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鸡鸣寺中盖洋楼 建豁蒙楼纪念戊戌君子

   2020-06-0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鸡鸣寺中的豁蒙楼是旧时南京文人最爱登临的名楼。此楼始建于清末,1973年毁于火灾,1979年重建。在很多资料中,都说豁蒙楼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了纪念友人杨锐而新建的,但这个说法似乎并不确切。辛亥革命元老刘成禺(字禺生)在其所著《世载堂杂忆》中

鸡鸣寺中的豁蒙楼是旧时南京文人最爱登临的名楼。此楼始建于清末,1973年毁于火灾,1979年重建。在很多资料中,都说豁蒙楼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了纪念友人杨锐而新建的,但这个说法似乎并不确切。

辛亥革命元老刘成禺(字禺生)在其所著《世载堂杂忆》中,收有《豁蒙楼》一文,记载了豁蒙楼的由来。

清光绪二十年(1894),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来南京署理两江总督时,与其任四川学政时的得意门生杨锐(字叔峤,戊戌“六君子”之一)某夜“同游台城,憩于鸡鸣寺,月下置酒欢甚,纵谈经史百家、古今诗文,憺然忘归,天欲曙,始返督衙。”“此夕月下清谈,及杜集‘八哀诗’,锐能朗诵无遗;对于《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一篇,后四句‘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朗詠六公篇,忧来豁蒙蔽’,反复吟诵,之洞大感动。”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杨锐与谭嗣同、康广仁等被清廷杀害。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再次出任两江总督,重游鸡鸣寺时,“徘徊当年与杨锐尽夜酒谈之处,大为震悼,乃捐资起楼,为杨锐纪念,更取杨锐所诵‘忧来豁蒙蔽’句,曰‘豁蒙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金陵野史》一书中的《豁蒙楼与杨锐》一文,就是根据刘文而写的。此后,大凡写到鸡鸣寺和豁蒙楼的文章均因袭这一观点,遂形成张之洞建楼是为了纪念杨锐这一说法。

与刘文所说稍为不同的,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曾受聘任金陵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即副总编)、后为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李详(字审言),他比刘禺生稍早,在南京居住近十年。

他在《南京鸡鸣寺豁蒙楼》一文中说:“张文襄(张之洞谥号‘文襄’)再督两江日,属(叮嘱)黄华农方伯于鸡鸣寺东,伐去丛木,建楼其中,俯临台城,以览玄武湖之胜。楼成,文襄署扁(匾)曰豁蒙楼,取杜(甫)《八哀诗·咏李北海》云:‘朗吟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此中未提及张之洞纪念杨锐一事。

刘文和李文所记虽略有不同,但都说豁蒙楼是张之洞所建,一说“捐资起楼”,一说“建楼其中”;而张之洞在豁蒙楼匾额跋文中也说:“余创于鸡鸣寺造楼,尽伐林木,以览江湖”。

《金陵佛寺大观》一书说得更具体:“在(鸡鸣寺)观音阁左边南唐涵虚阁旧址上营建楼宇一座……题额豁蒙楼”。这些说法给人的印象是,豁蒙楼是单独另外建造的。

近日,笔者在阅读《张之洞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中《鸡鸣寺》一诗时,感觉以上说法不甚准确。这首五言诗,共二十八句,其中有“一朝辟僧楼,雄秀发其秘,城外湖皓白,湖外山苍翠”之句。说得更为明白的,是张之洞在诗题下的自注:“余以金施寺,僧辟寺后经堂为楼,尽伐墙外杂树,遂为金陵诸寺之冠。”辟,是开的意思。这是说豁蒙楼并不是新建的,而是寺僧收了钱后,把寺后原有的经堂改建为楼。(佛教称藏经、诵经之堂为“经堂”)。

这样,原先闲人免进的经堂便成了人人皆可登临的览胜之处。另外还有一个佐证,民国时期的“立法委员”,与刘禺生、冒鹤亭等时相唱和的著名诗人曹经沅,1933年与友人同游鸡鸣寺,写诗一首,在笫五句“布金人去思元老”下自注:“豁蒙楼旧为经堂。”(见曹经沅《借槐庐诗集》)

那么张之洞的诗注与他的题匾跋文为什么会自相矛盾呢?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张之洞原先确实创议在鸡鸣寺中“造楼”,也许给的钱不够,这样推测是有根据的,因为张之洞在题匾跋文中说,那位黄华农方伯(“方伯”是布政使的敬称,黄时任江宁布政使)也是给了线的;也许寺中空地不多,也许造楼费时费工,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楼并未造;但已收了封疆大吏的钱,地方官员和寺僧总得向这位一方诸侯有个交代吧,于是便把收藏佛教典籍的经堂改建一番,成了对外开放的豁蒙楼。

说张之洞创议在寺中造楼,除他自己所说之外,还有时人记载可凭。《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1867——1906),写有《南皮游金陵鸡鸣寺》一文记其首次游览鸡鸣寺之事。张之洞为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常以“张南皮”称呼他。文不长,摘录如下:

“南皮在金陵日,尝游鸡鸣寺。南皮立高处,左望玄武湖,澄澄如镜,右望台城,则树木丛杂,不能一览无余。南皮不慊(不满意)于心,因命材官伐树。寺僧伏地哀之曰:‘树皆百年物,伐之则生机绝矣。’南皮不顾,沉吟曰:‘其如寥阔何?无已,其盖一三层洋式高楼乎?’寺僧以南皮为其置别业也,喜而谢。胡砚孙观察进曰:‘以名胜之地而盖洋楼,似乎不古。’南皮深然其说。寺僧又忐忑不已。濒行时,顾胡曰:‘你替他将就搭几间屋吧,茅蓬都使得。’言毕,匆匆乘舆而去。”

据此,可知张之洞确实想在鸡鸣寺中建楼,而且想盖洋楼,其目的就是拓宽视野,登高览胜。后来再督两江时,旧地重游,触景生情,伤悼杨锐,才施钱寺僧,辟堂为楼,楼成,张之洞实现了两个心愿:放眼江山与伤怀故人。

 
标签: 张之洞 君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八股” 张之洞殿试频出吐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高考”科举考试中,所考的内容大都以八股文为主。在位于休宁县中国状元博物馆内,珍藏着多份古代科举考试时的试卷。从试卷的内容来看,考生的文章并非传说中思想僵化的八股文,考试的文章谈古论今,无所不包,甚至有的考生观点新锐
  • 官场张之洞 手法霸道蛮横 一点不像读书人
    清末,封疆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中国传
    12-21 张之洞
  • 张之洞为何叫慈禧老寡妇?是什么激怒了他?
    读史的乐趣,莫过于:当眼睛掠过史料时,脑海中自动跳出当时的景象。近日,祥哥在读徐梵澄的《蓬屋说诗》时,就看到这样一则记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惊诧万分!原文是这样的:“有云:‘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要骇她一
  • 张之洞送一件宝物给慈禧 慈禧很喜欢还带入陵墓
    晚清时期,张之洞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在政坛叱咤风云30年,历经中法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的标志性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中法战争的中方主帅(两广总督)——而这一场战争,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唯一
  • 皇上岂能冒充 张之洞快刀处斩“假光绪”事件
    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如囚犯般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戊戌新政被扼杀在襁褓中,谭嗣同等“戊戌
  • 张之洞为太原文庙亲自选址 倡导集资不动用公款
    清光绪七年(1881年)12月24日,时年44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也就是在这一年,汾河决堤,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今府西街西段)一带的太原府城之文庙,毁于大水。府城缙绅学士,集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众文士的联名书上呈山西
    12-14 张之洞
  • 张之洞快刀处斩“假光绪” 光绪帝是怎么死的呢
    皇上岂能冒充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如囚犯般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戊戌新政被扼杀在襁褓中,谭
  • 张之洞的老婆是谁?张之洞的后代都有谁?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的人物事迹,想来已经快要被人写烂了。俗话说的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那么站在张之洞背后之人是谁呢?当然鉴于当时男人三妻四妾的习俗,站在张之洞背后
    11-16 张之洞
  • 张之洞与李鸿章谁更出名?历史怎样评价张之洞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从小就极为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十六岁参加科举,中顺天府解元,二十八岁参加殿试,一鸣惊人,成为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郎。此后一路为官,历任教习、侍读、侍讲
  • 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对于张之洞此人,想来大家并不陌生。高中历史书中曾多次提到此人,以及其所处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通过科举取仕之后进入官场,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