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李鸿章官场斗狠殃及部下 亲信相继丢官

   2020-04-2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左宗棠与李鸿章都为清末重臣,两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曾获曾国藩的举荐任封疆大吏,督办军务;都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为日后的政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民族危机及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两人都察觉到了变革的迫切性以及近代技术的

左宗棠与李鸿章都为清末重臣,两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曾获曾国藩的举荐任封疆大吏,督办军务;都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为日后的政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民族危机及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两人都察觉到了变革的迫切性以及近代技术的重要性,因而成为洋务派的中坚。但是,两人一生却处于敌视争斗状态,不仅相互攻讦,甚至对对方阵营中的人物也是极力打压。

左李结仇,缘起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次战役。同治三年(1864),由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久攻南京不克,朝廷下谕,让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率淮军前往援手。老谋深算的李鸿章知道,如果遵谕前往,就有抢功之嫌,很有可能令湘军首领、曾氏兄弟下不来台,但是朝廷谕令又不可能漠然置之,为了在朝廷与师长之间两不得罪,李鸿章率部南下,进入浙江与太平军作战。他的做法,被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认为是“越境掠功”,一怒之下上告朝廷,两人由此结怨。

《清代野记》载,左宗棠随曾国藩筹办军务的时候,曾在湖南招募了数千兵勇,组成“楚军”。安徽桐城有个名叫陈春万的农夫,勇健而有胆量,投到左宗棠麾下,平定太平天国后,又随剿灭了西捻军,平定了陕甘的回民起义,一路积累军功至记名提督,授“巴图鲁”勇号,获赐黄马褂,颇得左宗棠的赏识。只不过,陈春万自幼务农,大字不识,徒具匹夫之勇而已,故随军征战十年,只是做到营官,想要升迁至统率数营的统领都很难,更不用说正式除授实缺了。

清代的记名提督是一种虚衔,如果想要得到实授的官职,须由总督或巡抚以密奏的形式向皇帝保荐,由皇帝裁夺。而在清末,因平叛攒有军功的军官多不胜数,在吏部注册的记名提督就有近八千人,总兵有近两万人,副将以下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像陈春万这样的记名提督,是根本不可能获得实授的。

后来,陈春万统属的勇营遭裁解散,前途黯淡的他又无钱回乡定居,日子过得很失落。等到左宗棠班师回任,陈春万前往求见,想要谋个职位,混口饭吃。没承想,左宗棠一见到他就向他贺喜,说道:“你还不知道吧?你的官印现在比我的官印要大出一倍。”陈春万大惑不解。左宗棠命手下准备香案,让陈春万跪下听旨。这时候陈春万才知道,他已被朝廷破格选用为肃州镇挂印总兵,任命的公文已经送达好几天了,只是一时找不到陈春万通知他。

清代的挂印总兵大都兼有将军衔,地位很高,与普通的总兵迥异,可以专门向皇帝递交奏折,也不受总督的指挥管辖,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左宗棠开玩笑说陈春万的官印比他的还要大一倍。不过玩笑归玩笑,左宗棠心里也留下了一个疙瘩,因为肃州镇的总兵出现空缺,待人递补,向来都是由他上奏举荐人选,而他之前在密奏里举荐的两个人选,都没有被采用。所以左宗棠怀疑,陈春万一介白丁,能够获得这个职位,是获得政敌李鸿章举荐的缘故,由此对陈春万十分猜忌,内心开始提防他。没过两年,陈春万就称病告还。

后来左宗棠通过内廷的太监了解到,陈春万获授挂印总兵,纯属意外。在选放外官的时候,军机处把名单呈给同治皇帝,由他点选,而同治手中的毛笔蘸朱墨太饱,他还在查找左宗棠保荐的人名的时候,一滴朱墨正巧滴在陈春万的名字上。因是红墨,无法更改,同治只得将错就错,说:“就选此人。”陈春万因此获授挂印总兵。只不过,在互为倾轧排挤的官场上,毫无根基的他即使有此好运,官也做不长久。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受命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左宗棠大加抨击,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一时间引得群情激愤,把李鸿章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李鸿章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左宗棠的亲信,湘军名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璈随后丢官,就是这场政治角力的结果。左李之争,只是大厦将倾前官僚政治的一个缩影。

 
标签: 李鸿章 左宗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李鸿章面对的另一场战争 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
    12-31 李鸿章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
  •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
    12-30 李鸿章
  • 女作家张爱玲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1896年,正值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一个豪门大家庭中出生了。刚刚出生之时,她的名字叫黄素琼。他是清代黄宗炎的女儿,她的爷爷是清代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也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副手。所以说,黄逸梵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
  • 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
    12-29 李鸿章
  • 清朝末年重臣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
  • 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
    其实李鸿章与左宗棠皆是大清中兴的英雄,只不过时势造就了他们的无奈,不然这二位作为绝对不止如此。清廷建立近二百年时,已是没有了开国时代那般的锐气,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加上落后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模式,已是难以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潮下与西方列强角
  •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
    12-26 李鸿章
  • 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很卖国?
    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近代一些著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经由他代表大清国签订的。有些国家甚至还点名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因为别人去他们不放心,例如中日《马关条约》,那么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爱国呢?李鸿章当时七十多了
    12-25 李鸿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