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始霸原因 齐桓公为什么是春秋第一霸?

   2020-11-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公元前657年,齐桓公攻打了依附楚国的蔡国,间接地和楚国发生了一生中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左传他还在为更好地控制长江下游的铜矿生意,履行周惠王当年下达“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的指示。(当然,“南方夷越”很快将给齐国带来另一波吴、越人流,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攻打了依附楚国的蔡国,间接地和楚国发生了一生中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左传他还在为更好地控制长江下游的铜矿生意,履行周惠王当年下达“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的指示。(当然,“南方夷越”很快将给齐国带来另一波吴、越人流,这是后话。)但这场事实上没有打成的“大战”,经过孔子的渲染——桓公的霸业不靠打仗,靠会盟——就成了齐桓公和管仲的一大功绩。

在和楚国对峙前,齐桓公还重建了被狄人攻灭的刑国和卫国,这是他捍御“中国”的另一件功劳,但这些狄人的到来还只是一个开始。而桓公因为在周襄王即位的事情上投了关键的一票,得到襄王授予号令诸侯的权力,终于成为了孔子那个“有功”,孟子那个“有罪”的“霸主”。往后没几年,管仲先桓公而去世了。

没有获得王位的另一位周王子,姬带和狄人联合(还是上次那批狄人),掀起了周王室内部的冲突。那些来自太行山以西的高原狄人,好像另一管“牙膏”一样被源源不断地挤到了黄河下游平原。这些接二连三的事情让失去了管仲的老年桓公有些手忙脚乱。频繁的伐狄、救周,很快耗尽了桓公最后的岁月和齐国在管仲管理下积累的经济实力,那里曾有楚国和中原诸国不可忽视的贡献。

公元前644年,五个儿子争位,导致一代霸主齐桓公因饥饿而死。在管仲的操持下,齐桓公的一生成功吸纳了周、郑东进引发的第一波人口东迁,也顺利化解了楚国调整贸易路线造成的第二波东迁浪潮,并两次完美转化为自身崛起的人力、经济资源。可以说,周室的孱弱和东周以来黄淮平原人口、物质交换格局的变迁,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努力维护黄淮下游旧有的政治秩序——这一点上,孔子要比孟子更有见识。但由太行山西部人群推动的第三波狄人东迁(频繁出战的压力,很可能是齐人厌战而易主的深层原因),最终拖垮了黄河最下游的春秋第一代霸主。接下去,狄人为何要东出太行?这个问题要让接着称霸的晋文公来回答了。

 
标签: 春秋 齐桓公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