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王李暠是汉族人吗?李暠家训的内容是什么

   2020-12-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李暠,西凉政权的建立者,谥号武昭王,又叫兴圣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学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发现并推荐为官。最初为后凉段业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现,不久后又被人推荐为敦煌太守。在后凉势力衰退之时,后凉多郡开始反抗段业,经过六郡联

李暠,西凉政权的建立者,谥号武昭王,又叫兴圣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学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发现并推荐为官。最初为后凉段业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现,不久后又被人推荐为敦煌太守。在后凉势力衰退之时,后凉多郡开始反抗段业,经过六郡联手,摆脱后凉,李暠被众人拥护建立西凉。武昭王李暠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建立西凉后,政治上善用贤者,经济上重视务农,制度上执法宽简,赏罚分明。他放宽制度,鼓励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百姓返回家园,并给他们田地让他们自给自足,给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这项政策实施后,很快就吸引了上万户居民返回敦煌。为了统一河西地区,李暠派宋繇四处征战,并多次取得成功。不久,在李暠的治理下,敦煌就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在那样一个纷争四起的年代,有这样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真是人民的福气。

李暠在文化方面重视弘扬汉族文化,因而制订了许多措施来宣扬这些汉族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建立县学、州学等,招收热爱汉文化的学生,使得他统治境内一时学风四起。他又爱惜人才,只要是人才到西凉,他都重用并加官进爵,于是中原的有志之士纷纷前来投靠于他,当时的西凉得敦煌成为文人名流的聚集地。敦煌也成为西部的文化中心,李暠的文化举措为汉文化的发展做了杰出的贡献。

李暠(hào),生于351年,卒于417年,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以敦煌为都城,疆域甚广。李暠从小就好学,性格温和宽厚,不仅通读诗经,还好读孙吴的兵书,在武术方面也有造诣,一直被夸赞拥有英姿飒爽、气宇轩昂的风采。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而李广是纯正的汉人,因此李暠也是汉人。李暠的家族历代都是名门将族,祖上很多都在各朝为官,父亲李昶学识广博,因而小有名气,只可惜英年早逝,李暠还在腹中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397年,段业建立北凉政权,任李暠为效谷县令。在敦煌太守死后,李暠被众人推荐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不久,得到段业的重用,段业也给他很高的职位。

李暠在担任敦煌太守时,因为有能力又有学识,得到不少拥护者,而此时的段业昏庸懦弱,就有不少人站出来希望李暠能建国,劝告他不值得在段业手下卑躬屈膝。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瑶向敦煌、酒泉等六郡发檄文,共同反北凉,并推荐李暠为大将军。最终,李暠在众人的拥护下建立西凉政权。李暠在位期间,向后秦纳贡,被封为高昌侯,还多次亲自率兵攻打北凉,并多次取得胜利。后迁都酒泉,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境内的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417年,李暠因病去世,享年67岁。

武昭王李暠,西凉太祖,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唐朝李氏将李暠视为祖先。李暠从小就热爱文学,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会教书授课或者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只可惜,生逢乱世的他不得不走上政治舞台。建立西凉后,在李暠的领导下,敦煌上下形成一股学风,弘扬汉族文化,学习汉族思想在西凉境内盛行。在这段时间,李暠写《诫子书》来宣传李家的家训,在当地广为流传。这篇文章语重心长,句句箴言,表达了自己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希望自己离世后子女可以严格按照李暠家训行事。其中有“动念宽恕,审而后举”,意思是要懂得宽恕他人,在制定举措时要先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远佞谀,近忠正”意思是让儿子亲近忠心正直之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意思是要用法来处理事务,判断事务有有理有据,不可根据自己情绪和喜好来断定;“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意思是富贵后做到不骄傲确实比较难,但一定要时刻将这点记在心上,时刻提醒自己。

李暠写下这些家训,可谓用心良苦,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教育他的后代,还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珍藏的财富。可惜在李暠死后,其子李歆继位后,并没有遵守这些家训,而是大兴土木,不听贤臣进谏,独断专行,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在位才三年就遭到敌军偷袭,后不幸战死蓼泉。

《述志赋》出自《晋书》,是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的作品。李暠自幼好学,本想做一位步入仕途、潜心专研的学者,可是事与愿违,所处的环境处处兵荒马乱,百姓民不聊生。不得已才步入官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百姓伸张正义,给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李暠满腹经纶,热爱文学,在十六国时期是著名的文学家。据史料记载他所著的有《槐树赋》,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槐树在西北难以种植的事实,有感而发,感叹自己身处这荒凉偏远之地,不是自己施展才能的好地方;还有《大酒容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恬淡豁达的胸怀;还有《靖恭堂颂》、诗赋数十篇,以及为前妻写的诛文。可惜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述志赋》,其他的佳作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没被保存下来。

李暠的《述志赋》是在南凉君主秃发傉檀进攻西凉时所著。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李暠抒发的是自己身为文人的志向,而不是一个君主治国的志向。李暠胸怀大志,可惜生不逢时,看尽世间沧桑,面对国家分裂,内心无比煎熬。于是李暠多次上书东晋朝廷,视东晋王为正统,表达自己对恢复晋室的信心。《述志赋》中他的志向是不图世间荣华,只求清净高洁,隐居深山。而另一种情感就是表示自己愿在东晋的领导下实现自己大统一的抱负和决心。

 
标签: 汉族 李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唐朝是汉族人的朝代吗 唐朝是不是汉族人王朝
    唐朝是汉族人的朝代吗 唐朝是不是汉族人王朝
    1、唐朝是汉人王朝。2、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3、而《旧唐书》和《新唐
  • 我国哪个朝代的皇帝不是汉族 我国什么朝代的皇帝不是汉族
    我国哪个朝代的皇帝不是汉族 我国什么朝代的皇
    1、元朝皇帝是蒙古人。清朝皇帝是满族。辽国的是契丹族。金国是女真。西夏是党项族。还有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都是胡族建立的。唐朝皇室也有鲜卑血统。2、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的两千两百多年时间里,汉族人当皇帝和成为统治民族的朝代只有汉朝一个,其他所
  •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为什么我们不叫秦族而叫汉族?
    原谅小侯的不正经,接下来小侯就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秦朝。在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是战国,那时候虽然是分裂的,但是我们的民族名称叫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之后,建立了多
  • 忽必烈为何要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疆
    12-30 忽必烈
  • 清朝服饰之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12-27 汉族清朝
  • 清王朝靠什么驯服了汉族人?大清朝因何崛起
    我以为,这句话不如说得更透彻些:中国的奴隶们,身处底层,却常常为统治他们的上层奴隶主着想,甚至为主子的利益拼命。但是,我要强调:造就这一切的,不是被统治者,而是统治者。尤其是近代以降,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式的专制愚弄统治,对汉民族精神性格产生了
    12-13 清朝汉族
  • 魏晋男子服饰 魏晋时期汉族男子的衫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
    12-12 汉族
  • 咸丰皇帝心理变态 酷爱临幸汉族小脚寡妇
    咸丰帝对汉族女子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还属正常,但对缠足的汉族女子,特别是缠足寡妇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并非是“赶时髦”或“媚俗”所能解释的,简直近乎性心理变态了。《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说,一位山西籍的曹姓寡妇“色颇姝丽”,其脚尤其纤小,“仅及三
  • 历史上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 竟差点导致汉族灭
    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很多人肯定不知道,但五胡乱华就是几乎人人所熟知的,那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为什么那个时代中国会被五胡所占领。接下来就详细介绍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一百三十六年间,在中国北部和四川先后建立了习惯上称
    12-06 汉族
  • 明成祖 唯一亲征漠北蒙古诸部汉族皇帝
    明永乐八年至永乐二十二(1410-1424)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驾亲征漠北蒙古诸部,其气魄为历代帝王所罕见。背景蒙古贵族势力在元末明初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分裂。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多伦东北)。皇太子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