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竟用打架来决定文状元的人选?

   2020-12-0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故事那么多,什么奇闻没有?什么奇葩没有?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故事那么多,什么奇闻没有?什么奇葩没有?

在宋太祖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当上状元,不全靠笔杆子讲话,有时候居然还得靠百米短跑和散打功夫,真是前所未闻,我们来看看这出好戏。

宋初殿试:

读书人在炊饼店

举办快速作文竞赛

科举这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哪怕是在战乱频仍的晚唐、五代时期都没有中断过,例如“三字经”里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后晋时期北方的窦燕山,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登科及第。到了时局安定的宋朝,当然更重视科举。关于宋朝的科举考试,我们就不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只捡最有趣味的讲。

宋朝时候的殿试内容,都是三道大题目,“一赋一诗一论”。既然大家都过关斩将到殿试这一关了,估计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很难找出大的差距来。这个确实让人为难,后来的明朝还一度以颜值来决定谁是状元,清朝乾隆有一次则看谁的字写得好,更何况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粗人,要他从字里行间来寻出读书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难为了,咋办?

那就看交试卷的速度,谁先交卷,谁就是佼佼者,“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这似乎也有些道理,交卷快至少说明此人才思敏捷,反应快,脑瓜子灵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办事能力不会差到哪里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须写得快,于是民间纷纷风行快速作文,有没有快速作文培训不得而知,但确实有快速作文大比赛。有个叫李庶几的举人,就和同学们在一家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大赛,怎么选这么个地方?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手表和体育比赛计时器,那就拿做炊饼的工序为计时器,如果谁在一张炊饼制成时写完一篇,那就是优胜者,“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真不知有多少科场的优胜者是在武大郎炊饼店练出来的。乌龙状元:

以格斗结果定殿试结果

既然以交卷速度定名次,那么大家都在比快,谁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来这文章也是唯快不破,没想到大家都快了,这糗事就来了。且说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大家都在考场上奋笔疾书,一个个如同傅红雪、小李飞刀一般,拿着笔在试卷上唰唰唰写着,想要功成名就的孩子就得努力奔跑啊,更何况是在天子眼前。当时在考场上努力奔跑的考生,有王式、王嗣宗和陈识等,后来司马光记错了,将陈识记成了赵昌言。王式是预选赛的第一名,也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当时最后一道考题叫做《桥梁渡长江》。转眼间,王嗣宗和陈识就已经稀里哗啦将文章写好了,将“桥梁”搭好了,一同起身,一同交卷,把考场上的监考官和同学们全都惊呆了。

当年在炊饼店练出的快速作文技巧,这个时候居然也不能成为淘汰对手的利器,这可咋办?答案只有一个:还是得努力奔跑。这一下从文化比赛变成田径比赛,考的是短跑,于是两个三十来岁的男儿,拔腿就往交试卷的地方跑,一阵风似地跑,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家乡父老的期待,快快奔跑吧。

然而,俩人的田径水平竟然也差不多,居然同一时间交卷,估计俩人的胳膊也差不多长,否则的话,如果按照游泳比赛的规则,谁的手长,先搭到游泳池边谁就优胜。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俩人同时交卷。

到底谁是状元,难倒了大宋朝廷的上上下下,赵匡胤更是觉得头大,虽然他擅长体育,可是在那个没有秒表和视频回放的年代,无法做出进一步科学精确的判断,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举措:比武定状元!

至于具体项目,不比十八般兵器,不用像后来的林教头和洪教头一样比赛棍棒项目,就比徒手格斗,那时叫“手搏”。

比赛地点就定在讲武殿,话说这一天,百官聚集,天子坐堂,王嗣宗和陈识这两位选手,在一声战鼓擂响之后,奔向赛场,张牙舞爪,拳打脚踢,连抱带摔,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科选手徒手格斗比赛。你使你的降龙十八掌,我使我的六脉神剑,混战成一团。这两人文才相当,没想到武功也不分伯仲,数个回合下来,点数基本持平,更不用说谁把谁打趴下。且说在武功持平的情况下,谁能胜出,就看怎么使阴招了,王嗣宗眼疾手快,去揪对手的帽子,这一下就对了,因为对手是位绝顶聪明人士,怕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自己真实的颜值,于是就像春秋时代的子路一样,去护头,结果被王同学一个抱摔,撂倒在地,不等裁判裁决,也不等对手抛毛巾,王同学立即跑到赵匡胤面前大喊:“臣胜之”。赵匡胤笑得不行,马上答应:行,你小子就是我大宋状元。想象一下那时的画风,两个读书人,一个抱着头巾垂头丧气,一个大呼小叫“我是状元,我是状元”,真正是斯文扫地。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也特别的萌萌哒。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1、当时的王朝是后周,赵是一员大将,很受周世宗的信任,在一次远征时,战胜后喝了很多酒,几个谋士把皇袍披在他身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2、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
  •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唯一被强迫者?兵变的起因
    从古至今,只要翻阅有关宋史的资料,看到北宋得国一段,绝无例外都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得七年(公元960年)元旦日契丹来犯,庭议命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迎敌。初三日,大军出开封,天黑以前驻军在开封城东北40里的陈桥驿,当
    12-31 赵匡胤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
    虽然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一直是他深思的问题。宰相赵普屡次进谏,请宋太祖撤去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
  • 一代明君宋太祖为何要怒责宋白 宋白做错了什么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可以说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想要欺骗一个这样的君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达成目标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是发动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统一天下以后,赵匡胤觉得手下的武将也有可能会出现自己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被部下拥戴黄袍加身。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赵匡胤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开国君主
  • 忘恩负义 赵匡胤对救命恩人竟然痛下杀手
    后周时,张琼隶属于赵匡胤的帐下,以骁勇闻名,曾冒死救过匡胤的性命,因此甚得赏识。太祖即位后,擢典禁军,累迁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光义迁开封尹臣,代为殿前都虞侯,迁嘉州防御使。当时军校史珪、石汉卿正逢受宠,但张琼却屡次折辱他二人,因
    12-31 赵匡胤
  • 史上亡国之君后周恭帝柴宗训 本无赵匡胤什么事
    若说起后周,大家最熟悉的只怕不是柴荣而是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进乃是皇族后裔,仗义疏财,能文能武,宋江与之比起来,其实就算是土鳖。不过,这些都是小说家言。想怎么编怎么编,硬要让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的宋江做老大,读者也没办法是不是?只是,咱今不
  • 赵匡胤改造强抢民妇好色官员的惊人手段
    最后,赵匡胤问道,被抢民女所嫁的丈夫是干什么的?百姓如实回答说,是乡下种田的农民。宋太祖说:“她原来的丈夫只是个农民,李汉超是朝廷重用的显贵大臣,因为喜欢你女儿才娶她,你应该高兴,虽然只是做小老婆,但是,跟了他,你女儿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比嫁
  • 宋太祖遭顶撞怒砸大臣门牙 怕写上史书忙道歉
    ●【北宋】 张霭:“但有史官在耳!”——《夜航船·卷六·选举部》【背景介绍】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了天下之后,不知不觉中也染上了放逸的毛病。而宋太祖手下有个大臣叫张霭,性格刚直倔犟,经常直言劝谏皇上,有时还把皇上弄得下不来台。一次,宋太祖正在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