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王莽也是亡国之君他的失败是因得罪了谁

   2020-09-0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前面几篇说了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选择王莽的,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坛乃至帝位的。本来历史眷顾王莽,群众拥护王莽,形势一片大好,可没几年,天下就背弃了王莽,王莽成了数的过来的身兼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的皇帝。短短几年,人生大起大落是不

前面几篇说了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选择王莽的,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坛乃至帝位的。本来历史眷顾王莽,群众拥护王莽,形势一片大好,可没几年,天下就背弃了王莽,王莽成了数的过来的身兼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的皇帝。短短几年,人生大起大落是不是有点太快?其实这怪不得别人,要怪,还是得怪王莽自己作死。今天就说说王莽把一个好好的江山,如何作死作垮的。有人说,王莽是个穿越者。对于一向坚持理性客观的历史观的我来说,我还真的有那么点相信。因为他太像一个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的人了……

很多所谓的改革都是新瓶装旧酒,但是王莽他不!他的改革走的不是寻常路,就是要新酒放旧瓶!

新瓶装旧酒的欺骗式改革一般只是欺骗一下善良的大众,根本上还是维护既得利益,所以还是可以维持的。

历史上任何的一种权力,都不是凭空而来,都需要背后有政治利益集团的支持。有新兴的地主政治势力支持,所以商鞅变法成功了。得不到文官集团的肯定,所以张居正改革失败了。

而王莽的改革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把全国上上下下所有能得罪的政治势力,全部都给得罪了。

首先得罪的,是豪强地主阶层。

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不具有彻底性的,因为改革其实质是统治阶层内部利益的再划分,所以,必然要打击一部分既得利益,拉拢另一部分。

王莽改制,可以说是有魄力的,因为他直接把改革的枪口对准了当时最大的利益集团,豪强地主。

这个改革方向不能说错,但是改革的方法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当时西汉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土地兼并严重,人口买卖盛行,豪强“多蓄奴婢,田宅无限”。针对豪强的改革是具有正当性的,但是也必然是异常艰辛和凶险。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豪强地主,才夺得皇位。

而对付这么庞大的势力,王莽是怎么做的呢?

两招,“王田制”和“私属制”

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兼并严重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因此,他想通过恢复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王莽即位后,颁布了“王田制”,规定土地国有,不准随便买卖,并根据人口数量分配土地。只要土地国有,不准随便买卖,再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农民就可以实现耕者有其田,那么就可以杜绝土地兼并,土地不会被买卖,农民就不会无所依附成为奴婢了,一举多得。另外为了缓解现有的奴婢过多的问题,王莽将“奴婢”改称“私属”,不许买卖。这两项措施出发点我相信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他们只是限制了土地兼并和奴婢膨胀,并未伤及豪强根本。何况,这两项措施严重损害了豪强权贵的利益。豪强群起反对,朝野反对,地方地主豪强甚至举兵反抗,无奈之下,王莽下令取消“王田”“私属”制度。就这样,这两项制度草草收尾,还没收到改革红利,却已经把当时最有势力的豪强地主给得罪光了。

接着得罪的,是底层百姓

王莽改革的出发点其实就是为了底层百姓,但是呢,他推行的那些政策,让本来就困苦的底层百姓更加没有了活路。

首先是改革币制,这个是王莽改制中失败中的失败,怎么改呢,把已经淘汰了几百上千年的货币又重新拿出来了,什么刀币啊,布币啊,连只有商朝时候才流通的货币龟壳和贝都复活。这还不止,每次货币改革,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值却越来越高,人为地制造通货膨胀,就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滥发纸币,最终物价飞涨,百姓财富被强行掠夺,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还有一些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制度,最后也成了百姓怨恨政府的一大原因。比如实行五均、赊贷等,五均是在全国几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如果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具体办法是: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贷。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这些政策的理念都非常先进,后世的王安石变法都还在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商贾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互相勾结,利用特权将这些制度变成中饱私囊的机构,给百姓带来莫大的痛苦。即使是到了一千年后的王安石时代,同样的痼疾,依然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大原因。

而百姓不会管你政策的出发点,这些政策最终所受的苦,自然都记到了王莽的头上。

得罪完上层的豪强和下层的百姓,王莽又把官僚得罪了

王莽改制,不仅喜欢改制度,还喜欢改名称,王莽不停更改官制与官名,又不停地更改地名,严重的一个郡前前后后改了5次名称,改到最后又改回到了原来的名字,纯粹瞎折腾。结果搞得公文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甚至下诏书,还得用以前的旧名。王莽还喜欢根据古籍和传说来设置官职分封爵位,设置了许多新的官职,再加上原来已经改名的旧官职,大家完全不知道谁是谁,该干什么了。还按照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将近800人,但是很多又没有实际的封地。最后搞得官场乌烟瘴气,贪污受贿,盘剥民脂民膏的层出不穷。说是官不聊生,也不过分。得罪完自己人,王莽还把周边少数民族给得罪光了西汉时期,周边的民族形势还有些复杂,北方匈奴,东方高句丽,西域和西南夷虽然都依附中央王朝,但是自主性较强,一不爽就叛乱。说王莽是腐儒吧,对待民族关系,一点妥协意识都没有,妄自尊大,一副皇汉的派头。

首先是对匈奴,匈奴被汉武帝连番打击以后,势力日衰,到了宣帝时候,呼韩邪单于来降,汉朝终于得到了匈奴的臣服。但是王莽认为,自己天命所归,代汉自立,匈奴算什么!于是把西汉的“匈奴单于玺”给收了,换了个“新匈奴单于章”,在匈奴前面加个“新”,还把“玺”改成“章”,匈奴不满开始闹事,王莽一看,你个小样还敢不服,直接把匈奴单于改成“降奴单于”,这么侮辱性的称呼使单于勃然大怒,于是北方边界又开始战争了。

点击看大图接着是对西域,把西域各国的王降为侯,引起西域诸国的不满,纷纷反叛,王莽派去镇压的大军也被西域诸国联军打败。新朝几乎失去了整个西域。

再接着是对西南夷,也还是因为把王降为侯,句町王怒不从命,被王莽处死,这句町王一死便捅了马蜂窝了,句町王弟弟率众反抗,整个西南少数民族群起叛乱,叛乱一直持续到新朝灭亡还没消停。

北方西方和南方都出问题了,还差东北的高句丽。为了出征匈奴,王莽还向高句丽征兵,遭遇反抗,王莽一怒,派兵过去把高句丽收拾了,顺便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

就这样,王莽自大的外交姿态把周边少数民族都给得罪光了,使整个帝国的边境都陷入了战争,虚耗了大量国力。

王莽得罪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其灭亡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但是,王莽毕竟还是王莽,他还是那个道德楷模和儒生典范,在王莽灭亡的最后,就连王莽的亲信重臣都开始背叛王莽时,王莽他落魄时的好友孔休出现在王莽的面前,没有共富贵,却可以共患难,人生得此知己,死又何憾。

和孔休一样守在王莽身边的,还有一千多名公卿大臣,在他们眼里,王莽还是那个胸怀天下苍生的贤德君主,他们以书生之躯,与王莽一起战斗到了最后。

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临死前仍然能获得如此多人的拥护和誓死守卫,王莽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相比1600年后的崇祯皇帝鸣钟召百官无一人前来,死前仅有一名太监陪同,王莽的结局还不算太惨。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史上亡国之君后周恭帝柴宗训 本无赵匡胤什么事
    若说起后周,大家最熟悉的只怕不是柴荣而是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进乃是皇族后裔,仗义疏财,能文能武,宋江与之比起来,其实就算是土鳖。不过,这些都是小说家言。想怎么编怎么编,硬要让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的宋江做老大,读者也没办法是不是?只是,咱今不
  • 中国史上代价最昂贵的一次偷情 成了亡国之君
    如果不是因为和嫂子偷情,沮渠牧犍不会落到“面缚请降”(《通鉴》)的尴尬境地,北凉的灭亡也不至于来的那么快。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事件,却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历史过去了1500年,我们无
  • 周幽王姬宫湦简介 烽火戏诸侯的西周亡国之君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涅sheng(一声)。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记》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幽王二年(前
  • 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 指的是哪一个亡国之君?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
    12-28 亡国之君
  • 他骄奢淫逸却不做亡国之君 只为查验臣子
    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人往往是经历风雨之后才能见到彩虹,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对策,从中展示成功的内在生成机制。“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唐代李百药诗《郢城怀古》描绘了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洛水的气概,这番气概的激昂着实经
    12-26 亡国之君
  • 隋炀帝"真墓"被发现 亡国之君仅剩2颗金牙
    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萧皇后。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
  • 亡国之君宋徽宗的艺术造诣究竟有多高
    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在公元2002年中国嘉德春拍卖会上,拍出了2300万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元末明初陶宗仪编著的《书史会要》上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赞叹其“笔法
  • 为何亡国之君多小儿 古代历史上的那些亡国君
    翻开中国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汉、唐、宋、元、明、清这几个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朝代,亡国之君都是一些小皇帝,不是混沌未开的幼儿,就是少不更事的少年。我们不妨看看这些亡国之君即位时的年龄:西汉末代皇帝刘婴,生于公元3年,公元6年即位,即位时
    12-21 亡国之君
  • 北宋开国功臣为何会失宠 劝皇帝用亡国之君年号
    公元973年,翰林学士卢多逊奉太祖之命出使南唐,临回来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对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辑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在风花雪月、文辞歌舞上鉴赏水平超一流的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基本等于白痴,立刻慷慨支持这一伟
  • 同是才华横溢亡国之君 李后主比宋徽宗更值得同
    也许是中国长期以来受佛教的影响吧,中国人素来相信“轮回业报”之说,比如宋太祖从“寡妇幼子”的手里抢夺了天下,但是最后南宋失天下的时候也是“寡妇幼子”。后世许多人妄加推测宋徽宗赵佶也是南唐后主李煜托生的。假如赵佶真的是李煜托生的话,他倒确实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