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君“李世民曾在何地屠城?

   2020-07-1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夔州出发,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要扫平南粱。一路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粱国都城江陵。梁王萧铣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又无援兵,于是对群下说:若强行抵抗,力尽而降,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夔州出发,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要扫平南粱。一路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粱国都城江陵。梁王萧铣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又无援兵,于是对群下说:若强行抵抗,力尽而降,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不如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之害,以保全众庶。接着他巡视城防,下令士卒放弃抵抗,兵士听后“皆恸哭”。之后便率官属身穿孝衣前往军门投降。李靖顺利收复了南粱。

这里不说李靖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只说这个“亡国之君”萧铣,此举可圈可点。

其一,唐军在围住江陵之前,已将其外围精锐文士弘部全部歼灭,缴获战船数百艘,江陵已失去了屏障而成为一座孤城。此时,萧铣如果硬拼下去,到前面送死的必然是那些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市民,既无法挽救南梁的灭亡,又逼使江陵父老血流成河,此时叫停抵抗,理智明智,果断正确。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赞扬和鼓励的往往是“誓与×城共存亡”,而视投降为可耻。萧铣以苍生为念反其道而行之,显示了他的担当与勇气。最能反映他这种精神的,是他对唐军的正告:“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萧铣出身名门,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的历史。历代新朝建立,大都靠暴力完成,而百姓则是最大的输家,除要承担战争祸害及衍生灾难外,还要随时面对征服者的屠刀。东汉开国名将耿弇,一生“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而类似的杀戮在改朝换代中比比皆是,“千古明君”李世民也曾在河东郡夏县(今山西夏县)屠城。萧铣的这次正告,恰恰言中了,唐军进入江陵后,“诸将欲大掠”,只是在梁国中书侍郎岑文本(此人后来成为大唐宰相)的强谏和李靖的严词驳斥及军纪约束下,抢劫才没有进行。萧铣追求的“死了我一个,换来百姓安”的精神难能可贵。

其三,萧铣在决定投降前讲了一句颇为悲壮的话:“诸人失我,何患无君?”意思是说,天下有的是君,失去我又算什么呢?说这话时,他称帝己经四年了。天下皆知,做帝王的滋味美妙无比,既至高无上,又享乐无穷。然而,此时萧铣却要抛弃帝位,原因是为了“幸全众庶”,虽说是大唐重兵压境之下的被迫、无奈之举,但仍可窥出其意识深处“民为贵”的一束辉光。

粱王在灭国之际表现出了足够的良知,而大凡有良知的人一般都有气节。萧铣被囚送到长安后,唐高祖见到他连连斥其罪行。萧铣说:“隋失其鹿,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萧铣这段话,可谓不卑不亢,实话实说,从容不迫,大义凛然。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乃风云情势所致,没有什么你是我非之分,只不过是你抢到了而已。二是人各有志,效仿田横何错之有。三是若认为我这样做是犯了罪,是杀是剐由你去。一个阶下囚敢对华夏一个新的“共主”讲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话,足见其有气节、具胆识。然而,竟惹李渊大怒,将之斩于都市。相比之下,唐高祖倒显得毫无格局和器度可言。

萧铣这个人,隋末乱世一割据首领耳,其“治绩”实在难以“青史留名”,无非历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就其治国安邦的才能而言,假如逐鹿中原他成了赢家,我估计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然而,他在亡国时所表现出的“人民最大”的理念和境界,却令人感叹。

 
标签: 明君 李世民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朱祁镇的儿子是明君吗 朱祁镇的孩子是好皇帝吗
    朱祁镇的儿子是明君吗 朱祁镇的孩子是好皇帝吗
    1、儿子朱见深和孙子朱佑樘都是非常有作为的明君,在这两父子的努力下,将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收拾掉了,生生为大明王朝续了一百多年的命。2、朱祁镇宠信奸佞,搞得朝政黑暗,奸臣当道。最无语的是,他还为差点害死自己的王振平反,生生将一个祸国殃民的贼人
  • 一代明君宋太祖为何要怒责宋白 宋白做错了什么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可以说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想要欺骗一个这样的君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
  • 唐太宗真是一代明君吗?晚年为何如此昏庸
    在书本上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着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
    12-31 唐太宗
  • 一代明君李世民竟也有强占弟媳为妃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有名的明君中有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驾崩于公元649年7月10日,享年51岁,他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的他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虽是次子,但他在位期间,真的创造出来一个太平盛世,对此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12-30 李世民
  • 后周世宗柴荣简介 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
  • 朱元璋是怎么死的?朱元璋是昏君还是明君?
    说到朱元璋,相信许多人都知道他是谁,不过大家对他的关注往往是他的长相之谜,最多也就知道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原名朱重八,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生于公元1328年,去世于公元1398,在位30年,
  • 宋太祖赵匡胤 光明磊落、霸气十足的千古明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
  • 一代明君隋文帝为何处处受制于独孤皇后?
    隋文帝叱咤风云,平定南北,统一天下,是一个难得的贤君,不过,在后世对他的评价中,他也因为怕老婆而名列榜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以来,皇帝是天下人的主子,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无数佳丽
  • 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何要杀光所有亲兄弟?
    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个好皇帝,但他也有残酷冷血的一面,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例。唐太宗的老爸唐高祖李渊偏爱长子李建成,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未来的接班人。李世民是老二,上有兄,下有弟,正好处在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也不知是李建
  • 因果循环:历史上那些篡位“明君”的悲惨下场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历朝历代出现了许多篡位的明君!但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一个个篡位明君基本上没有善始善忠的,往往是篡位的手段越残忍,其下场就越悲惨,历史在冥冥之中自有他的逻辑与宿命!秦皇后,历史上第一个靠篡位坐上皇帝宝座的人就是王莽
    12-24 明君篡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