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不过是装腔作势的“废人 还是有点嫩

   2020-09-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晋书·本传》开列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奇人、异士和疯子。“贤”怎么解释?当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吧。显然,把这乖张、怪异的七位哥们儿称为“贤”,是对汉语的一大嘲讽。说白了,所谓“竹林七贤”

《晋书·本传》开列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奇人、异士和疯子。“贤”怎么解释?当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吧。显然,把这乖张、怪异的七位哥们儿称为“贤”,是对汉语的一大嘲讽。说白了,所谓“竹林七贤”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虽说他们都有一点文化功底,也有造福黎庶的雄心壮志;可惜,当局不买帐。于是,这哥儿七个立刻暴露出三大致命弱点:一,脆弱。二,自恋。三,放荡。这种无功于当代的“废人”,居然被捧到了“圣贤”的交椅上——凭什么?显然,又是历代成群结队的失意文人,涂脂抹粉。倘若历史真的掌握在这群自命不凡的家伙手里,那么,华夏文明将熬成一锅“烂炝汤”。

且看所谓“七贤”,曾怎样在魏晋的“竹林”里“耍活宝”:

嵇康爱骂街,公开和司马政权唱对台戏,还当面奚落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最终被推上法场,身首异处。据说,嵇康擅长弹琴,临刑前,还当着三千太学生的面演奏了最拿手的《广陵散》。死,如何慷慨悲壮已不重要,关键是他以言罪人,白白拼上了性命着实可惜。斗争与借口无碍,但与方式有关。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没有任何自卫的武器,只图一时痛快而引颈就戮,世人就有理由怀疑他无畏背后的真实性。即使逃过司马氏这一劫,也还有更糟糕的结局等待他。嵇康与那个时代实在是格格不入。他根本不能替老百姓做点什么,只有添乱子、找麻烦、徒增谈资的份儿。

阮籍稍微温和一些,他“不与世事,酣饮为常”,整日纵酒谈玄,却从未泯灭那颗高傲的心。“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他所谓的英雄还不是“老子天下第一”?有做英雄的机会,你拒绝;当一介草民又不甘心,对别人的声望和成就一脸的瞧不起。那么,当时势造英雄的关口,你在哪里呢?喝酒,清谈,说风凉话……《论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与司马政权不共戴天,干脆不为政治浪费唾沫,何必还吃一个、看一个呢?对常人来说,“哀大莫过于心死。”而阮籍这样的人,则“哀大莫过于心不死”啊。

刘伶是彻头彻尾的醉鬼,这几分深沉的醉意增加了他隐士的风度。据说,他常乘鹿车出游,随手携带一把酒壶,身后,跟着一名荷锸的仆人,刘伶吩咐过:“死便埋我。”《道德经》有这样的语录:“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刘伶不眷恋这副臭皮囊,死了更清爽,索性躲藏到对头与时间都找不到的地方。

俗话说:“光棍不斗势力。”“竹林七贤”空有满腹才学、一腔报国之志,可惜,生不逢时,寻求不到政治上的合作者。退一步,即使能达成两相情愿的合作,以“竹林七贤”的性格,久居人下恐也难以长久。说时势造就了他们的隐士身份,还不如说性格左右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嵇康鼓吹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根本就不是巍巍庙堂上的主旋律。明知报国无门,还念念不忘“封侯印”,加倍的痛苦使这七个人选择了比原来更夸张、更慢世的生活方式:纵情山水,酗酒吟啸,抨击时政,臧否人物。

隐遁,反倒招来世人注目,或可认为他们夸张的表演纯系一种“行为艺术”,一旦找不到识货的买主,就枉费心机。姜尚、孔明是为数不多的几名幸运者;而大多数更有才能的隐士,只能像“竹林七贤”一样,“朝如青丝暮成雪”。中国从来就不缺少人才,也从来不在乎埋没人才。你生、你死、你做五花八门的夸张表演和“行为艺术”,没有权门来捧场,最终也是无谓的挣扎。阮籍的《咏怀》诗可见这种没有观众的凄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再牛的人物,也是肉做的。没有观众的时候,就不需要表演了。卸妆之后赤裸裸,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标签: 竹林七贤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 富甲京城却吝啬至极?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
    12-25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王戎识李观虎及死孝的故事介绍
    竹林七贤王戎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
    12-11 竹林七贤
  • 详细介绍竹林七贤 西晋著名音乐家阮咸简介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他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 揭秘:在竹林七贤中谁是最懂得明哲保身的人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生当魏晋交替之际,一些文人往往啸傲竹林,不谙世事,诗酒寄傲,不拘礼法。杰出人物就是嵇康与阮籍,可是人们常说也有名不副实的,比如王戎。王戎,山东琅琊人,名将王浑之子。山东琅琊是王氏望族,祖父父亲都是朝廷重臣
    11-23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宁愿舍命纵酒也不要做官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然而矛盾的
    11-22 竹林七贤
  • 王戎简介 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王戎生平
    王戎(234-305年),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袭父爵贞陵亭侯,为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迁
  • 南博镇馆之宝 南朝人用三百多块砖拼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砖印壁画(简称“竹林七贤”砖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1960年在雨花台区西善桥宫山大墓中发现的。很多人认为,“竹林七贤”砖画只是一座南朝墓中特有的艺术品,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就像现代人喜欢
    10-07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为何那么爱酒嗜酒成癖
    刘伶是哪里人呢?刘伶,大约出生于公元221年,字伯伦,是沛国人,也就是现在安徽宿州人,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但由于刘伶话很少,不喜交流,没有做什么官职,因此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刘伶这个人,身高不到一米五,长相还极其
    09-29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 刘伶醉酒只为了不做官
    杜康村里刘伶池刘伶被罢官后,整日驾着载有美酒的鹿车,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边走边饮,留下“死便埋我”的典故。要喝酒,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据一些野史记载,刘伶被罢官后“沽酒当垆”,即开酒坊卖酒。他卖酒的地点有三个,汝阳县杜康村是其中之一。汝阳
    09-29 竹林七贤
  • 李鸿章外甥张士珩仰慕竹林七贤 在南京建“竹居
    “竹居”,是晚清时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位于朝天宫冶山之麓。这座园林和它的主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乡邦志乘中也只有民国陈诒绂《金陵园墅志》里有很简短的记载。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竹居”却是金陵文化人文酒聚会的沙龙;它的主人就是在中国军工发展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