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欧阳修还曾因为高考录取问题吵过架?

   2020-06-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北宋年间,两位我们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一位是砸光的司马光,一位是醉酒的欧阳修。他们吵架的话题,是关于高考名额分配的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马光是北方人,来自山西。欧阳修是南方人,来自江西。争名额 今有古有自从唐代恢复科举这个高

北宋年间,两位我们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一位是砸光的司马光,一位是醉酒的欧阳修。他们吵架的话题,是关于高考名额分配的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马光是北方人,来自山西。欧阳修是南方人,来自江西。

争名额 今有古有

自从唐代恢复科举这个高考制度之后,一直是北方考生占据绝对优势。而来自京城的本地考生,更是占了大大的光——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

大家都是一样的考生,都是读的孔夫子的教材,都是去京城考的全国统一卷。但是,如果你出生在江苏这类地方,那么不好意思,每次去京城考试的江苏考生,只能有2-3个名额。而如果你出生在长安,那么恭喜你,每次你们的名额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

当时这种情况,连柳宗元都看不下去了:“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全国的考生加起来,还没长安一个地方的多。

北方尚武 南方崇文 乡试北方占有绝对优势

但长安学生的好日子,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结束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北方就没消停过。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北方人,更加尚武。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向南方搬迁,日子更安稳的南方人,读书的风气却越来越好,学霸也是越来越多。等到司马光和欧阳修的时代,崇文的南方学生,在高考中已经形成了对北方学生碾压性的绝对优势。

这种碾压,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简单来说,省略到考秀才的步骤,首先你要在乡试中,也就是在自己的省里考中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去汴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省试。

那么,如果你有幸出生在南方,恭喜你,你不用打仗,但是跟你一起参加乡试的有两三千人,而成为举人获得省试名额的,只有二、三十人,录取率为1%。

如果你出生在北方,比如说跟西夏打仗的陕西,不幸的是,你们省只有10个进京名额,只能产生十个举人。但是跟你一起参加乡试的,只有一百个人,录取率为10%!

而如果参加乡试的都不足十个人,录取率就是100%甚至超过100%!这种情况,在一些北方省份,不是没有……

北方地区的录取率是南方地区的十倍,但是北方学生的代表司马光,还是不满意!

江苏三千学子参加乡试,只有30人能够去汴京,但可以想见,这杀出重重围困,从独木桥上走过来的30个举人,到了省试,那个个都是学霸中的学霸,750分的高考卷子,都能考到740分以上,堪称学神。

而陕西的那10个举人,虽然也获得了进京考试的资格,但是,同样750分的高考卷子,只能考400多分,还是当不了进士。

这就是司马光不满意的地方。

司马光逐路取人 欧阳修代表南方学霸表示不服

“路”,在北宋就相当于现代的“省”。

司马光指出,在全国统一考试中,像陕西这样的北方省份,那么不管他们那10个举人考的怎么样,都必须要有一个人录取为进士。

省试 学霸成了学渣

司马光强调,如果有些北方省份,连10个举人都招不满,比如说只有6个举人,那么,这六个人之中,也必须有一个被录取为进士。除非,这个省,连5个举人都没有……

简单来说,当时北宋全国一共23个省。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省,都能产生一名进士,除非你那个省连五个举人都没有。

但是,这对南方的学霸们来说,无疑是很不公平的。30个江苏学生,人人都能考740分以上,结果你跟我说,只能录取3个人做进士?北方那家伙才考500分,就能当进士,不公平啊!

他说出了南方学子和家长们的心声:南方孩子们要从乡试中杀出重围,已经如此艰难,正所谓人艰不拆,如若省试再实行配额制,必将“使有艺者屈落,无艺者滥得……”

论“公平”

这次吵架非常有名,在中国历史上,以第一次关于考生名额配置的争论,被载入史册。

你一定觉得欧阳修做的很对,考试嘛,就是要公平,国家取士,就是要取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司马光能够写出《资治通鉴》,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严格来说,两个人都没错。

实际上,两个人都是在提倡一种公平。

欧阳修提倡的“以才取人法”,叫做“考试公平”。

司马光提倡的“逐路取人法”,叫做“区域公平”。

欧阳修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而司马光是为了鼓励落后地区的学习积极性,区域公平也很重要啊。仔细想一想,凭什么北方人要在北边跟金人辽人西夏人打的马革裹尸,杨家将呼家将打得家里都摆满了牌位,而南方人却可以安安稳稳的读书、考试、做官,没事了喝醉酒写写“醉翁之意不在酒”……

 
标签: 欧阳修 司马光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简介 欧阳修唯一佩服的文人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
  •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的?
    欧阳修是北宋大文学家和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在北宋的文坛上和政治上都极负盛名。欧阳修自幼勤奋好学,天圣七年二甲进士十七名,从此步入仕途,后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相比于在政治上的成就,欧
  • 租房在两宋城市较流行 北宋文魁欧阳修曾住公租
    《水浒传》里,武大赁房,石秀租住旅社房子,鲁达和宋江租民房。这是宋代无房产者的三条出路,第四条出路则是租官房。租房在两宋城市比较流行。北宋初,大多数官员没房,包括宰相和枢密使,得租房住。北宋中期,开封和其他一二线城市,人口密集,地盘太小,城
  • 揭秘范镇能步入仕途全靠欧阳修岳父的赏识
    北宋范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早年和薛奎相识,得到了他的赏识,被聘为幕宾。之后薛奎入朝,把范镇也一起带到了京城。到了京城,范镇的文章马上就得到了当时京城的名士的赞赏。不久,他就中了进士,任主薄。因为才能出众和正直的性格,被升到了知谏院当
    12-05 欧阳修
  • 《新五代史》的作者 由大文豪欧阳修负责编纂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
  • 欧阳修苦读 带你详细了解欧阳修的逸闻趣事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苦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我们知道欧阳修在四岁的时候家境非常的平凡,因此就有了欧阳修苦读这样的一个故事,一起来看一下欧阳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逸闻趣事,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欧阳修这个人物。原文译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
    11-21 欧阳修
  • 欧阳修被贬是怎么回事 欧阳修陵园地点环境介绍
    欧阳修被贬的故事通过他的诗句被后人深深地记住,表达了一代诗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心情,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被贬。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三次被贬,但是三次都顽强的度过。他非常赏识范仲淹的才学和政治观点,主动写
    11-11 欧阳修
  • 北宋欧阳修曾因绯闻被贬 被指有“不伦之情”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一生坎坷,在许多地方留下宦迹,其中就包括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正定原名真定,北宋时期是河北西路首府。庆历年间,欧阳修曾经奉使河北西路都转运使,相当于河北西路的“省长”。欧阳修曾尖刻抨击朝廷用人政策,这些正义之言,
  • 欧阳修简介 北宋政治家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生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
  • 利用超级风流绯闻 是政敌击败欧阳修的杀手锏
    大宋王朝到了宋仁宗时代,已有了不少积弊,譬如,冗官冗员开始显现,贫富差距开始拉大,社会矛盾逐渐突出了。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
    10-27 欧阳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