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太宗创作唐开国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始末

   2020-02-1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毕竟对他来说,皇帝的宝座来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为了褒彰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毕竟对他来说,皇帝的宝座来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为了褒彰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等24名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他还常去观赏,以表对功臣的赞赏和纪念。

阎立本作画凌烟阁

谁才有资格画这24位功臣呢?在当时,自然首推阎立本。643年3月23日(唐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皇帝下诏,命令在长安北面的太极宫凌烟阁中绘制24位功臣之像。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凌烟阁在皇宫西南的三清殿侧,阁中分隔三层,前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辅大臣;中一层画功勋卓著的侯王;后一层画的是功勋重大的其他功臣。按古礼“君南臣北”的原则,画像全部面北,而且都是真人大小。

这是继汉代麒麟阁、南宫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

长孙无忌“不愿”为宰相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玄武门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主要是这个人的功劳啊!”凌烟阁的24位功臣像,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

李世民登基之后,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贤惠的长孙皇后一再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专权的教训:“我身为皇后,全家已经很荣耀显贵了,实在不愿意自己的哥哥还要在朝廷里手握大权。”长孙无忌自己也递出了辞职信,要求辞去宰相要职,但他却受到唐太宗的特殊信赖,最后唐太宗硬是坚持拜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无忌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

魏征使“坏”闷死鹞鹰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之变前,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曾多次建议太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政变后,李世民赏识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加以重用。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偏偏魏征还使“坏”心眼,故意上奏事情,说了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魏征一生节俭,连家里的房子都有些“破破烂烂”的,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送给魏征,好用来造个大房子。642年(贞观十六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自前去吊丧,失声痛哭,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演绎“门神”

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的部下,李世民敬佩他的忠勇耿直,几次想劝他归降。尉迟敬德虽然也大受感动,但伺主不二。尉迟敬德最后答应,只要刘武周死了,他便归唐。李世民便杀了一个面目酷似刘武周的人,将人头送与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未能辨出真假,便归降了李世民。

不料自那以后,李世民经常在梦中被两个无头的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是原来隋朝名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而割了头的人。徐茂公献策道:“主公屈杀这长得像刘武周的人,是为了尽早让尉迟将军归顺。另外,我听说宋老生生前很敬佩秦二哥,主公可以派尉迟将军和秦二哥守在门外,这样或许可以使主公获得安宁。”李世民依计行事,果然无头鬼再也没出现。

这个民间传说,最终奠基了两位武将的“门神”地位。

曹霸笔开生面

到了唐玄宗时,凌烟阁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显得色泽暗淡,失去了原先的光泽。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曹霸擅长画人物和马,京城长安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

曹霸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便着手准备材料。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到民间搜集了不少开国功臣的传说,这时,他才挥笔绘制。最后,这些功臣的画像终于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唐玄宗看了之后,赞不绝口,并当即赏给他大量金帛,还封他为左武卫将军。著名的诗人杜甫看了这些画后,作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首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意思是:凌烟阁中的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鲜艳夺目的色泽,亏得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他们重放光彩。

 
标签: 唐太宗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当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对吗
    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当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
    1、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2、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
  • 玄奘法师回忆 古印度国王是怎样评价唐太宗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三次震怒缘何成就帝王佳话?
    明朝时坊间流传“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才子佳人故事,纯属话本戏说。俺今个儿给大家讲一出唐太宗三次龙颜大怒如何成就帝王佳话的史实。要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还真是不简单,在他还是李二的时候,真的很二,他敢在他老爸李渊首鼠两端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坐实李
  • 唐朝第一“醋坛” 唐太宗拿她都束手无策!
    吃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爱和关心的别样表现。潜意识里则是感情专属和害怕失去的一种保护。古龙曾说过:“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或许会有几个,而不吃醋的女人却没有一个。”吃醋是爱情的表现,捍卫主权的武器。所以,吃醋就像吸烟一样,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
  • 唐太宗李世民自上而下如何看待济世安民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天下大乱。李世民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
  • 唐太宗真是一代明君吗?晚年为何如此昏庸
    在书本上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着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
    12-31 唐太宗
  • 唐太宗要怎么做才能避免玄武门带来的骂名?
    相传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这一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
    12-31 唐太宗
  • 武则天14岁即进唐太宗后宫 为何12年未获宠信?
    在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性并不少,但真正称帝并改国号的,只有唐朝的武则天一人。可你知道吗,就在武则天改元称帝的37年前,那时,她还是唐高宗后宫里的一名昭仪,在唐帝国江南地区,就有一名女子称帝。有传说称,武则天与她还有一段渊源。武则天称帝之
  • 唐太宗一件小事窥出武则天野心
    都知道一看是,武则天并不是当时的唐高宗的皇后,而是当时唐太宗的后宫“才人”,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嫔妃。但是武媚娘历史的描述的是: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外貌出众,内涵修养皆为上乘,特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但是
  • 南朝宋高祖刘裕 文治武功堪比唐太宗
    如果给中国所有的皇帝做一个排行榜,刘裕其实应该能排到前十名。后人对于这位南朝帝王知之甚少,实际上刘裕政绩颇大,除了夺晋登基外,刘裕本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其能力并不比后世的唐太宗差。因此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王’大凡开国君王往往出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