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料就健康吗 无糖低糖饮料不能代替水

   2020-11-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现在超市很多饮料都贴着无糖的标签,无糖就健康吗?下面,360常识网为你介绍甜味剂对健康的损害。甜味剂对健康的损害○经常吃甜味剂,人对甜的感觉就会调整到更高的水平,也混淆了人对食物热量的感觉,会增加食量,不利于减肥;○一些饮料中必须添加的色素

现在超市很多饮料都贴着无糖的标签,无糖就健康吗?下面,360常识网为你介绍甜味剂对健康的损害。

无糖饮料就健康吗 无糖低糖饮料不能代替水

甜味剂对健康的损害

○经常吃甜味剂,人对甜的感觉就会调整到更高的水平,也混淆了人对食物热量的感觉,会增加食量,不利于减肥;

○一些饮料中必须添加的色素、香精、甜味素,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破坏其稳定性,损害智力发育;

○我们每天应该喝1200~1500毫升的水,这个是不能用饮料来替代的。把饮料当“水”喝,容易导致亚健康。

号称无糖的只使用阿斯巴甜的零度可乐,已经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一年左右了。由于广告铺天盖地,加上可乐的受众分布极广,这种饮料很快风行起来。

在零度可乐的配方中,成分有水、二氧化碳、阿斯巴甜色素、磷酸、柠檬酸钠、苯甲酸钠、香精、咖啡因、蔗糖素等。这其中,仅阿斯巴甜含有一点点热量,但含量很低。这样的饮料,基本不提供任何营养,只为了解渴或解馋。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乳饮料、碳酸饮料、橙汁饮料、茶饮料中,无糖或者低糖饮料的比例少得可怜,除了零度可乐,只有几款苹果醋等饮料标注了低糖或者无糖。而超过一半的口香糖都使用了木糖醇等糖代品调节口味。

在这些低糖或者无糖的食品中,使用最多的糖代品是“阿斯巴甜”、“木糖醇”、“甜味素”……这些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破坏其稳定性,损害智力发育。专家提醒到,成年人每天应该喝1200~1500毫升的水,这个是不能用饮料来替代的,如果长期把饮料当“水”喝,就会导致亚健康。

无糖饮料就健康吗 无糖低糖饮料不能代替水

甜味剂其实都是欺骗味蕾

一般而言,人们日常生活里所用的糖指的是蔗糖。蔗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糖会让人胖,更重要的是糖会提高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危害他们的健康。

而这种零度可乐,用的是一种叫做阿斯巴甜的甜味剂,它是一种糖的替代品。甜味剂会通过欺骗人的味蕾,让人觉得它是甜的。现在大家见得比较多的木糖醇,也是一种甜味剂,内分泌科在对糖尿病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偶尔就会用到木糖醇等甜味剂来调节不能使用糖的病人的口味。

在众多的甜味剂中,糖精是明确有害的,被限量使用。阿斯巴甜存在争议,但是国家已经公告,在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蔗糖素是一种新的甜味剂,比较安全,成本也较高。还有一些标注“甜味素(含苯丙氨酸)”的食品,则暂属于标注不清。

无糖饮料就健康吗 无糖低糖饮料不能代替水

不含糖,不含热量,就可以经常吃吗?

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糖或低糖对他们的不良影响的确会更小,比含糖的饮料好多了,但这也不是能无限制食用的理由。

研究发现,人对吃的东西有心理上的判断:甜的东西一定热量高。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人吃了很甜的东西后,饭量会自然减少。甜味剂是甜度比蔗糖高百倍又不含有任何热量的化学物质,过甜而又没有热量,混淆了人多年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对食物的感觉。经常吃甜味剂,人对甜的感觉就会调整到更高的水平,就是说人就会感觉吃一般糖的时候,糖甜度下降了,同时也混淆了人对食物热量的感觉,饭吃得反而更多了。所以,食品饮料里的甜味剂对减肥是没有好处的。对于这些使用代糖的食物,专家们不主张经常吃,饮料更要慎喝。

无糖饮料就健康吗 无糖低糖饮料不能代替水

无糖低糖饮料不能代替水

其实,在营养学家的观点里,喝水才是最健康的。

目前为了保证口感,饮料中通常会加入大量的糖,由于国家没有明确规定饮料的包装必须把含糖量说清楚,因此厂商大多故意对含糖量遮遮掩掩。

一般来说,饮料的含糖量在10%左右,如果喝一罐330毫升装的易拉罐可乐,就相当于吃了两大勺白糖。小孩子若饭前喝了,基本上就半饱了,饭就不用怎么吃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身体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阻碍生长发育;如果饭后喝就等于增加了热量,导致小孩子发胖。

饮料含有的很多物质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比如,碳酸饮料喝多了会损害牙齿、影响视力,导致代谢性疾病,还会消耗体内的钙,让女人骨质疏松。而一些饮料中必须添加的色素、香精、甜味素,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破坏其稳定性,损害智力发育。如果无法抗拒饮料的诱惑,在某种程度上说无糖饮料比含糖饮料好一点。

但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每天应该喝1200~1500毫升的水,这个是不能用饮料来替代的。把饮料当“水”喝,也是导致人们平常感到不舒服,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常见的去火花茶有哪些?什么人不能喝去火花茶
    常见的去火花茶有哪些?什么人不能喝去火花茶
    花茶,即将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其是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不同的花或叶,有不同的功效,那么,常见的去火花茶有哪些
    11-11
  • 福寿螺到底能不能吃?福寿螺和田螺怎么区分?
    福寿螺到底能不能吃?福寿螺和田螺怎么区分?
    福寿螺学名福寿螺,并没有很确切的由来。福寿螺,属于瓶螺科、福寿螺属,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等。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本文目录1、福寿螺到底能不能吃?
    10-01
  • 吃了福寿螺会怎么样?吃了一次福寿螺有什么后果?
    吃了福寿螺会怎么样?吃了一次福寿螺有什么后果
    福寿螺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软体动物,这种福寿螺很少有人食用的,因为福寿螺口感并不好,而且体内有很多寄生虫,没熟吃了对人体伤害极大,如果不小心吃了一次也不是很要紧,不要太过于担心哦!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本文目录1、吃
    10-01
  • 为什么田螺可以吃而福寿螺不能吃?福寿螺在中国为什么没人吃?
    为什么田螺可以吃而福寿螺不能吃?福寿螺在中国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食物,并不是国产的,而福寿螺寄生虫感染事件导致国内很多人都不敢尝试,而且福寿螺口感并不好,所以很多注重养生和吃货们的生命着想,都不太喜欢吃福寿螺。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本文目录1、为什么田螺可以吃而福寿
    10-01
  • 枇杷的饮食禁忌有什么?枇杷和什么不能同时食用?
    枇杷的饮食禁忌有什么?枇杷和什么不能同时食用
    枇杷是营养丰富的水果,在枇杷果肉中除了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多种酚类成分,酚类物质和空气接触后会发生氧化反应,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一下吧!本文目录1、枇杷的饮食禁忌有什么2、枇杷和什么不能同
    09-19
  • 牛奶不能与什么食物同食 牛奶橘子一起吃怎么补救
    牛奶不能与什么食物同食 牛奶橘子一起吃怎么补
    牛奶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饮品,而橘子也是秋季很常见的说过之一,牛奶和橘子一起吃的话并不会产生什么,只要不是多吃,如果吃太多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如果你不知道出意外了怎么补救的话,可以看看360常识网带来的介绍。全文目录1、牛奶不能与什么食物同
    09-12
  • 海鲜和红酒会过敏吗?海鲜和红酒一起吃会得痛风吗
    海鲜和红酒会过敏吗?海鲜和红酒一起吃会得痛风
    海鲜是所有海产品的统称,比如各种鱼虾蟹、贝类等食物。海鲜是常见的过敏原,很多人对海鲜、河鲜一吃就过敏,这类人无论如何是不能吃海鲜的。而且海鲜嘌呤高,通风患者也要避开食用,更不用说和酒水同吃了。那么,海鲜和红酒会过敏吗?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
    09-06
  • 吃了不熟豆角中毒发病一般多久才会好?吃豆角中毒吐了就没事了吗?
    吃了不熟豆角中毒发病一般多久才会好?吃豆角中
    豆角这类豆类植物里面含有皂素等物质,需要经过高温破坏之后,人吃了才是没事的,不然的话,皂素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如果吃的量比较多的话,是肯定要马上送医院洗胃的。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本文目录1、吃
    07-03
  • 吃豆角中毒是什么症状?吃豆角中毒会死吗?
    吃豆角中毒是什么症状?吃豆角中毒会死吗?
    有的蔬菜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了吃,比如黄瓜、西红柿、生菜等,但是大多数蔬菜最好是完全做熟了食用,不然里面含有的成分没有被高温彻底破坏,吃到肚子里面就很容易发生恶心、呕吐等食物中毒的症状了。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本文目录1
    07-03
  • 吃了生豆角多久有中毒的症状?吃了没熟的豆角中毒怎么解毒?
    吃了生豆角多久有中毒的症状?吃了没熟的豆角中
    不管我们吃蔬菜还是吃肉,一定要完全加热熟透了再食用,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食物中毒以及寄生虫。比如生豆角,它没煮熟时含有会刺激胃粘膜的成分,所以吃了没熟的就会有恶心、呕吐甚至更严重的状况。下面,就快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本文目录
    07-0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