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怎么死的?李鸿章被俄国公使气死真相

   2020-10-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实际上李鸿章临终前,守在身边的还有马玉昆。他俩目睹了李鸿章逝世前的一个多小时,俄国公使还拿着文件来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迫李鸿章在中俄交收条约上签字,甚至想强迫李鸿章的助手拿出李鸿章的官印。李鸿章听了,闭上眼睛不答话。周馥大哭,哭声惊醒了李鸿

实际上李鸿章临终前,守在身边的还有马玉昆。他俩目睹了李鸿章逝世前的一个多小时,俄国公使还拿着文件来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迫李鸿章在中俄交收条约上签字,甚至想强迫李鸿章的助手拿出李鸿章的官印。李鸿章听了,闭上眼睛不答话。周馥大哭,哭声惊醒了李鸿章,他突然又睁开眼睛,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周馥只好安慰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

说到这段,我们以前均取周馥这一说,似乎有点孤证的味道。其实《纽约时报》记者在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二天就从北京发回一个报道,题目就叫《李的逝世是因为和外交官的争论》,小标题:在和俄国公使的激烈争论后吐血。现转译如下:“北京11月9日电:和俄国驻华公使雷萨尔为满洲条约问题激烈争论,直接导致李鸿章的逝世。”

……“李鸿章去见了雷萨尔(俄国公使),解释太后的这个懿旨,结果公使强烈反对透露条约内容给其他列强们,一个暴风骤雨的会见发生了。李鸿章回到家后,吐血不止,医生把这归咎于久病后虚弱身体的过度透支。”“这事发生后,南方总督们上了一个奏折给太后反对这个条约。太后电告李鸿章取消签字。”“这个懿旨到时,李鸿章已经不省人事了,接着雷萨尔先生要求在条约上用印。先期从保定府来的周馥此时已经临时接了直隶总督的位子。”

看来,俄使气死李鸿章的传闻确有此事。李鸿章在久病虚弱的状况下,还以79岁之躯亲自前往俄国公使馆商谈,确实有点“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意思。

一 位驰骋大清国政坛40多年,显赫时能呼风唤雨的“傅相”,一位学生弟子上百,手上掌握着帝国最重要经济命脉,被西人称之为“东方俾斯麦”的老人,却客死在暂住地贤良寺。难道他没有钱在北京买一个永久居住的宅子?当然不是,李鸿章的钱虽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多,但是绝对可以称之为“李合肥”。他在全国多处地方均有不动产。恰恰在北京没有。西单北大街西侧的一处“李家老宅”应该是李瀚章所置。崇文门外西总布胡同是李鸿章京师表忠祠。

李鸿章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贤良寺,是因为自他住进这里,他的事业飞黄腾达,仕途一帆风顺。他将它看成一块风水宝地,情愿自掏腰包,也要在这里善始善终。

最后的归宿

李鸿章是1901年11月7日在北京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的,这天正好离他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

李 鸿章的死,慈禧最伤心。一是他们同为“同光中兴”的核心人物,属于“同志”。二是李鸿章是“后党”,而且“党性强”,经过实践的检验。三是李鸿章会做事:军事上创淮军,败太平军,剿捻军;实业上开办一系列新式工厂;外交上,以弱国之身搞起了“以夷制夷”。最后可能还有感情上,《纽约时报》曾经煞有介事地问:太后已经和李鸿章秘密结婚了吗?这显然是假新闻,但是当时的确流传着一句为官之道:不要和李鸿章作对,“今上甚从其言也”。

慈 禧太后对李鸿章好,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清史稿》说:李鸿章死后,“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汉族大臣入祀京师,是少有的。“赐祭葬”,朝廷当时赏银五千两为李鸿章治丧。慈禧太后派恭亲王溥伟前往祭奠,还派专使护送灵柩运回合肥老家安葬,这是有据可查的。但是现在没有找到相关祭葬的资料,只找到了李鸿章“祭葬”的一张画。可以看到“祭葬”的场面很大。谥“文忠”,谥号,是朝廷对一个人死后的终生评语,“文”,是经纬天地的褒扬,“忠”是一生品德高尚的褒扬。按制,这个“文忠”低于曾国藩的“文正”,却高于左宗棠的“文襄”谥号。“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这个待遇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高,也是汉臣中第一人。这些专祠一共建了十所。

 
标签: 李鸿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李鸿章面对的另一场战争 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
    12-31 李鸿章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
  •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
    12-30 李鸿章
  • 女作家张爱玲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1896年,正值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一个豪门大家庭中出生了。刚刚出生之时,她的名字叫黄素琼。他是清代黄宗炎的女儿,她的爷爷是清代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也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副手。所以说,黄逸梵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
  • 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
    12-29 李鸿章
  • 清朝末年重臣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
  • 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
    其实李鸿章与左宗棠皆是大清中兴的英雄,只不过时势造就了他们的无奈,不然这二位作为绝对不止如此。清廷建立近二百年时,已是没有了开国时代那般的锐气,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加上落后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模式,已是难以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潮下与西方列强角
  •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
    12-26 李鸿章
  • 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很卖国?
    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近代一些著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经由他代表大清国签订的。有些国家甚至还点名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因为别人去他们不放心,例如中日《马关条约》,那么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爱国呢?李鸿章当时七十多了
    12-25 李鸿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