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王戎识李观虎及死孝的故事介绍

   2020-12-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竹林七贤王戎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

竹林七贤王戎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司马衷登基后,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任光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296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后来由于晋惠帝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305年,王戎逝世,终年72岁,谥号元候。

王戎识李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十分聪明机智,他小时候还有一个关于识李的典故流传至今。

据悉在王戎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岁左右,常常与家里附近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有一天正当王戎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的时候,大家看到路边有一颗很大的李树,上面长满了饱满的果实摇摇欲坠,枝条都被压弯了,李子几乎要垂到地上的样子,看上去十分诱人。于是他的小伙伴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跑上去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一人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李树无动于衷。

旁边正巧有大人路过,见到孩子们的情况,对王戎的反应十分好奇,于是便问王戎:“你的小伙伴们都去摘李子了,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一动不动啊?”于是王戎回答他说:“这棵李树这大,就长在路边十分显眼,而且枝条上结满了饱满的果实,为什么却没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涩的。”大人一惊,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清晰的头脑,于是摘了一颗果实尝尝,味道果然是苦的。

王戎识李的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中,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看待事物以及做事情一定要仔细观察,同时加强思考,不要忽略周边的环境,根据相关的情况进行合理地推测,要有独立的思维,切不可盲目追随大众。

王戎观虎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将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死孝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聪明,玄学造诣极高,且为人情深意重,在他丧子时悲痛欲绝的故事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对感情的专注,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死孝的典故。

据悉,当时的王戎与朝廷的另一位官员和峤共同遭遇家长丧事,两个人都以孝著称,均是出了名的孝子。然而这期间奔丧的王戎由于过度哀伤悲痛,不思进食,一日比一日更为消瘦下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几乎快要支撑不住了。而和峤则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严格遵守丧事礼法。

有一日皇上向刘仲雄问道:“朝中两位大臣家中奔丧,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闻和峤过于哀痛,真是令人担心啊!”此时,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孝道礼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气神并没有大大受损。反而是王戎,尽管他没有恪守于丧事礼数,但他却已经因为悲痛至极而骨瘦如柴了。因此臣认为,和峤景观尽极孝道,但没有毁坏自己的身体;而王戎却是以死来尽孝啊。我想陛下您不必太过于担心和峤,反而是王戎更应该令人担忧。”皇上听此,对王戎的做法十分震惊。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王戎本是琅琊王氏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继承其祖辈之孝,尽管他没有恪守孝道礼法,却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体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标签: 竹林七贤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 富甲京城却吝啬至极?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
    12-25 竹林七贤
  • 详细介绍竹林七贤 西晋著名音乐家阮咸简介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他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 揭秘:在竹林七贤中谁是最懂得明哲保身的人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生当魏晋交替之际,一些文人往往啸傲竹林,不谙世事,诗酒寄傲,不拘礼法。杰出人物就是嵇康与阮籍,可是人们常说也有名不副实的,比如王戎。王戎,山东琅琊人,名将王浑之子。山东琅琊是王氏望族,祖父父亲都是朝廷重臣
    11-23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宁愿舍命纵酒也不要做官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然而矛盾的
    11-22 竹林七贤
  • 王戎简介 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王戎生平
    王戎(234-305年),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袭父爵贞陵亭侯,为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迁
  • 南博镇馆之宝 南朝人用三百多块砖拼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砖印壁画(简称“竹林七贤”砖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1960年在雨花台区西善桥宫山大墓中发现的。很多人认为,“竹林七贤”砖画只是一座南朝墓中特有的艺术品,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就像现代人喜欢
    10-07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为何那么爱酒嗜酒成癖
    刘伶是哪里人呢?刘伶,大约出生于公元221年,字伯伦,是沛国人,也就是现在安徽宿州人,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但由于刘伶话很少,不喜交流,没有做什么官职,因此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刘伶这个人,身高不到一米五,长相还极其
    09-29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 刘伶醉酒只为了不做官
    杜康村里刘伶池刘伶被罢官后,整日驾着载有美酒的鹿车,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边走边饮,留下“死便埋我”的典故。要喝酒,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据一些野史记载,刘伶被罢官后“沽酒当垆”,即开酒坊卖酒。他卖酒的地点有三个,汝阳县杜康村是其中之一。汝阳
    09-29 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不过是装腔作势的“废人 还是有点嫩
    《晋书·本传》开列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奇人、异士和疯子。“贤”怎么解释?当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吧。显然,把这乖张、怪异的七位哥们儿称为“贤”,是对汉语的一大嘲讽。说白了,所谓“竹林七贤”
    09-15 竹林七贤
  • 李鸿章外甥张士珩仰慕竹林七贤 在南京建“竹居
    “竹居”,是晚清时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位于朝天宫冶山之麓。这座园林和它的主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乡邦志乘中也只有民国陈诒绂《金陵园墅志》里有很简短的记载。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竹居”却是金陵文化人文酒聚会的沙龙;它的主人就是在中国军工发展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