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的信陵君 品德只是一种智慧

   2020-04-0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公元前259年,秦王派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而赵国刚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实力大不如前,面对强大的秦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赵国多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教,魏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我灭亡赵国是迟早的事,谁要

公元前259年,秦王派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而赵国刚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实力大不如前,面对强大的秦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赵国多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教,魏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我灭亡赵国是迟早的事,谁要是敢帮助赵国,等我灭赵后接着就灭了他"。魏王对秦国非常恐惧,便命晋鄙停止救援,驻扎在赵魏两国边境观望。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发兵救赵,但魏王始终不肯。

无奈之下,信陵君请求如姬盗取了魏王的兵符,杀了晋鄙,夺其兵权,挑选八万精兵,奔赴邯郸,与赵国内外夹击,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让魏军回了魏国,自己因惧怕魏王怪罪,便带着门客留在了赵国。

赵王感激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举,打算封赏五座城池给信陵君。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

正在信陵君得意的时候,有一个门客劝说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些事情却不能不忘记。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立了大功,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信陵君听了,连连自责,仿佛无地自容。

门客的这番话是劝信陵君不要接受赵国的城池,难道只是希望信陵君做个道德君子吗?

当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所以睿智的信陵君马上就明白了言外之意,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并改正了过失。

下面,我站在门客的角度来给信陵君解释一下,大概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你挽救赵国于生死存亡之际,是赵国的大恩人。赵王心里肯定是很感激你的,为了显示自己的知恩图报,重赏五座城池给你,你如果理所当然就接受了,赵王难免不会心疼,对你的感激之情也会大打折扣。如此,你在赵国的处境,就会从赵国的恩人变成了赵国的臣子。而且,你是魏国的公子,魏王的弟弟,身份特殊,也不一定能受到赵王的信任。

第二,你初来乍到就拥有五座城池,很容易遭到赵国贵族和大臣的嫉恨。毕竟你是新来的,强龙难敌地头蛇。

第三,你是窃取魏王的兵符,杀了魏国的将军救的赵国。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对魏国而言,这是背叛国家的滔天大罪。现在你在赵国获得重赏,魏王如果认为你这是“卖国求荣”,那么就等于把回归魏国的路彻底堵死了,以后你就没有机会再回到魏国了。

第四,你救援赵国原本是义举,可是一旦被人认为是“卖国求荣”,那么你名满天下的声誉就会严重受损,那些有道德的士人就不会追随你了。

信陵君很清楚:以前自己之所以被天下人所敬重,是因为自己是魏国的公子,有魏国作为依靠。而现在自己成了魏国的叛臣,不得不寄身于赵国,以后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赵王的尊重和士人的敬仰。

赵国为感谢信陵君举行盛大的宴会,赵王亲扫殿堂台阶,又亲自到门口迎接信陵君,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信陵君走殿堂的西边台阶。信陵君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信陵君对赵王表现的非常恭敬有礼,并一再称:自己对赵国没有什么功劳,对魏国感到很自责和愧疚。赵王和信陵君喝了一天酒,见信陵君如此谦逊,都不好意思提封赏五座城池的事。

其实,信陵君对赵王表现谦逊,对魏国表达自责。除了展示自己谦谦君子的形象外,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赵王:我虽然身在赵国,但我只是你的客人,不是你的臣子。我是魏国的公子,魏国依然是我的依靠,我还要和魏王修复关系,重回魏国。

赵王很识趣,于是借坡下驴封赏了一座城池给信陵君。魏王怕把信陵君逼急了会死心塌地跟赵国干,也恢复了信陵君原有的封地。这也算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吧。赵王省下了四座城池,魏王给自己和信陵君之间留下了修复关系的余地,信陵君也得到了自己看重的美名。

信陵君在赵国礼贤下士,声名远播,就连地头蛇平原君的门客,都有一半转投到了他的门下。信陵君一直努力积累实力,等待着重回魏国的机会。

十年之后,秦国出兵攻打魏国,魏国无力招架,魏王只得派人到赵国去请信陵君。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但信陵君却迟迟不愿归国,并告诫门客们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一律处死。”门客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信陵君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即将灭亡而公子却不相救,假如秦国攻破大梁,把供奉你祖先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信陵君在魏国最危急的时刻,回到了魏国。魏王和信陵君十年未见,再次重逢终于冰释前嫌。魏王为了表示对信陵君的信任,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将魏国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信陵君。信陵君再次获得了对魏国的控制权,而且拥有比过去更大的权力。

信陵君凭借自己强大的号召力,合纵各国,率军打败了秦军。

有些人看这段历史只觉得信陵君品德高尚,窃符救赵而不居功,又在关键时刻不计前嫌挽救了魏国。我每次读到这里,总是会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信陵君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品德高尚,还是智慧过人?他总是一次次地,既展现了自己的品德,又能够权衡利弊,步步为营,增加自己的实力。或许,一切都是博弈的结果,品德也只是博弈的筹码。

 
标签: 信陵君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信陵君魏无忌力挽狂澜 对魏无忌的评价
    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前243年),魏昭王的儿子,与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前276年,被封信陵,位于河南省宁陵县,被后世称为信陵君。魏无忌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和平原君赵胜四人被当代人称为
  • 历史上魏安釐王为何讨厌自己的兄弟信陵君?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都是当时比较杰出的人才,有的甚至是国君的亲近,比如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兄弟,按理说应该受到重用,不过魏安釐王却对他非常的不信任,这又是从何说起呢?原来,信陵君名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昭王死后,魏安
    12-31 信陵君
  • 信陵君为什么是战国四公子之首 信陵君的故事
    说到信陵君,大家脑子里第一反映出来的就是“窃符救赵”这个典故,在这个故事里,信陵君为了帮助姐姐救赵国,不惜窃取魏国的军符,冒着生命危险救赵国,在信陵君的努力下,秦军被击退,暂时解除了邯郸之危,赵王感谢信陵君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信陵
  • 春秋战国信陵君魏无忌为何终身未掌大权?
    战国四公子,在那个叱咤风云的时代,格外扎眼,其中尤其是以信陵君魏无忌最有才华,也最为正义。但是,其他三位公子都是出将入相,掌握国家的实权,如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都做过丞相。而春申君黄歇更是因为有功执掌楚国朝政几十年。而唯独最有才华的信陵君
  • 魏无忌:大破秦军的信陵君最终不得不淫死自己
    一、信陵君第一战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围赵国邯郸。魏国派大将晋鄙,名为救援赵国,实际却隔着一条漳水观望赵国局势。晋鄙在邺城,坐山观虎斗,其实也很危险,一旦邯郸真的城破,魏国的救援计划就会彻底失败。晋鄙等待的,其实是一个时机,一个秦军达到最大伤亡
  • 信陵君为什么伺候一个看门老大爷侯嬴?
    与孟尝君和平原君相比,信陵君招揽人才的最大特点在于信陵君能够冲破思想上的禁锢,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孟尝君和平原君的故事,不难发现,孟尝君和平原君门下的食客一开始都是主动投奔他们,后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下脱颖而出的,这样的例
    11-25 信陵君
  • 战国信陵君 大秦帝国的克星为什么会死于酒色?
    在战国时期,有两个四大组合,一是战国四大名将,也即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组成的四大将军。另一个则是战国四大君子,相对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魏无忌被公认为四大之首。当然,以信陵君媲美白起、李牧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国四公子之首的
  • 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四公子中刘邦为何最敬佩他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史记》记载,刘邦当上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在打败淮南王黥布后,他还特批了五户人家守护信陵君的坟墓,让他们四时祭祀。这是很高的礼节,
  • 信陵君为什么不愿意救自己的亲姐姐?
    公元前259年,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在长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先生,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打败秦军,反而搭上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多万赵军将士的性命,完美滴诠释了“空谈误国”这一
    11-18 信陵君
  • 魏无忌人称什么 魏无忌被人称之为信陵君
    魏无忌人称什么,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人称信陵君。虽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但后来因为沉迷于酒色,更是因为酒色而死,而他所在的魏国也被秦国所灭,可以说是国破人亡。魏无忌是什么人?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