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独宠珍珠的秘密 竟可让她死后尸身不腐

   2020-12-0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慈禧是历史上对于珍珠极其迷恋的,鼎鼎有名的人物,据说因为当年她曾一度重症病危,后来得到一颗神奇的东珠,握在手中数日竟转危为安,自此对珍珠的迷恋无以复加。而她死时口中含的那颗绝世夜明珠,更是成就了她尸身不腐之传奇。天下万千宝物,慈禧独宠珍珠。

慈禧是历史上对于珍珠极其迷恋的,鼎鼎有名的人物,据说因为当年她曾一度重症病危,后来得到一颗神奇的东珠,握在手中数日竟转危为安,自此对珍珠的迷恋无以复加。而她死时口中含的那颗绝世夜明珠,更是成就了她尸身不腐之传奇。

天下万千宝物,慈禧独宠珍珠。封建统治者中,从没有一个人对珍珠如此执着和贪得无厌。

慈禧太后到底占有多少名贵珍珠呢?这具体数目恐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从以下记载,就可以一窥这位“珍珠饕餮”的真颜——慈禧每天穿戴整齐之后,头上顶的有珍珠,颈上挂的有珍珠,身上穿的有珍珠,脚上踏的有珍珠,腕上悬的有珍珠,手中握的有珍珠。从头到脚,都闪烁着珍珠的光芒,正可用“珠光宝气”这句成语来形容。

慈禧的寝宫内,珍珠也是无处不在。门上悬的,是珍珠帘;床上挂的,是珍珠帐,帐顶上悬一颗硕大的珍珠夜明珠;宝座上铺的,是珍珠垫。案上摆放的,有珍珠塔。慈禧不但生前将难以计数的珍珠占为己有,死后仍将数量巨大的珍珠带进了棺材,以供她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享用。有文物考古专家计算过,光是慈禧尸体上的穿戴和铺盖上缀的、镶的珍珠,就多达23540颗。

1928年6月下旬,孙殿英率其工兵营炸开慈禧太后的坟墓,从金椁内棺盗窃了大量稀世珍宝。仅其中的一件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和一件绣花串珠褂,即缀有大珍珠420颗、中珍珠1000颗、小珍珠1500颗。她脖子上挂的三串朝珠,一串由红宝石串成,两串由800多颗能释放出五彩光泽的东珠串成。

慈禧棺内底部铺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缀大小珍珠一万多粒,锦褥上有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重的珍珠2400粒。慈禧尸体上盖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明黄缎底,捻金织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千字,缀有800多粒珍珠。头上戴的是一顶镶满了珍珠的珠冠,其中最大的一颗珍珠重达4两,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之一,估价是2000万两白银。其嘴中还含着一颗奇世珍宝——夜明珠。

据记载,慈禧太后含于嘴中随葬的夜明珠,是一块近似球体形态、秤重为清代四两二钱七分的绝世宝珠,其估价在1908年时值108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时8.1亿元人民币。

然而,慈禧迷恋珍珠,并不是没有由头的,这还要从一颗神奇的东珠说起。

相传咸丰皇帝临死前,将一颗大如鸡卵的东珠赐给了东太后慈安。有一次,慈禧生病高烧不退,一度重症病危。慈安听太医们说把那颗硕大的东珠握在手中有退烧的神奇功效,便将这颗东珠取出来,亲自送到慈禧的寝宫,让她握在手中,果然立竿见影地退了烧。自此慈禧便对珍珠的迷恋无以复加。此后每遇重大事件时,慈禧都会手握一粒大珍珠,以帮助她镇心定神做决策。

慈禧还服用珍珠以达到“青春不老”之功效。据清朝德龄公主在《御香缥缈录》所载,慈禧太后在步入老年后,肌肤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其史书载其驻有“不老容颜”。根据现代学者对清宫各类文献的研究发现,慈禧太后充沛的精力和晚于常人衰老的容颜,都是靠长期服用的一种产自南珠之乡合浦的天然海水珍珠磨研而成的。其珠颗颗晶莹圆润,珠光闪烁,其选取自有其一套特殊的标准,属于价值不菲的珍品异珠。慈禧内服和外敷此珠,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直到她去世。

除了延缓衰老、养颜驻容的神奇功效,在慈禧万千神奇珍珠里,传的最神的还当属她死后嘴中那颗可使人尸身不腐的夜明珠。

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慈德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盗匪们首先收走慈禧尸体周围的大件宝器——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等,再把压在慈禧尸下的珠宝一一取尽,随后把慈禧尸体抬上棺盖,抓下龙袍,撕毁内衣脱下鞋袜,将周身珠宝搜索精光。慈禧的牙也被撬开,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

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相传,后来这颗神奇的夜明珠经孙殿英之手送到了宋美龄手里,而自打宋美龄把夜明珠镶在鞋子上开始,蒋介石就开始打败仗。

话说回来,拥有神奇功效的珍珠让慈禧爱不释手,然而,并不是所有珍珠都拥有奇异功效,只有特定海域出产的“奇贝异珠”才可产生如此神奇效果,而说到神奇异珠,又不得不说到专为慈禧寻采异珠的“游蜂”及其“游蜂营”。

在古时候,珍珠是禁民私采的,只可官办。替官府采珠的,叫做珠民、珠户、珠儿,这些人是要定量交珠的,交完贡赋后剩下的珍珠,才可拿去换米;而另外一些外地暗中过来的,或者附近地区的非珠户,却偷潜入水采珠的,叫做“游蜂”。随着时间的推移,“游蜂”一词后被用来称呼那些经常出没在各地水域(既闯海水、也入淡水),潜水寻觅“异珠”的采珠人。

慈禧当政时,曾在骁骑营、前锋营等之外,专门组建了游蜂营,封简云汉为都统,领游蜂营到处寻采异珠。简云汉,出生于清末,初为慈禧御用采珠人。当年慈禧的冬夏两顶朝冠上共计六百多颗珍珠,均出自其手,另外相传那颗神奇的珍珠夜明珠,也是简云汉为慈禧寻采所得。

除简云汉专责采供用于慈禧生活装饰类的珍珠,此外还有几名采珠人,一个专负责慈禧用于定期食用的珍珠粉;另一个虽然也负责生活类珍珠,但却仅限在东海海域。只有简云汉和他的一班徒弟,持珠牒,负责南珠及全国范围内的淡水珠。只要他们相中的水域,随时可以凭借珠牒龙票,通知当地衙门派人予以支持,甚至还能要求相应水师进行配合,其能耐可想而知。

光绪三十三年,简云汉被朝廷封为南珠王。若非风云变幻,简云汉其时已几乎就要兼任南洋水师提督。由采珠入仕,再到封疆大吏,古往今来,这是头一号。

您要问为什么简云汉一个下水采珠之人,能被封赏到如此之高的待遇,除了慈禧太后的个人喜好原因之外,还因为神奇异珠隐藏在深海九渊之下的神秘天机。

珠乡有句古话:恶水出好珠。采珠,本就是拿命相搏的一门手艺。采珠人一旦入海,便要面临寒冻及恶鱼海怪的威胁。而有异珠的地方通常更是凶险异常,九死一生。除在深海中遇到穷鲸恶鲨的几率很大,往往还可能会被恶鱼海怪所伤,溃腹折肢,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船上的人看到海水被血水染红,就知道海里的人已经不幸死去。

而遇水兽,只是采珠最常见的一种危险,比这凶诡数十倍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准备寻觅异珠的采珠人,必须对九死一生习以为常,每次沉潜水府都得做好一去无归的准备。

那这些水兽和水怪到底都是什么生物呢?

在今天的南珠之乡合浦,老一辈的珠户们依然流传着这样的一套说法:“有异珠的地方必有龙守护,这些水中庞然大物很可能就是龙。”说到龙,不得不再提到走蛟——龙是由蛟变的,蛟会选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积蓄天地能量,化为龙,这个过程称为走蛟。

蛟化龙有几个条件,一是走蛟日期,通常会在夏季7到9月份;二是地理位置,必须选在风水堪舆学上称为“金锁龙门关”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亦是易出顶级异珠之地。要想寻得绝世异珠,必追随龙的踪迹才可寻得。而异珠之本质乃自然能量的凝结。

正如蝙蝠可依靠自身的超声波,来探明捕捉昆虫,贝螺也有种天然生物特性,会朝一些特定坐标的、具有不同自然能量的水域迁居。这些地点蕴含的能量,可导致迁居其中的贝螺的生物条件发生变化,如诱发其外套膜增生、裂变等,进而孕育出异珠。

在该条件下产出的异珠,其孕育形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凝聚此处的自然能量,当真是凝自然精华、夺天地造化。及至异珠成形,虽然外表仍是珍珠,可能大、可能小,可能各式各样,但其内里贮存的,却是自然能量。而不同位置孕育出的异珠,因其含有的不同自然能量,也显现出不同的功效。

合浦的珠民们相信,正是因为异珠蕴含的神秘自然能量,才会使慈禧重病之后手握异珠转危为安,食之拥有青春不老容颜,更使得其死后尸身不腐不烂。

而游蜂寻得一颗顶级异珠的过程也是凶多吉少,其获取概率更是难于登天。

寻得一颗绝世异珠,除了通过“走蛟”断定其所在水域外,还需要通晓游蜂世家的相水术才可判定其较具体位置,从而下水觅之。在游蜂的不同派系间,相水术的具体法门也会有所不同,但皆从乾坤形势入手,来总结出不同异珠形成所需要的不同天文地理条件,以此判断不同水域能够出产哪种异珠。

譬如关于慈禧那颗夜明珠的采寻,相水术中便有云:“珠蚌中阴精,随月阴盈虚。盖夜明珠之所在,定能吸收月华星精,吐纳水阴波寒,聚月龙井是也。”——聚月龙井,游蜂专有名词,即指夜明珠所在之处。

又有“相水诀”诗一首,单表这聚月龙井——群山单臂柔,一水过阳轴,穹庐拱顶处,龙井月华收。这四句二十个字,便是聚月龙井需要符合的条件。此诗从游蜂世家零散流出,本就晦涩难懂,加之又无旁注,寻常人如想真正理解其意,难如登天。

而拥有神奇能量的异珠对于龙族而言则是最重要的存在。相水术中有言:龙生存,靠的并非食物,而是自然能量,越靠近顶级异珠,便越可获得经由这张能量网传输过来的自然能量。所以有顶级异珠的地方,必有龙守护。

而在这世代流传的相水术中留传下的关于觅采异珠时的规矩及禁忌,其中强调的第一大忌,便是“采珠勿惊龙”。

关于采珠勿惊龙,《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御寇》也有记载。其原文曰: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大体意思就是但凡“异珠”出处一定在深海九渊之下,其总有“龙”一类的生物守护宝珠,如果想要采得“异珠”,必须要趁龙睡着的时候,采珠过程一旦惊动了龙,便难逃一死。这个观念至今仍在珠乡老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如今,龙与异珠在常人眼里只作是传说,而在珠乡世代采珠为生的珠民心中仍然只信其有不信其无。

时至今日,仍有“现代游蜂”把采珠作为自己的事业,替人下海捞珍珠,这号人即被称做“珍珠潜水员”。此前,珍珠潜水员还被列为世界最高薪的冷门职业之一。而关于慈禧那些个神秘而又神奇的旷世异珠以及关于守护异珠的龙族传说,在众说纷纭的历史长河中,也显得真真假假,扑朔迷离。

 
标签: 太后 慈禧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皇太后和太后的区别 皇太后和太后的不同
    皇太后和太后的区别 皇太后和太后的不同
    1、皇太后就是皇帝嫡妻,可以是皇帝生母,也可能是皇帝嫡母。2、太后有可能是皇帝生母,又或者是诸侯王之母,例如汉代代王刘恒之母薄姬,又称代王太后。3、太后也有可能是皇帝的姑姑,例如北魏中宫皇后蒙美姣就是蒙德华的姑姑,但是因为儿子封为藩王,所以
  • 古代太后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听政时要“垂帘”,是因为临朝听政要和群臣见面。古代的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诸大臣是不能直接和太后见面的。所以就只好“垂帘”,和群臣相见、宣谕、奏事都在隔帘情况下进行。
    04-23
  • 为什么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为啥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为什么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为啥称北魏文
    1、这是因为,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而文明太后掌权的这20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指
  • 慈禧太后秘史 慈禧太后秘史有哪些
    慈禧太后秘史 慈禧太后秘史有哪些
    1、慈禧17岁入宫,被封兰贵人,颇得咸丰皇帝宠爱,次年就晋懿嫔,4年后生下一子以后的同治帝,晋懿妃,再次年受封懿贵妃,此时的慈禧已经有与孝贞显皇后分庭抗礼的实力。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5岁的同治继位,慈禧改称圣母皇太后。她联合了孝贞显皇
  • 慈禧太后是哪清朝哪位皇帝的母亲 慈禧太后个人简介
    慈禧太后是哪清朝哪位皇帝的母亲 慈禧太后个人
    1、慈禧太后是清朝同治帝的母亲。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3、慈禧太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
  • 清朝宏历皇帝的母亲是谁太后是谁 清朝宏历皇帝的母亲介绍
    清朝宏历皇帝的母亲是谁太后是谁 清朝宏历皇帝
    1、孝圣宪皇后(1692年—1777年),钮祜禄氏,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2、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
  • 光绪帝不和隆裕皇后圆房是对慈禧太后的反抗?
    隆裕皇后是清朝光绪帝的皇后,是由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钦定的正妻,但是光绪帝一点也不喜欢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皇后,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隆裕皇后长的一点也不好看,甚至还不如光绪帝长的好看,据说隆裕性格怯懦,也不善于逢迎,说到底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不会
  • 晚清最后十年 庚子之变的惨痛慈禧太后开始新政
    1901年,也就是中国农历的辛丑年。这一年,如果按照西历的话,应该是二十世纪的头一年,听起来颇有万事待兴、朝气蓬勃之气象。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年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就在前一年的夏天,由于八国联军占领了紫禁城,慈禧太后也只好带着光
  • 慈禧太后靠选秀发家竟主宰大清朝长达一甲子
    过去的选秀跟现在社会的选美差不多,也是经过海选、初赛、复赛等层层关卡,最后被选为秀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佳丽如云的选秀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在后宫,众多的嫔妃中得到皇帝的宠幸。除了美貌之外,她洞悉隐性,工于心计,有着一般男人所没有的帝王素质
    12-31 清朝慈禧
  • 慈安太后怎么死的 慈禧丑事败露为保自身毒死慈
    慈安太后,又称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慈禧的地位还不是很高,所以慈安一叫,她就乖乖地过去了,为了震慑这个作风败坏的女子,慈安拿出了先帝死前写的一封诏书,诏书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有谁图谋不轨,就可以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