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将调整住房限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2-12-29 多特软件0
核心提示:正文摘要:全面放开限购,促进楼市购买力,这座重点城市做到了。12月26日,广东东莞两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东莞全域解除了限购政策,一时间引发了从业者的热议。郑州能否取消限购政策?同时,宋向清表示,放开限购是郑

正文摘要:

全面放开限购,促进楼市购买力,这座重点城市做到了。12月26日,广东东莞两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东莞全域解除了限购政策,一时间引发了从业者的热议。郑州能否取消限购政策?同时,宋向清表示,放开限购是郑州房地产市场的当务之急,但放开限购不意味着放纵炒房,一定要给炒房者扎紧篱笆,让炒房和投机没有可乘之机。
郑州将调整住房限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李斯琦

全面放开限购,促进楼市购买力,这座重点城市做到了。

12月26日,广东东莞两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东莞全域解除了限购政策,一时间引发了从业者的热议。

业内人士认为,东莞明确全面取消限购,是准确把握了当前楼市的主要矛盾,重点城市减少对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约束和阻碍,才能真正为新一轮楼市复苏提供新动力。

那么,作为全国重点城市之一的郑州,全面放开限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东莞全域解除限购

近日,广东东莞印发《通知》,东莞市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商品住房,须自商品房买卖合同(或房地产买卖合同)网签备案之日起满3年或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年方可上市交易,上述区域暂停实行商品住房限购政策。

这意味着,东莞市全域解除了限购政策,居民购房不再受政策约束,这一政策变动相较于其它同级别城市来说,力度不可谓不大。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前南京也有类似取消限购的操作,但依然有约束,即需要提交半年居住证明,此次东莞无条件直接取消了限购,体现出了政策放松的彻底性。

严跃进认为,东莞解除限购政策要从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限购放松方面,没有很好落实中央精神,扭扭捏捏,没有准确把握当前楼市的主要矛盾。

“一些城市限购政策过严,对于楼市提振产生了非常糟糕的影响。”严跃进说,“减少对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约束和阻碍,才能真正为新一轮楼市复苏提供新动力。”

郑州能否取消限购政策?业内人士现身解读

同样作为重点城市,郑州在楼市调控政策方面目前还没有明显变动。那么,郑州是否具备放开限购等调控政策的条件呢?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在接受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2022年郑州房地产市场可谓是一片萧条。

从销售来看,市场成交活跃度明显不足,主要房企年销售目标完成率只在65%左右;

从价格来看,新建住宅均价、二手住宅均价大多环比下跌,且跌幅在不断扩大。从租赁市场看,住宅平均租金不论是环比还是同比下跌趋势均十分明显;

从竞争格局看,大型房企在减少,头部房企举步维艰甚至黯然出局者不乏其例,市场竞争碎片化现象突出;

从土地市场来看,住宅用地推出规划建筑面积、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均呈下降态势,住宅土地出让金、成交楼面均价、平均溢价率向跌且跌幅具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在这种局面下,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只有强力扭转颓势,方能止跌回稳,止跌回升。

谈及东莞放开限购政策,宋向清告诉记者,东莞的经验对郑州具有借鉴意义,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实行拿来主义,但其政策的方向性和引领性必须得到尊重。

宋向清认为,在当前局面下,郑州全面放开限购是优选项,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推出具有针对性的强力政策组合,基本逻辑一是要对房企进行融资支持,二是要支持房企债务展期,三是促进保交楼有实质性进展,四是给购房者充分的信贷支持,五是强化舆情引导,稳定市场预期。

同时,宋向清表示,放开限购是郑州房地产市场的当务之急,但放开限购不意味着放纵炒房,一定要给炒房者扎紧篱笆,让炒房和投机没有可乘之机。

在此前提下,放开限购,还需要继续密集向市场投放新政,从而促进房企融资链条进一步畅通,购房信贷环境进一步宽松,房地产市场将逐渐形成由过冷向慢热过渡,再由慢热向快热转变。

“热可以,但不能沸,楼市价格不能暴涨,也就是说允许量价双双上涨,但不能暴涨。”宋向清说。

同时,宋向清还表示,政府的第一要务是继续研究适用于本地的房地产政策,加大政策储备,加强政策落地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及时科学有效。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调整心态,基于政策风向标,重新规划新的投资策略和市场布局。

宋向清也认为,企业同时需要警惕投机心理、盲目求大和不理性占用社会资源,一定要始终遵循楼市发展规律和资本市场规律,不要试图投机取巧。

放开限购政策,行业专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指研究院河南分院总经理梁波涛认为,郑州完全具备放开限购的条件,放开限购也并不意味着市场能快速好转,目前针对郑州房地产市场,很多方向性的政策都具备优化的空间。“不止是郑州,相信明年更多的二线城市会跟进优化政策。”

梁波涛表示,当下的房地产市场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励,来帮助市场恢复信心。疫情恢复之后,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让老百姓兜里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才能带动经济尽快复苏。

“相信在明年,郑州会适时出台政策,来帮助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梁波涛说。

记者手记

2022年即将结束,在经历了不可抗力因素反复影响的情况下,郑州房地产市场状况不容乐观。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典型的政策型市场,行业复苏离不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东莞的敢于先行,给重点城市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但就郑州而言,放开限购等政策,不仅需要政府对于市场的观察足够敏锐,同时还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化的政策模式,帮助市场尽快恢复到健康发展的状态。

2023年是全力拼经济的一年,相信在官方的正确引导下,经济民生两手抓,郑州能够尽早恢复经济活力,民生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

郑州将调整住房限购相关阅读:

郑州“双节”促消费活动启动 260多场活动投入资金将达到2.5亿元

原标题:郑州“双节”促消费活动启动 260多场活动投入资金将达到2.5亿元

大河网从郑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双节”促消费活动将从今天正式启动,共有260多场系列活动,涉及全市16个区县市,各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将达到2.5亿元。

元旦、春节“双节”临近,为丰富节日市场供给、提振市场信心、给消费者营造更好的消费体验,带来更多的实惠,郑州市将结合节日消费特点,在商务领域、文旅领域、房地产领域统一组织开展不同主题和类型的促消费活动。

商务领域的促消费活动涉及五大版块,主要形式是向广大市民发放各种消费券。具体来说:

一是开展欢度“双节”消费季活动。将针对百货、餐饮、家电等行业,发放助商惠民消费券5500万元。其中,12月30日和2023年1月18日,分两期在支付宝平台上发放惠民消费券3000万元,消费者有机会抢到一个含有3张券的50元消费券包,在线下实体商家使用。2023年1月6日至15日的每天上午10点,将通过云闪付平台发放家电消费券共1500万元;消费者无需提前抢券,在参加活动的线下家电销售商家消费满2000元,可直接立减500元,先到先得,发完为止。1月13日,将通过云闪付平台发放1000万元百货消费券,面值分别为100元和200元,消费者在参加活动的大型综合体和超市均可使用。

二是举办“跨新年享团圆”美食节活动。1月5日起,郑州市将分两期通过美团、饿了么平台发放共1000万元的外卖消费券,供消费者在提供外卖服务的中小餐饮企业使用。针对大型餐饮企业,将启动共500万元的团宴餐饮补贴活动,1月9日起,符合条件的团宴消费者可享受20%、最高5000元的补贴,更好满足“双节”期间特殊消费需求,鼓励餐饮企业推出婚宴、企业年会、年夜饭等优惠套餐服务,增加城市烟火气。

三是开展“兔年迎春”汽车焕新季活动。2023年1月1日到2月6日,将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对在郑州市买车上牌的消费者,发放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消费补贴,助力汽车消费。

四是开展欢腾购物“网上年货节”活动。从12月31日至2023年2月6日,分别通过京东、苏宁、天猫、抖音、快手等五大平台发放5000万元电商消费券,惠利消费者,支持郑州市商家卖全网。

五是开展喜迎“双节”直播新生活活动。支持直播平台围绕3C数码、服装服饰、食品速食等重点产业,组织年货节、新秀计划等活动,为郑州商家提供流量扶持、营销资源、专属支持等激励,以拉动城市生活消费增长为着力点,提升郑州商品线上营销能力。

除了商贸领域的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外,在文化旅游领域,郑州市还将发放消费券2000万元,在“双节期间”重点开展“情暖新春惠游郑州”、“喜迎双节乐游郑州”、“相约冬季‘郑’在等你”系列活动、“卯兔焕新文化惠民”等不同主题的促消费活动。

另外,在房地产领域,郑州市将通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优化购房金融等配套服务,针对不同类型单位和人群举办商品房团购活动,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优惠让利活动。

据了解,后续郑州还将在全市持续推出不同主题的促消费活动,包括:3至4月的踏春迎新促消费活动,6至8月的第四届“醉美·夜郑州”消费季活动,9至10月的“金九银十”促消费活动等,持续推动全市消费市场繁荣。(臧小景)

来源:大河网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