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比安禄山还厉害的节度使 王忠嗣

   2020-02-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节度使是我国古代一种对边疆进行有效防备而设立的官位,但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却将节度使这个官位推到了末路。历史上,有很多人知道节度使都是因为安禄山,但是,今天带给带家的却是比安禄山还要厉害的人物——大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706—750)

节度使是我国古代一种对边疆进行有效防备而设立的官位,但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却将节度使这个官位推到了末路。历史上,有很多人知道节度使都是因为安禄山,但是,今天带给带家的却是比安禄山还要厉害的人物——大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因父在唐开元二年(714)反击吐蕃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王忠嗣九岁时由唐太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有谋略”,玄宗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玄宗十器重,对人说:“此子尔后必为良将。”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二十六年(738)秋,吐蕃叛乱,进犯边境。忠嗣率部属前往平叛,左右驰突,当者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吐蕃大败。后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浑,利用西突厥各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其实力。开元二十九年(741),又任朔方节度使时,注意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与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以高价购头马匹,“诸蕃闻之,竞来求市”,同时,内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也输入突厥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发展,物质、文化也得到交流。他主张各民族和平相处,尽量避免冲突和战乱的发生。

一次,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使得延光出师无功,终罢兵。

在大唐帝国兴盛阶段,包括“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边境也非一派祥和,而是屡有战事。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各处皆有战事。一方面,这是由于唐朝将领凭借强大的国力侮辱对方,逼迫对方奋起反抗;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游牧民族的掠夺习性造成的。比如从西北到东北一带边疆地区,奚人、契丹人、吐蕃人、突厥人,都时常骚扰大唐边境,抢劫马匹、粮食、人口,若是遇到小股唐军前来,便杀败唐军,若是遇到大部唐军,则远遁大漠之中,避其锋芒。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对此很不满意,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屡次督促边镇将领对外用兵,施布大唐恩威。王忠嗣得令,也积极响应,策划了一系列巩固边防的战事。

西元742年,大唐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军队在桑乾河进行会战,连续交战三次,都取得了胜利。当时,奚人和契丹人组成强大的联军,却被王忠嗣率领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身逃走,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由是,王忠嗣威名大震。自然,唐军也是威名大振,耀武漠北,所向披靡。

同年八月,后突厥汗国因内乱反唐,王忠嗣向玄宗献《平戎十八策》。随后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大败后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后突厥汗国衰落下去,再无力对唐帝国边境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但王忠嗣并不沉迷与过去的辉煌之中,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先发制人”。天宝二年,王忠嗣再度率兵打败突厥,塞外的局势因此得到根本性转变。

王忠嗣因系列边功,越来越得玄宗皇帝赏识,因此加官进爵,也是频繁。到了天宝四年,王忠嗣加摄御史大夫,兼河东节度使。同年五月,进封清源县公。

但王忠嗣确为忠臣,素无谋反之心,更非飞扬跋扈、残暴凶劣之帅,他勤于为政,爱惜士兵,替大唐帝国的边境安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掌管的地盘从朔方至云中,边境长度达数千里。为了加强防御,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军筑有旧城,王忠嗣便派人修复旧城继续使用。有的地方地势险要,若无旧城,王忠嗣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

坚固的城防连绵不断,便相当于万里长城。但这种万里长城施工量小,作用大,因此更适合推广。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并且从劳动量上较少,防止士兵过于劳累,又节约政府财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好评。士兵们都特别拥护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帅。

从另一个角度看,王忠嗣修筑城防,不但改变了过去无处可守,庞大的唐军与灵活的游牧军队打游击,屡屡失败的的窘境,加强了边疆防务,而且还为大唐帝国向外开拓了边境领土达数百里。广漠平原上,兀自耸立着一座座坚固的城堡,那些勇悍的游牧民族,至此也是忌惮几分,不敢轻易骚扰大唐帝国,从此,边境战事愈是稀少。

西元746年,大唐天宝五年,正是天寒地冻的一月。曾经诬陷过王忠嗣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亦险遭陷害,此事后面有详细叙述),被剥夺节度使之职。唐玄宗思前想后,决定不新任人才,而是用立了大功的王忠嗣继任其职。到此为止,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对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拥兵天下了!可叹的是,玄宗皇帝竟也糊涂,把天下安危,全托付在王忠嗣一人身上!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则,天下之祸,也许早已发生。

成为四镇节度使,对王忠嗣而言,确也有一些好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王忠嗣可以更加熟悉各镇实力,相互调剂,达到兵力的平衡。

王忠嗣到陇右、河西之后,见两镇骑兵不强,战马尤少,因此奏请玄宗皇帝,调集朔方、河东两镇战马共计九千匹,用来充实河西、陇右两镇军事实力。从此,这两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当时王忠嗣虽然打败过吐蕃人多次,但吐蕃实力依然存在,时而骚扰边境。王忠嗣见四镇实力都强大起来,于是上表玄宗,决定对吐蕃用兵。玄宗自然慷慨应允。

王忠嗣得令,乃集中优势兵力,连续与吐蕃军大战于青海(今青海湖)、积石(今青海阿尼玛卿山)等地,大破吐蕃军。随后又与臣附于吐蕃的吐谷浑在墨离军(治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大战,打败吐谷浑,俘虏其全部人马。

王忠嗣之所以为良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是个知人善用的统帅!在他手握重权之时,他并非沉醉于重权的光环之中,而是深有远见卓识,为大唐帝国大力培养、发掘后备人才。

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后,听说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一能人,此人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晓大义,为人仗义疏财,颇得其下士兵拥戴。王忠嗣一听有此等人物,异常兴奋,立马派人寻访。

那能人是谁?便是哥舒翰!自从长安受挫以后,哥舒翰奋发图强,习武练兵,夜读《春秋》、《汉书》,有时读到忠烈豪杰之士,竟是击节赞赏,若读到其被诬陷受害,则是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读史如饮酒,皆能让人醉矣!

哥舒翰也早闻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见,如今得此机会,自然纵马前来拜见。王忠嗣与哥舒翰一席长谈,“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得极度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谢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果然是好不痛快!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为衙将。(其实哥舒翰比王忠嗣年纪要大一些,只是他少年时期虚度光阴,中年以后才慢慢有些成就。否则,只怕这段佳话,却是无处可寻!)

至此,哥舒翰便在王忠嗣帐下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王忠嗣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27万兵马..如果他要反唐..凭他的能力和实力..改朝换代都不成问题...幸运的是..王忠嗣不适安禄山...可悲的是..安禄山不是王忠嗣..否则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后的暗淡局面了..

 
标签: 安禄山 王忠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安禄山是怎么征服杨贵妃的 安禄山墓真的存在吗
    安禄山原本是营州柳城地方的湖人,后来因为巴结杨贵妃,又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善于阿谀奉承,所以做到了平卢、范阳、河东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原本安禄山和杨国忠两个人相互勾结,但是后来安禄山平步青云,在官场上扶摇直上,遭到了杨国忠的嫉妒,因此杨国忠也多
  • 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恋情可以真的成立吗
    在那个脏唐、臭汉的历史岁月当中,曾经有一位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就是杨贵妃。当然,说起她的故事有很多,但其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她与安禄山之间到底有没有情人关系?首先,诸位看官跟上老吕先回顾一下杨贵妃其人其事。说起杨贵妃,她其实先是唐玄
  •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实际上是被逼无奈?
    安史之乱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其一:忌惮小人。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皇帝贵妃之外和
    12-28 安禄山
  • 唐朝历史上安禄山有免死金卷又是因何而死的?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扬国忠为名,率众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也一起率部反叛,史称“安史之乱”。唐朝自李渊立国一百多年来,内地长期没有战争,刀枪在武器库中生锈、腐烂。地方
  • 揭大唐灾星安禄山如何成为唐玄宗的宠儿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旧唐书·安禄山传附子庆绪传》谓“禄山父子僭逆三年而灭”,到宋人欧阳修等编《新唐书》则把安禄山列入《逆臣传》中。史学家从来把“安史之乱”称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是直接把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拖入衰败深渊
  • 安禄山是如何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唐玄宗时期的胡人部落,在大唐官员们看来,始终是个不安定因素。而安禄山也看到,就算是最强大的胡人部落酋长,见到了大唐的刺史大人,也要屈膝下跪。安禄山渐渐的,就不甘心委屈在胡人部落当中,他希望自己能够到大唐为官。有一次,有一个胡人富商带着一千多
    12-21 安禄山
  • 杨贵妃与安禄山有何关系?曾为安禄山洗澡裹身
    在古代,皇帝老儿身边的文武大臣多如牛毛,但拍马溜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然而能够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厚爱并非易事。像唐朝时期的李林甫、王鉷等都做到了,再到后来的胡人安禄山也做到了,并且唐玄宗也委以他重任,再说了,安禄山是一个善于拍马屁的人,将玄
  • 乱唐第一枭雄安禄山少年为何是英雄?
    安禄山是霍乱唐朝的第一枭雄,他的事迹在正史中,在野史中,都有许多记载,有的事情很离奇,有的事情很荒唐,但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真相呢?安禄山出生于营州,有一个小名叫做轧荦山。轧荦山在胡语中,是战神的意思。为什么叫做这个
  • 唐朝秘史 安禄山是如何得到玄宗赏识的?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旧唐书·安禄山传附子庆绪传》谓“禄山父子僭逆三年而灭”,到宋人欧阳修等编《新唐书》则把安禄山列入《逆臣传》中。史学家从来把“安史之乱”称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是直接把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拖入衰败深渊
  • 安禄山之乱有什么影响 安禄山叛乱的原因
    安禄山之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末年和唐代宗初年的,由唐朝的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企图夺取李唐统治权的政治都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为是安史之乱,也被称为是天宝之乱。这一次叛乱又安禄山
    12-14 安禄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