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汉族读书人对的原因

   2020-08-2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

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早在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他开始出名。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许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许衡以朱熹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学习儒家的礼仪和技艺。使他们了解了中原文化和儒家的治国方法,为元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宰相、大臣的有近十人,成为各部和地方长官的又有数十人。

忽必烈手下还有一位刘秉忠,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早任用的汉人谋士。刘秉忠十七岁时就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二十二岁时到山中隐居,学全真道,后来又在天宁寺出家当和尚。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应忽必烈的召请,去讲佛法,他带了刘秉忠一同来到忽必烈的王府。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识很渊博,天文地理、工程水利、诸子百家,他没有不知道的;对天下大事也了如指掌。因此海云禅师返回南方时,忽必烈把刘秉忠留在王府当书记。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按忽必烈的命令制定各项制度。他糅合蒙古的制度和中原的传统制度,制定了元朝的新制度,在建立中书省、使用“中统”这一年号、选用官员等方面,他都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和许衡等人策划立国规模,议定了官员的任命、俸禄等制度;又参照唐代的《开元礼》,主持制定了元朝的朝廷礼仪。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忽必烈即位后,政治中心转到了中原。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将国号命为“大元”。早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燕京被定为中都,但因旧城被破坏得较厉害,126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刘秉忠将旧城东北的空地定为新城的城址,按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作了全面规划,建起了一座新都城。1272年,按他的建议,中都改为大都,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引荐了不少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姚枢等,都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巩固了他在中原的统治。从1279年灭南宋后,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局面,并且奠定了包括以后明、清二朝在内的长期统一的基础。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唐朝是汉族人的朝代吗 唐朝是不是汉族人王朝
    唐朝是汉族人的朝代吗 唐朝是不是汉族人王朝
    1、唐朝是汉人王朝。2、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3、而《旧唐书》和《新唐
  • 我国哪个朝代的皇帝不是汉族 我国什么朝代的皇帝不是汉族
    我国哪个朝代的皇帝不是汉族 我国什么朝代的皇
    1、元朝皇帝是蒙古人。清朝皇帝是满族。辽国的是契丹族。金国是女真。西夏是党项族。还有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都是胡族建立的。唐朝皇室也有鲜卑血统。2、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的两千两百多年时间里,汉族人当皇帝和成为统治民族的朝代只有汉朝一个,其他所
  •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为什么我们不叫秦族而叫汉族?
    原谅小侯的不正经,接下来小侯就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秦朝。在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是战国,那时候虽然是分裂的,但是我们的民族名称叫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之后,建立了多
  • 忽必烈为何要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疆
    12-30 忽必烈
  • 清朝服饰之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12-27 汉族清朝
  • 武昭王李暠是汉族人吗?李暠家训的内容是什么
    李暠,西凉政权的建立者,谥号武昭王,又叫兴圣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学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发现并推荐为官。最初为后凉段业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现,不久后又被人推荐为敦煌太守。在后凉势力衰退之时,后凉多郡开始反抗段业,经过六郡联
    12-26 汉族李暠
  • 清王朝靠什么驯服了汉族人?大清朝因何崛起
    我以为,这句话不如说得更透彻些:中国的奴隶们,身处底层,却常常为统治他们的上层奴隶主着想,甚至为主子的利益拼命。但是,我要强调:造就这一切的,不是被统治者,而是统治者。尤其是近代以降,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式的专制愚弄统治,对汉民族精神性格产生了
    12-13 清朝汉族
  • 魏晋男子服饰 魏晋时期汉族男子的衫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
    12-12 汉族
  • 咸丰皇帝心理变态 酷爱临幸汉族小脚寡妇
    咸丰帝对汉族女子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还属正常,但对缠足的汉族女子,特别是缠足寡妇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并非是“赶时髦”或“媚俗”所能解释的,简直近乎性心理变态了。《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说,一位山西籍的曹姓寡妇“色颇姝丽”,其脚尤其纤小,“仅及三
  • 历史上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 竟差点导致汉族灭
    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很多人肯定不知道,但五胡乱华就是几乎人人所熟知的,那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为什么那个时代中国会被五胡所占领。接下来就详细介绍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一百三十六年间,在中国北部和四川先后建立了习惯上称
    12-06 汉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