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忠臣蒋钦只因弹劾刘瑾竟被杖毙午门

   2020-06-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午门在故宫历史上地位特殊,正门除了皇上进出,皇后只许大婚进一次,殿试只许一甲出一次。大凡圣旨传诏、凯旋献俘、新历颁布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说午门斩首是假,廷杖是真,如果皇上看谁不顺眼了,即使是劳苦功高的重臣,难免要尝一尝廷杖之苦。有史家

午门在故宫历史上地位特殊,正门除了皇上进出,皇后只许大婚进一次,殿试只许一甲出一次。大凡圣旨传诏、凯旋献俘、新历颁布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说午门斩首是假,廷杖是真,如果皇上看谁不顺眼了,即使是劳苦功高的重臣,难免要尝一尝廷杖之苦。有史家统计,明朝遭廷杖的官宦达500之众,那些抗击打力弱的、被政敌指使校尉往死里打的,致残算幸运,致死也不鲜见,而御史蒋钦就是杖毙午门的冤魂之一。

明弘治九年(1496),38岁的蒋钦参加了殿试“国考”,大抵给祖宗烧了高香,虽无缘从午门正门风光一回,但入了三甲,赐了进士。蒋钦出仕即在“政法系统”,先任卫辉推官,相当于基层法院院长兼审计局局长,后任南京御史,相当于中央驻地方的纪委监察特派员。也许当时选拔干部没多少条条框框,也许政法干部在那时就已高配半级,反正他从地方官拔擢京官仅用了几年时间。

御史职责包括整饬政风、遏制腐败、针砭时弊、谏言立论,参谁一本,当事人极可能被“双规”、被“双开”,乃至人头落地,九族株连,威力不可谓不大。但御史的监察对象毕竟是同僚,甚至是宗师,是同年,你若睁眼瞎别人要参你渎职,你若今天让尚书体无完肤,明天让侍郎无地自容,大后天让皇帝老儿下不了台,必然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哪天风向一转,打击报复也够你喝一壶。其实御史邀功如火中取栗,虽可逞一时之快,但奏疏这把双刃剑,一撇一捺都是在刀尖上跳舞,像蒋钦便是在正德元年(1506)弹劾刘瑾时翻了船。或曰,如果不是御史担当,蒋钦就不至于一线冲锋、赔掉性命。

刘瑾这个人,虽是宦官,论权力,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论财富,可谓富可敌国。这些财富是怎么弄来的?蒋钦在奏疏里写道:“昨瑾要索天下三司官贿,人千金,甚有至五千金者。不与则贬斥,与之则迁擢。”收人钱财,成人之美,此乃官场潜规则,而刘瑾敛财敢于突破规则掣肘,颐指气使,雁过拔毛,海绵吸水太过斯文,淫威榨油才叫痛快,升迁调任者要贿,视察归来者要贿,不求政治进步只想熬到平安退休者亦要贿,不然豢养在东厂、西厂的特工们就要找茬重刑侍候。一官员巡视基层后,因未筹足贿金1000两银子,不敢回京,最后跳江自尽。刘瑾专权贪腐,朝野敢怒不敢言,而义愤填膺的蒋钦,誓与飞扬跋扈的刘瑾不共戴天。但这时的刘瑾在皇帝左右,也左右皇帝,收拾一个御史易如囊中探物。

出现包藏祸心的贼臣不一定可怕,遭遇忠奸不辨的昏君最最可怕,若要推选历代昏君,武宗朱厚照胜出概率可能相当于千足金含量。据说幼时的朱厚照聪明伶俐、过目不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代明君的好苗子。弘治十八年(1505),他的父皇孝宗一命呜呼,年方15的朱厚照不得不辍学登基,改翌年为正德元年。朱厚照稚气未脱,羽翼未丰,偏偏赶上青春叛逆期,既有贪玩骑射的顽劣,又存英武彰功的幻想,孝宗死不瞑目啊,咽气前专门在乾清宫托孤于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大臣,说“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

没想到,刘健这帮大臣辅佐方案尚在腹稿阶段,太监刘瑾已先人一步利用朱厚照的弱点,因势利导、煞费苦心哄他找乐子,并轻而易举博得宠信。每到兴致处,刘瑾趁机奏事,而这时的朱厚照小朋友只顾着玩儿,哪里还记得社稷安危、臣民苦乐,一挥手让刘瑾看着办。就这样,肆无忌惮的刘公公可以放着胆儿操控朝政、安插亲信、打击异己、搜刮钱财了。这是一页不忍卒读的阴暗历史,刘瑾窃权逞威、如狼似虎,朱厚照荒废朝政、失察纵容。当然皇帝也是人,大家不能苛求他不犯错,痛心疾首的是他闻过不喜、知错不改,没有认知错误的睿智,没有面壁思过的自觉,没有开门纳谏的胸怀,以致蒋钦谏言除奸时,不但未获“打黑英雄”、“反腐先锋”荣誉称号,反而招惹灭顶之灾。或曰,如果不是皇帝昏庸,蒋钦就不至于屡谏屡挫、死而后已。

蒋钦第一次挨了30廷杖后,又上了这第二道奏折:“陛下试将臣较瑾,瑾忠乎,臣忠乎?忠与不忠,天下皆知之,陛下亦洞然知之,何仇于臣,而信任此逆贼耶?”但对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被内宫“八虎”迷惑的幼主,纵忠心可鉴、以死相谏也难以感化只有符号意义的皇上,指望他幡然醒悟、铲奸除恶未免天真,再添口实、再挨廷杖可以预见。廷杖是扒了裤子轮番打,那些细胳膊细腿的大臣无须30杖就要见阎王,而蒋钦挨了两轮30杖尚能伏在草席上写奏折,体质不可谓不扎实,这时他要审时度势、知难而退,或许能捡条老命,但他置祖灵警示于不顾,义无反顾地用第三道奏折再次换来致命的30廷杖。或曰,如果不是有勇无谋,蒋钦就不至于过刚易折、自绝退路。

弄权者呼风唤雨、指鹿为马,这类似于回光返照,因为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邪恶的软肋就是与正义打持久战,刘瑾的下场再次印证。正德五年(1510),右都御史杨一清等率兵平息宁夏安化王叛乱,班师回朝的路上,他与几位大臣咬好耳朵,趁献俘礼龙颜大悦之际,亮出叛乱祸起“清君侧、诛刘瑾”的铁证。武宗已至弱冠之年,心智渐趋成熟,一看革命革到自家头上,终于震怒了。下旨籍没刘家,珠宝金银无数,还有玉玺之类禁物,好生后怕,遂决意将其凌迟处死。刘瑾被千刀万剐、食肉寝皮是罪有应得,但九泉之下,蒋钦若知道此役的总策划杨一清也是御史,没准要栏杆拍遍。时武宗少年即位,不辨忠奸、难堪重任,而刘瑾嚣张狡猾,如果韬光养晦、避其锋芒,或可伺机智取。

蒋钦之死是必然还是偶然,听着轻音乐的旁观者,左手可以漫不经心地翻看发黄书卷,右手可以心猿意马地移动天平砝码。但必然与偶然,从来就是相辅相成。

 
标签: 忠臣 明朝 刘瑾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著名将臣袁崇焕 赤胆忠臣还是叛国汉奸
    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那么,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我们应该这样给予袁崇焕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呢?袁崇焕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素养,都算是很好的
  • 汉末第一忠臣 曹操只为扶持汉献帝
    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反董联军占领洛阳后,诸侯停滞不前,等待观望,惟有曹操独自领兵西进,虽然由于孤军深入而失
  • 揭秘越国公杨素究竟算不算是一个忠臣?
    越国公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封给杨素的爵位,到了炀帝杨广时被改为了楚国公。越国公虽然已经是极高的爵位,但远远不能完全体现出当时杨素的显贵地位。只要是和杨素有关的人都会得到一官半职,他的亲戚族人更是官居高位,位列公卿的都有好几个。杨素的身份和地位
    12-23 杨素忠臣
  • 明朝朱元璋奇谈 陈友谅逼死元朝忠臣是“罪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项羽。这与《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关,成王败寇是一个原因
  • 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却被黑 一代忠臣背负骂名
    说到潘美简介,就不得不说到潘美和赵匡胤之间的关系。潘美,系北宋开国名将。生于公元925年,别名潘仲询。与赵匡胤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年轻时候的潘美风流倜傥,胸怀大志。陈桥兵变以后,更是受到赵匡胤的重用,先后被命令去见各大臣,且为赵出谋划策,可谓
  • 霍光是忠臣吗?权臣霍光最后为何落得悲惨结局
    霍光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在官场如鱼得水,从郎官一路做到了光禄大夫等职位,颇受汉武帝的恩宠,一直侍奉汉武帝左右。霍光前后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错误,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信任。霍光是忠臣吗巫蛊之祸后,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储君,并暗示霍光辅政。汉武帝临
    12-20 霍光忠臣
  • 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 一哭成就忠臣美名
    司马懿在曹髦时代终于爆发,杀掉了曹爽,独掌大权。而当曹髦奋起一搏,希望杀掉司马懿而夺回朝廷大权的时候,王祥做了什么呢?王祥做了一件事情,大哭。在曹髦和司马懿交战的时候,王祥没有露面。而当百官知道曹髦已经被司马懿的手下杀死了的时候,都很是震惊
    12-19 忠臣
  • 汉室忠臣曹孟德 曹操的生平故事是怎样的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
    12-19 曹操忠臣
  • 魏忠贤是忠臣还是奸臣?崇祯为什么秘葬魏忠贤?
    魏忠贤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话题其实有很多专家学者拿出来议论。他们各自抓着自己的证据,极力给自己的观点加分,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人认同,然后使自己的观点成为正统。魏忠贤肯定是做了一些坏事,也肯定做了一些值得人们赞赏的好事,才有了这忠奸之辨
  • 北宋忠臣陈求道壮烈的一生 仁义比命高
    陈求道宋代官员。字得之。咸宁人,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士。北宋时期,永安镇西河桥畔迁来一户官宦人家,主人叫陈康民,为嘉佑年间进士,官至大中大夫,来咸后买田园、兴栋宇,成为这里有名的富户。陈氏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其先祖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