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被裁成“闯王” 裁员之事要思量

   2020-07-2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金融风暴来临之际,一些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情急之下,裁员便成了一个方便的选择,美其名曰“瘦身”。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搞改革,也时不时地祭出“裁员”大棒,以从反面教育员工努力工作。其实,上至一国,下至一单位,裁员之事的利弊得失向来不可一概而论。近日

金融风暴来临之际,一些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情急之下,裁员便成了一个方便的选择,美其名曰“瘦身”。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搞改革,也时不时地祭出“裁员”大棒,以从反面教育员工努力工作。其实,上至一国,下至一单位,裁员之事的利弊得失向来不可一概而论。近日读史,愈加感受到了裁员与事业成败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国家而言,裁撤冗员可达到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节约财政的目的,如用之得当,必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发展。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的裁员之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贞观元年(627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着手裁员,他对房玄龄说:“朕近日读书,多见古人遗训,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然后表示,朝廷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太多,让房玄龄、杜如晦负责“裁员”,并要房、杜贯彻“任人唯贤”的原则。

淘汰冗官向来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房玄龄、杜如晦在执行“裁员”任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李世民的旧部———原来秦王府中的人。这些人早就追随李世民,现在,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本指望着得到高官厚禄,现在可好,反倒被裁,他们岂能没有怨言?

无奈之下,房玄龄找到李世民,请李世民最终定夺。李世民坚决支持裁员工作,他说:“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古者治国,皆明此理。如今朕与卿等衣食皆出于百姓,怎能不为百姓着想?……若徇私情,不问才学,岂是至公之道?”有了皇帝撑腰,房玄龄、杜如晦的胆子就壮了,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最后,房玄龄、杜如晦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共设300余州,1500余县。此次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行政改革,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行政基础。

与唐朝中央官员的精干相比,宋朝的官僚机构臃肿,冗员颇多,所以,宋朝尽管商业比较发达,但财政压力一直很重。而且,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大量的冗官必然导致官员之间相互扯皮,内耗严重,效率低下,行政腐败和派系纷争也由此而生。还是以数字来说明,唐太宗时,中央官员仅有643人,可到了宋仁宗时期,中央官员就超过了1.7万人。有宋一朝,偏安一隅,军事上受外敌侵扰,国事难以振作,这与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关系极大。可见,该裁员之时不裁员是不对的。

但是,若不认真分析情况,遇到财政困难就裁员,以为裁员是“脱贫”的不二法门,那就大错特错了。明朝的历史又可提供这方面的佐证。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封自己的9个儿子为亲王(太子除外),亲王有自己的藩国,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到封地“就国”。他们不担任任何职务,也不从事任何文武活动,却要每年从国家那里接受一万石的俸禄。亲王有王府,王府里有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些人员也需要国家供养。朱元璋的这套制度为明朝的历代皇帝所沿袭,除继承皇位外,皇帝的儿子自然成为亲王,亲王的爵位还可继承,于是亲王越来越多,到最后,明朝竟设了60多个亲王的头衔。亲王之外,其他的皇亲(公主、郡王等)也越来越多,明朝给官员的俸禄很少,但是对皇亲却慷慨大方。只要是皇亲,不论男女,都可终生从国库领取丰厚的俸禄。这样,皇亲的人数越来越多,皇亲的俸禄也就成了国家的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

有学者估算,在明朝的最后几年,国家俸禄册里列出的皇亲有10万人之多,而同时期的中央官员(京官)是1.5万人。1562年,全国各地上交国家的田赋共有400万石,可朝廷支付各地亲王及皇亲的俸禄则为800万石,用现在的话说,皇亲们一年的消耗竟然等于两年的全国农业税!粗略估算,国家财富30%—40%都被皇亲所耗费。

到了明朝晚期,财政出现了困难,朝廷开始裁员以摆脱危机,但有趣的是,裁员的对象不是消耗了国家巨大财富的皇亲,而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驿站小吏。朝廷打着节约的名义裁撤驿站,在汉、唐之时,驿站之间的距离多为30里,明朝裁撤之后,驿站数量减少,驿站之间的距离改为60里,后来,驿站越撤越少,驿站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到了200里以上。

裁撤驿站确实节约了朝廷的财政开支,据测算,崇祯朝裁撤了三分之一的驿站之后,节省国库开支10万两白银。但是,裁撤驿站之后,驿站的服务质量严重缩水,很多官员也因忍受不了长距离的跋涉而放弃了必要的巡视检查工作,导致了惰政的进一步滋长。同时,被裁员的大批驿站小吏成为失业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官路上的劫匪,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稳定。更关键的是,就在崇祯皇帝的一次大规模裁撤驿站的行动中,驿站小吏李自成被迫下岗。后来,对朝廷充满仇恨的李自成揭竿而起,领导了农民起义,给原本孱弱的明朝以致命一击。当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占北京之际,当初以裁员成功而得意的崇祯皇帝就只得上吊自尽了。

纵观历史上的裁员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裁员本身并无好坏,但裁员的方向却事关成败。唐太宗李世民裁员,先拿自己秦王府的旧部开刀,刀口向上,“裁员不避亲”,最后,不仅裁员成功了,而且裁员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反观明朝的裁员,刀口向下,“只裁小吏不裁皇亲”,名为财政改革,实为转移社会矛盾。结果,社会矛盾不仅没被解决,反而被激化了。对比之下,二者真是判若云泥。

一句话,裁员之事要思量,像宋朝那样,任由冗员过多和机构臃肿不管,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行;像明朝那样,该对皇亲下手却非要对底层小吏动刀,裁员的方向不对也不行。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不但问题看得准,而且方向也选得对,这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裁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李自成 闯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解析李自成进北京短短42天就兵败逃离的原因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北京城,那么进城之后的李自成又都干了些什么呢?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入京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抚百姓,而是下令全城搜寻崇祯帝后,并声称死活不论,在其手下找到崇祯帝后的尸体之后,李自成又下令以贱民之礼入
    12-31 李自成
  • 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竟是因为过于自大?
    李自成可谓是反明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也将反明进行到底了,在反明的过程中李自成表现的非常的英勇顽强。但在当时的民族大义之上,李自成就表现的有些怯懦,李自成的抗清只能说成是被动抗清。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自缢于树下,大明政权已经分崩离
    12-31 李自成
  • 李自成生死之谜 满清与南明均未取得其首级
    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传》一文称,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夹山即夹山寺,该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
    12-31 李自成
  • 李自成吃活人真相 明朝福王朱常洵竟被活炖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河南洛阳福王府邸里,人声鼎沸,烈焰腾腾。王府中堂广场上,烘烧着一口从洛阳郊外迎恩寺抬来的“千人锅”。巨大的铁锅内,撒满姜、葱、蒜、桂皮、花椒以及无数高汤炖煮用料,奇香扑鼻。熊熊烈焰中,最骇人心目的是,巨锅
  • 李自成和洪秀全谁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大?
    历代农民起义对社会都会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破坏性也很大。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李自成和洪秀全起义,在一定程度上都延缓了中国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那么,李自成和洪秀全,谁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更大呢?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帝国李自成出生于1606年,死亡于16
  • 李自成神秘失踪后的终结局到底如何?
    李自成,字鸿基,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最主要的领袖之一,又称李闯王。崇祯三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后来,又率众投奔了当地的另一股农民军高迎祥。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就义之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
    12-27 李自成
  • 李自成为何杀辅佐自己的功臣李岩?李岩怎么死的
    李自成为什么要杀李岩?明末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在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中,有一位著名的谋士李岩,他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为起义部队赢得了民心。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自成大惊
  • 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试图凭借京城九门坚固的城防,并依靠三大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流贼”决一死战。但令人惊讶的是,吴三桂所部迁延不进,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京城九门不战自降,绝望
    12-26 李自成
  • 揭秘闯王李自成兵败之谜
    李自成明末起义,一直以来都受到历史学家的高度赞扬,认为是最富有斗争性的农民起义。他最终推翻大明朝,号称拥有100万大军。但是这100万大军却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被清兵击溃。除了李自成自我的骄纵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原因?闯王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
  • 李自成兵退时掠夺故宫宝物究竟藏于何处?
    一代闯王李自成战败兵退京城时,将故宫国库中的国宝掠夺一空,意图作为日后东山再起的财力支持,其部将用了九艘大船转移国宝,也因为被盗运,国宝数据已经成为一个迷,但从元明历代官窑生产数量来分析,被掠夺国宝几十万件是可预计的。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
    12-25 李自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