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 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2020-07-2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的家境大约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父母拿什么去供他“嗜学”?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东

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的家境大约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父母拿什么去供他“嗜学”?

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县马庄)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父母双亡时,马周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其孤苦和凄惨无助就不用说了,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好学向上,他的学问和见识也在一天天增长。不过由于缺少亲人照顾,他经常是浑身脏兮兮的,偶尔饿极了,还会去邻居家蹭吃蹭喝。这种形象和行为,当然不受众人欢迎,所以“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因为父母早死,自己动不动就要挨饿,马周的心中免不了充满怨恨,对他所处的环境抱着一种仇视的心态。但马周读过很多书,怎么说也是个知识青年,自然不屑于去干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这种勾当。不过他心中的怨气还是要发泄的,做不成混混可以做“愤青”,于是马周便行为散漫,肆意酗酒,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在勤劳朴实的乡人眼里,马周无疑就是一个败家的玩意儿,大伙背地里都叫他“酒鬼”、“穷马周”。

但锥在囊中,早晚会有出头的一天,马周的博学和才华还是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唐高祖武德年间,博州刺史达奚恕听说马周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才思过人,就聘请他出任本州助教之职。自此马周也算是步入仕途,穿上了官衣。但这个家伙的职业道德显然有问题,“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拿了工资却不好好干活,只知道喝酒,整天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马周又喝多了,醉卧博州街头,拦住了一顶官轿讨要酒钱。坐在轿中的县令怒火中烧,掀开轿帘,正待发作,一看原来是满腹才华的博州助教马周,县令也算是敬重知识分子,一改怒容,掏出一把碎银子塞到马周手上,走了。

但博州刺史达奚恕当然理解不了马周的这种行为,他把马周提携上来,是指望他好好做事。贞观初年的唐朝还很贫穷,博州的财政当然也不会宽裕,他不能拿国家的钱去养活一个酒鬼,何况这马周身为助教却不好好教书,简直是误人子弟嘛,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一天,马周又一次喝酒误事,达奚恕怒不可遏,再次斥责了他。

这一次的责骂应该是很重的,马周的面子当场就挂不住,于是一怒之下,脱下官服,交给门生,托他代还刺史,然后仰天大笑,离开博州。

离开博州,马周先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汴州浚仪县,担任浚仪县令的崔贤狠狠地侮辱了马周。

在汴州受了一肚子气后,马周又跑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赵仁本。赵仁本是个有钱的主儿,他见马周才华出众,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虑,还是出于投资的意图,总之他资助了马周一大笔钱财,帮助马周西入关中,到京城长安谋取仕途。

这当然是个好选择,货虽好还要找对买家,马周通读经、史、子、集,酿的是安邦定国策,自然要货卖帝王家。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对“销售渠道”,只在州县间转悠,哪里能卖到什么好价钱。

马周携资西行。“愤青”就此变成了“奋青”。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投宿于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较好,旅店掌柜王老汉忙着招呼一群商贩,不免怠慢了马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像程咬金那样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么还不拿酒?”马周是个文化人,掀桌子有失体面,但他此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怎么着也要做出一些举动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满。顺便也吸引吸引眼球。于是,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几碟菜,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引得旁人惊异不已。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小说家发扬光大,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马周所要的酒已涨至五斗,三斗用来洗胃,二斗用来洗脚。据说岑文本还曾就此画过一幅《马周濯足图》,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又在画上题诗称赞。

到长安后。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常何本是玄武门的守将,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位有功。所以官升到中郎将,虽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来看,已算是重用了。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而马周也在这一年开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台。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许识得几个,但文章却写不来,于是接到皇帝的诏令后,就找来马周,让他代写一篇。马周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地替常何写了一篇包含20多条建议的奏章。

李世民处理奏章时,正为那一大堆观点平庸、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皱眉不已。忽然,一篇文辞优美、建议有根有据、观点切中时弊的奏章映入眼帘。李世民不由得惊喜万分。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断不会有此等神来之笔和此等政治眼光,于是立即召常何入朝。问奏章是何人所写。

那常何倒也诚实,立即据实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革耳。”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李世民前后派了四批使者,方才把马周寻着,于是领入宫中。“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这一趟长安之行,马周果然没有白跑。

因官有定额,门下省编制已满,马周初到时无官职可任,李世民就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

“销售渠道”终于打开,马周从此不再愤怒,开始踏踏实实地经营起来。在此后的时间里,马周宦途平坦,步步高升,令人称羡不已。所谓“平步青云”的成语,就是给他这种人准备的。

这样的境遇当然需要出众的政绩做支撑。马周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他不但明于大势,而且亦擅实务,既明白应该如何做,又知道怎么做才能收到效果。《新唐书》里记载:“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日‘冬冬鼓’;品官旧服止黄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皆周建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这应该是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与现在交通法中的行人车辆靠右走有异曲同工之妙。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马周官能升得这么快,除了确有才能外,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马周是个聪明人,他在进谏时比较讲究艺术,不像魏征那样直来直去。贞观六年,他上疏反对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但他不直接说你就知道跑去图凉快,政事交给皇太子,分内工作不好好干。太不像话了。他以“孝”的名义劝阻李世民:“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宣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李世民立即颁布回朝之期,“以解众感”。马周要求李世民尽孝,李世民总不能因为这个而处罚他吧,所以只能是一点脾气没有,“深纳之”。

马周的聪明还表现在他对李世民心思的揣摩上。李世民征辽东时,下旨命马周等人辅佐皇太子李治,留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监察国事。等到李世民征辽东归来,李治安排留在定州的平日里很受父皇恩宠的嫔妃前去迎接。李世民自然非常高兴,问李治怎么想起来这么做,李治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李世民道:“这个山东人总能窥知我的心意。”

如果说马周那些治国的策略属于大智慧,那么这些琐碎的细节也许只能算是小聪明,但正是这种小聪明润滑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所以李世民对他始终很好。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合人,要调到中书省去办公,李世民对左右的侍臣说:“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就想他。”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曾品评朝中重臣,他这样评价马周:“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李世民还用飞白书题写了16个大字“鸾凤冲霄,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予马周,足见其对马周的倚重之深。

贞观二十二年年正月,“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上亲为调药,使太子临问”。但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几天后马周就离开了这个他曾愤懑的世界。

马周病重前,曾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来给皇帝上的奏章取来,亲手烧掉,并说:“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不为也!”

他这样为李世民考虑,李世民自然不忘他的情。马周死后,李世民非常悲痛,亲自为马周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即位后,又恩赐马周之位配享高宗庙庭。

 
标签: 宰相 名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2、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
    1、性质不同: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2、特点不同:丞相只有一个人;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
  •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1、宰相的职位是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2、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是联结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
  •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1、宰相的权力与职责主要有:参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关于皇帝、皇后及太子的废立等大事,均得与宰相共同议定。择百官,进贤能。对百官的考核与奖惩之权。 2、在我国封建时代,宰相是中央政府的首脑,是封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负责人。宰相的
  •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1、刘墉自己没有儿子,从刘绂煜(即刘墉的九叔)的第六个儿子处过继了次子刘锡朋为自己的儿子。刘锡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光海,次子刘耀海。2、刘墉有一个侄儿,名字叫刘镮之。刘镮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喜海,次子刘华海。刘喜海后来也官至尚书。3、从刘统
  •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1、比宰相大的只有皇帝。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2、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
  •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介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
    1、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2、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
  •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1、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2、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
  •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人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
    1、房玄龄是唐朝人。2、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3、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4、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