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奢侈品“鼻烟”由来 晴雯吸鼻烟治感冒

   2020-10-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写道: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晴雯,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写道: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晴雯,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

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见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辣,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沓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擤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痛快些,只是太阳穴还疼。”这段细节描写的是宝玉给晴雯吸鼻烟治感冒的情景,这说明晴雯在宝玉的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也说明鼻烟已经进入到当时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那么鼻烟是一种什么东西?作为一种奢侈品在北京的历史上又如何呢?

鼻烟是一种特殊的烟草制品。以富有油分且香味较好的高级晒烟叶,和入某些药材、甜料、香料,磨成粉末,装在密封容器如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数十年后而成。吸烟时,以手指蘸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鼻烟有黑、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嗅之气味醇香、辛辣、具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疗效。据现代药理研究,鼻烟确能杀死多种病毒,特别是鼻中的病毒。由于其害处低于卷烟,使用简便,并具有药用价值,被清代宫廷、官府视为高级享用珍物,奉为待客珍品。

据《北京志·烟草商业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以鼻烟进贡朝廷,自此,鼻烟传入中国。早期传入中国的鼻烟多为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泰国产制,其中以德国商人运来的数量较多。鼻烟品种价格悬殊很大,高档和低档之间,以大洋计算,差额达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之多。当时,宫廷内流传一句话,“黄金易得,高尚鼻烟难求”,而一般百姓只闻其名不见其物。上文宝玉给晴雯吸的鼻烟壶上饰有 “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十分精美,实际上这是一种天使雕像。总之,传入的鼻烟十分稀少,最初只是作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的一种雅好,并当做贵重礼品馈赠亲友。

此外,以嗅闻鼻烟来招待宾客,表达相互的友谊和尊敬。康熙中叶是鼻烟的鼎盛时期。清人方薰《静山居诗话》中有“碾成琵琶金屑飞,嗅处微微香雾起。海客售来价百缗,大官朝罢当一匕”的诗句。清顺治年间,鼻烟最早出现在皇宫,皇帝看看这东西,既觉得新鲜,又闻着过瘾,就弃舍水烟、大烟不抽,而闻起鼻烟来。皇帝高兴时,把他的鼻烟赏赐给大臣,从此皇宫内各大臣的官宅里人人都闻起鼻烟来。后来,鼻烟越传越广,不仅大臣府宅人等闻鼻烟,连中小衙门中的人都闻起鼻烟来。

康熙年间,一次无意之中,宫内看烟库的太监,把几十盆盛开的茉莉花放在烟库内串了味,康熙皇帝闻了这种烟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很高兴。命人用茉莉花熏洋烟。并起名叫“御制露”。康熙中叶以后,吸闻鼻烟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清末民初,北京鼻烟铺很多,集中在前门大栅栏、隆福寺、鼓楼、崇外大街等地。较著名的有鼓楼大街的“汪睁大”、“谊兰和”,崇文大街巾帽胡同的“公利和”、“公益和”等鼻烟店。其中前门大栅栏的“天蕙斋”是北京最著名的鼻烟店。

吸鼻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至今仍有留传,老北京有条歇后语:“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常被用来嘲笑假充内行;还有一条歇后语“闻鼻烟蘸唾沫——假行家”也是用来讽刺充当内行行为。因为鼻烟只需要用手指蘸取少许送入鼻孔,并不需要先在手指上蘸唾沫。

 
标签: 感冒 晴雯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感冒”原本不是病 清代才成官员请假的托辞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
    11-02 清朝感冒
  • 感冒原本不是病!竟成清代官员请假的托辞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
    10-02 清朝感冒
  • 溥仪亲自为其妻配药 使谭玉龄普通感冒变死亡
    若说,在溥仪的脑海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而又在他的生活里来去匆匆的一位妻子,那可以说就是谭玉龄了。她也是满族人,姓他他拉氏,原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一九三七年,溥仪与婉容的感情业已破裂,于是他经过北京的一个亲戚介绍后,从北京将她接到了伪满
  • 溥仪亲自为其妻配药 使谭玉龄普通感冒变死亡!
    若说,在溥仪的脑海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而又在他的生活里来去匆匆的一位妻子,那可以说就是谭玉龄了。她也是满族人,姓他他拉氏,原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一九三七年,溥仪与婉容的感情业已破裂,于是他经过北京的一个亲戚介绍后,从北京将她接到了伪满
    06-03 溥仪感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