简介 晋国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