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神仙宰相帝王之师 历任四位皇帝的名臣!

   2020-07-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李泌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处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动荡,朝廷之中复杂。有意思的是,每当新皇继位,总是把他请到朝廷而时间不久,他又飘然远隐。在修仙与从政、隐居名山与实现抱负之中不断变换角色。一、宽广的胸怀李泌是

李泌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处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动荡,朝廷之中复杂。有意思的是,每当新皇继位,总是把他请到朝廷而时间不久,他又飘然远隐。在修仙与从政、隐居名山与实现抱负之中不断变换角色。

一、宽广的胸怀

李泌是一个神童,很小的时候就以才学闻名远近,以至连当时的皇帝玄宗都听说了,特意召见了他。长大之后,让他到东宫去辅佐太子,两人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安史之乱后,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继皇帝位(肃宗),组织对安史叛军进行反击。在这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李泌来到了肃宗的身边,担当起了肃宗军政高参和得力助手的职责。

一次,肃宗和李泌聊起了李林甫的事情。李林甫是玄宗时的宠臣,在李亨当太子的时候几次耍手腕想让玄宗废掉李亨的太子地位,这时李亨自己做了皇帝,就想出出这口恶气。可惜李林甫己经死了,肃宗想等到收复长安之后,要把李林甫的坟掘开,烧了他的骨头。李泌劝肃宗说:“您是一个皇帝,却要念旧恶跟一个死人计较,这会让天下人觉得您的心胸不够宽广,修养与德行都有欠缺。并且,那些跟着安、史叛乱的人也都算是您的仇人,他们知道您连李林甫都不肯放过后必然害怕您的报复,也会断了他们归顺朝廷的念头。”肃宗虽然知道李泌说的有道理,可还是恨恨的说:“过去李林甫连你也要算计,你都忘了么?”李泌回答说:“我当然都记得呢。我只是想,现在太上皇的年龄也大了,如果他知道您还在记着这些旧怨,他老人家一定会心中惭愧内疚,郁郁不乐。若是太上皇因此而忧思成疾,这就会更让人们认为陛下您心胸狭隘,虽然拥有整个国家,但却容不下自己的亲生父亲。”话说到这个程度,肃宗总算明白过来了,抱着李泌的脖子很动感情地哭着说:“‘我没想到这么多,多亏你的提醒啊。”这既是李泌宽广胸怀的体现,更是他为肃宗能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好皇帝所做的努力。这种见识,这种劝谏。如果不是自己也具有容人的宽广胸怀,是断然做不出来的。

二、过人的胆识

不仅如此,为了国家的稳定,李泌还大胆介入皇族内部事务。因为他深知皇族的安定关系着政局的稳定,而政局的安定又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多事之秋,实在是不容许再起皇族内部的争斗了。

在平定安史叛军的过程中,当肃宗想让勇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当天下兵马元帅时,李泌及时建议应该让太子李豫(即后来的代宗,也叫李淑)来担任此职。因为太子是虚名,而元帅有实权,如果二者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中心的分裂,搞不好还会重新上演唐初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惨剧。在收复了两京之后,肃宗回到了长安,给仍在蜀地的玄宗去了一封信请他也回京,并表示自己可以再回东宫继续当太子。李泌告诉肃宗说:你这样请他,他是不会回来的。肃宗问:那应该怎么办呢?李泌于是让朝中大臣联名给玄宗上了一封邀请信,请他回来当太上皇,以便让肃宗能够尽到孝心,大臣们有事也好就近请教。果然把玄宗高高兴兴地请了回来,避免了两个中心的局面出现,对于安定当时的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德宗时期,由于对太子一些事情的不满意,德宗想废掉并杀了太子。对于统治集团来说,废立未来的君王自然是一件涉及许多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也必然会引起朝野的动荡。李泌通过查访,知道太子是无辜的,所以坚决反对德宗的换太子行为,与德宗展开了一场态度强硬的争论。不仅给德宗列举了前几朝皇族内部的情况,甚至当德宗说出“你这么不听我的话,不怕我杀了你灭你的九族么?”这样的话后,仍是毫不退缩地说:“我年龄已经大了,因为劝谏您而被杀,这是我的本份。现在您在气头上想杀太子,如果我不劝止,等到哪天您明白过来了,后悔了,就会想:我当初想杀掉儿子时,李泌却不劝止我,真是可恨,我也要杀了他的儿子让他难受。如果真的那样了,我死后也就没有人到我坟头上去给我上香了。”这种说话方式是李泌的技巧,每当他在劝人的时埃,都从不咄咄逼人,而是如春风般让人慢慢沉醉。所以后来德宗对李泌评论几个宰相的风格时由衷地说:“虽然有时你的话切中了我的要害,但是你态度温和,不像杨炎(另一个当过宰相的人)那样盛气凌人。我责问你时,你在言辞和道理上并不屈从,但又没有逞强好胜的表现,其实我的心里已经完全被你说服了,不得不听你的意见。”经过李泌十几次的劝谏、说理,终于使德宗明白了过来,对李泌痛哭流涕的说:“多亏了你的劝止,要不我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

在历史上,对于皇族内部的人事关系,大臣从来都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的,因为参与皇族事务,搞不好就会祸及自身,毕竟人家是亲骨肉。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征求大臣意见,名臣李绩说了一句被后世广为引用的话:“此陛下家争,何必问外人”,这也是众多大臣的行事准则。但李泌却不是这样,以其耿耿忠心,过人的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起了皇室关系调停人的角色。对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父子骨肉之间出现的不和谐,都是挺身而出,弥补关系,排解纠纷,从而确保了政局的安定,实在是古今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三、卓越的才能

李泌其有杰出的才能,这种才能不只表现在他巧妙处理皇族的内部事务,更表现在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同时,在处世方面,李泌更是了不起,他四起四落,一次比一次受到皇帝的重视与信赖,虽然多次受到权臣的嫉妒和暗中加害,却总是能够平安无事。

在安史之乱的危机之中,面对叛军的凌厉攻势,李泌先是对形势进行了正确的预测:参与叛乱的汉族人是少数,大多都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人,这说明他们得不到中原地区人民的支持,所以坚持不了多久;同时,这些叛军总是把抢掠到的财物都运回到范阳(今北京西南)老窝去,这说明他们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接着,又给肃宗制订了一个军事计划,让他暂缓收复长安,用空间换时间,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攻打叛军老巢范阳,叫叛军进退两难,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共同把叛军消灭。只是由于肃宗急于想显示自己的政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到河北,形成了割据局面,使动乱多延续了几年。虽然如此,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出谋划策、以智谋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劳还是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武有郭子仪东征西讨,文有李泌运筹帷幄,大唐王朝的再造,实在是倚仗这两个人了。

此外,李泌的才能还表现在各个方面。当李辅国、元载等权臣受宠、横行无忌时,他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人才,中唐名将韩晃、李展、马隧等,如果没有李泌的保护,可能早就被杀掉了,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至于处理当时与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边疆关系,李泌更是献言献策,为当时李唐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对于唐朝自安史之后多次出现的藩镇割据问题,他也是积极想办法应对,维持着唐朝的和平安宁。其他如兴屯田、办潜运、开财源、进行人事改革等方面,李泌也是多谋善断,屡见奇效。

四、睿智的处世之道

从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泌这样的大才,这样与皇帝有着特殊的交情,自然会引来其他一些权臣的猜忌与不满。对他进行攻击和谋害,而每次,他都是能及时的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脱身而出,显示了过人的处世智慧。他坚持与权力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到实在不得已的时候,决不出任宰相这样的高位,对权力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肃宗初即位时,他及时的来到肃宗身边辅助,虽然实际上权力比宰相还大,但坚持不肯担任官职,只是以平民的身份出谋划策。后来肃宗非要给他个官职,才当了一个大帅府的高参(行军司马)。而且,动乱基本平定之后,面对李辅国等权臣的猜忌,他坚决请求离朝隐居,不问政事。以致肃宗过意不去,给他三品官的俸禄,在他隐居的衡山派人专门盖了房子。后来,虽然代宗、德宗即位后都是马上把他召到京师委以重任,但当他感觉到权臣相忌、危险将临时,总是及时的引退。以他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如果他权势欲强一些,进行抗争,也是完全有可能打败那些权臣的。但他所追求的是做事,而不是做官,自然也没必要为了进退荣辱去做什么抗争了。这种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

 
标签: 宰相 名臣 神仙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2、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
    1、性质不同: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2、特点不同:丞相只有一个人;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
  •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1、宰相的职位是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2、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是联结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
  •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1、宰相的权力与职责主要有:参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关于皇帝、皇后及太子的废立等大事,均得与宰相共同议定。择百官,进贤能。对百官的考核与奖惩之权。 2、在我国封建时代,宰相是中央政府的首脑,是封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负责人。宰相的
  •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1、刘墉自己没有儿子,从刘绂煜(即刘墉的九叔)的第六个儿子处过继了次子刘锡朋为自己的儿子。刘锡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光海,次子刘耀海。2、刘墉有一个侄儿,名字叫刘镮之。刘镮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喜海,次子刘华海。刘喜海后来也官至尚书。3、从刘统
  •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1、比宰相大的只有皇帝。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2、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
  •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介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
    1、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2、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
  •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1、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2、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
  •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人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
    1、房玄龄是唐朝人。2、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3、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4、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