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军在朝鲜干不过丰臣秀吉?

   2020-05-2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六年,东北亚是一个炸药桶,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战争状态,中国史称“万历援朝战争”,被定为“万历三大征”之一,日本史称“文禄长庆之役”,曾两度与中朝交战,朝鲜史称“壬辰丁酉之倭乱”,此战乱被朝鲜人视为“万世

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六年,东北亚是一个炸药桶,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战争状态,中国史称“万历援朝战争”,被定为“万历三大征”之一,日本史称“文禄长庆之役”,曾两度与中朝交战,朝鲜史称“壬辰丁酉之倭乱”,此战乱被朝鲜人视为“万世必报之仇”,总之,这段历史对于这三个国家而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日本的邻国——朝鲜,当然,更大的野心是在吞并朝鲜后,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他的这个“大东亚构想”的思维可以说极具野心和侵略性。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是否觉得和历史上的另一份文件很类似?那就是三百余年后,即一九二七年,由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所提出的着名的《田中奏则》:“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田中义一的思维完全是丰臣秀吉“大东亚构想”的升级版,可见,日本“亡我之心”是百年相继,而朝鲜则成了日本实施侵略的首选目标,根据此后的历史也可以发现,清末,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是从朝鲜开始的,好了,我们继续谈万历援朝战争。

丰臣秀吉绝对是个枭雄,他在入侵朝鲜之前,还专门派使者致书朝鲜国王说:“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意思就是说,我想借你的道,去进攻大明,望你让道包涵,好一招“假途灭虢”之计啊!

列位看官知道,朝鲜没有什么靠谱的军事力量,小西行长、加藤正清等率领二十万日军在釜山登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日军,朝鲜君臣立马吓尿了,不到一个月,大片国土沦陷,两个王子成了俘虏,国王李昖只得向“老大哥”大明王朝求救。

日本入侵朝鲜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当然这主要是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惯性思维在作祟,鉴于中朝的特殊关系,明朝只派出了三千多兵马,结果一败涂地,兵败的消息使得朝野震惊,万历皇帝决定抗日援朝,任命宋应昌为“备倭经略”,还特别将在宁夏平叛的总兵李如松召回,专任提督,并让兵部尚书石星负责统筹安排。

万历皇帝在此时体现出了一个中国君王应有的气魄,从大局而言,朝鲜是大明王朝的外围屏障,抗日援朝的决策显然是正确的,但从微观上看,万历皇帝依然有很多不足,他延续了朱元璋疑心、猜忌的基因,但在政治谋略,任人唯贤上,却少有他祖先的英明,至少在用人上就有重大失误。本文为360常识网原创,未经360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首先,宋应昌就不是做经略为帅的料,他官至兵部侍郎,素有口才,但是这个人非常迷信,只知道相信鬼神,据史料记载,到了辽东之后,还专门请了一个方士,披发持剑施符演法,指望着天将十万天兵去抵挡那二十万日军,这种人怎能为帅?

其次,石星虽为兵部尚书,但此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在军事指挥上并无长处可言,他还专门派精通日本文化的沈惟敬前往朝鲜,其目的在于争取与日军和谈,可见,他的主要方针是着重与“和”,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要知道朝鲜已经基本沦陷,朝鲜国王一再要求明军支援并抗击日军,可明军首战不利,退而求“和”,与全局不利。

倒是总兵李如松,是一个打仗的材料,他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须知,张居正当国,就是以戚继光与李成梁守卫北疆,李如松自幼随父征战,久经战阵,作战经验丰富,他正是在宁夏平叛时被召至朝鲜的,更可贵的是他非常熟悉东北及朝鲜一带的地形环境,可以说,他在出征朝鲜的人事安排里,最具有战斗力的。

从这个人事安排,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在抗日援朝的整体策略上,是重援朝而轻抗日,对于战和二策,他始终没有做决断,而朝廷中,如石星等具体负责人,则是主和一派,后来的故事其实很戏剧化,让一代名将李如松首鼠两端了。

沈惟敬在石星的授意下与日军和谈,李如松则趁此机会,率部出其不意,奇袭平壤,一举收复开城、黄海、京畿、江源四道,此役体现出李如松的军事才能,然而,仅仅过了半个月,李如松却因为轻敌冒进,在碧蹄馆遭遇日军伏击而失败,其实此役损失并不大,相比半月前的平壤大捷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由于此役李如松的亲兵损失惨重,至此,李如松再未有进取之意。

由于李如松的一胜一败,给中日朝三方和谈创造了有利条件,且不说石星、沈惟敬本身力主和谈,宋应昌根本无心战事,就说这李如松一胜一败,须知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碧蹄馆之役并未伤明军元气,借此便要言和,由此观之,明朝方面决策层是倾向于主和的,于是,中日朝三方开始了艰苦的和谈。

朝鲜显然是不愿意明朝求和的,然而明朝却表示了和谈的态度,从万历二十一年至万历二十四年,三方就和谈事宜争论不休,特别是关于日本请求明朝“封贡”的问题,更是引起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

什么是“封贡”呢?说直白一点,就是允许中日之间互有贸易往来,现在看来这很正常啊!但在当时这却是要掉脑袋的,明朝的国策是闭关锁国,太祖曾多次下严旨,即为“寸板不得入海”,私人不得进行海上贸易。

很多人又要说了,人家郑和下西洋贸易做得那么大不是很好吗?怎么能说明朝是闭关锁国呢?这里有个概念需要说明一下,郑和下西洋属于国家行为,以国家的名义进行贸易属于明朝的朝贡体系的范畴,而太祖之所谓“寸板不得入海”,即为海禁政策,是专门针对私人而言的,就算是在成祖时期,依然在实行海禁政策。

日本是很想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因为从中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要合法的与中国进行贸易,只得通过市舶司勘合,在嘉靖年间,发生了“宁波争贡事件”,中日的朝贡贸易出现了危机,因而成为“后期倭寇的发端”,后来,明朝罢市舶司,中日的朝贡贸易中止。本文为360常识网原创,未经360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官方的贸易渠道断绝了,日本只得另想办法,由于中国的海禁政策,日本只得与沿海的走私商人进行贸易,这种势力逐渐形成了一股对抗海禁政策的力量,以中国的海上走私商人为首领(如王直、李光头等),其中包括了一些落魄的日本武士、日本浪人,还有一些带有政治目的的不良政客,这就是嘉靖年间“倭寇”的实质。

为了剿灭倭寇,明朝专门派了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来经略东南一带,倭患得以缓解,但并未根除,至隆庆年间,隆庆皇帝决定开关,取消海禁政策,海上贸易合法后,东南一带才真正得以太平。

万历援朝战争中,日本在和谈时提出了恢复贸易勘合,就是想借合法贸易,一来可以获得丰厚利润,更重要的是可以窥视内地,为以后侵入东南做准备,御史杨绍程就认为,嘉靖晚年东南沿海倭患不断,就是“封贡”造成的,如果答应此条件,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可不答应此条件,和谈又难以进行,这也就是朝廷官员对于日本是否“封贡”意见不一的原因。

万历二十三年,万历皇帝派使节前往日本,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这就意味着恢复了与日本的朝贡贸易,丰臣秀吉身穿明朝服饰,在大阪接见了明朝使节,并行礼接旨,按道理说,和谈取得了成功。

可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朝鲜的日军并没有撤退!而且于万历二十五年,再度发起对朝鲜的战争,此次入侵显然是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丰臣秀吉借着和谈时机,瞒过了中国和朝鲜,展现出了典型的“奸雄”嘴脸。

万历皇帝如梦初醒,在认识到日本的野心后,再次派兵援朝,并增加了兵马,在战略上确定了“战”的方针,经过了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与日军互有胜负,曾胶着状态,可是,万历二十六年,日军竟然主动撤军,事后,方才发现,丰臣秀吉死去,日军士气低落,只得撤军。

万历援朝战争最终以中朝人民的胜利,日本侵略者的失败而结束,但是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着名历史学家谷应泰在《明朝纪事本末》中评价万历援朝战争,“七年之间,丧师十余万,糜金数千镒,善后之策,茫无津涯,律之国宪,其何以辞!”可见,明军损失十余万,所耗钱粮无数。

如果丰臣秀吉不死,这场战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明史》中也曾评论:“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笔者认为从国力来论,明朝肯定是胜利的,这一点在以后的历史中也得以验证,但是这场战争明军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表现,上层建筑的决策失误,用人不当,导致了此役代价沉重,实在是虽胜尤败!此后,明朝在军事和财政方面均体现出捉襟见肘,这也直接导致了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的崛起。本文为360常识网原创,未经360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标签: 万历 丰臣秀吉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万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万历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万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万历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1、万历是明朝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
  • 关于明朝的万历和嘉庆皇帝 关于明朝的万历和嘉庆皇帝的资料
    关于明朝的万历和嘉庆皇帝 关于明朝的万历和嘉
    1、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万历这个年号也经常用来代指明神宗。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
  • 万历皇帝是谁 谁被称为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是谁 谁被称为万历皇帝
    1、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翊音同翌,汉语拼音:Zhū Yìjūn)(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代皇帝。2、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死,十岁的朱翊钧登基做皇帝,是为明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
  • “病夫”万历帝二十年不上朝,仅是因为自卑?
    “酒色财气”四字已成了神宗朱翊钧的历史标签。人们多拿色、财二字数落他。如色,说他如何溺爱郑贵妃,又如何与“十俊”(十名年轻的宦官)亲近,好像他是一个疯狂的双性恋。有双重性取向。如财,里里外外都说神宗好财,不要说他晚年派出许多太监到各地去当矿
    12-29 万历
  • 万历怠政简介: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理朝政
    万历怠政指的是在清朝人编纂的《明史》中万历帝在位期间长期不理朝政的事情。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20岁的万历帝正式亲政。在最初的几年,年轻的万历帝还兢兢业业、恪职尽守。如万历十二年八月至十三年五月京师大旱,万历帝决定亲自祭天祈雨。祈雨
    12-28 万历
  • 万历首辅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的事
    张居正作为万历的首辅其责任重大,明朝的首辅其实行的是之前旧历宰相的职权。这样的高官还曾与大内红墙中的太后娘娘有所瓜葛,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白燕飞,两两玉交辉。生商传帝命,送喜傍慈闺。有时红药阶前过,带得清香拂绣闺。”两只成双成
  • 解密:万历皇帝为何成朝鲜最尊敬的外国君主?
    400多年前,倭国入侵朝鲜,明朝发兵救援,经过前后近七年的战斗,成功赶走了侵略者。朝鲜半岛人称之为“壬辰倭乱”。然而对于这段历史,当代韩国却在进行着不一样的解读,在韩国《不灭的李舜臣》等影视剧中,明军被刻意塑造为军纪涣散,烧杀抢掠,而且战斗
    12-25 明朝万历
  • 揭秘万历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都做了什么?
    在其长达48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中,万历朱翊钧竟几十年不上早朝,而后人对其也是褒贬不一,因为其做的一些事情确实颇有手腕,但是荒诞程度不低,以至于甚至之后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昏君,那么这个带着传奇色彩的皇帝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光从这件事就能看出:
  • 万历皇帝掌权后“大伴”冯保被万历皇帝赶到哪里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明朝太监,一代贤宦,明朝著名的改革家,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嘉靖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御马监。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
    12-16 万历
  • 攘外之后安内 大明朝万历换地如何平定西南叛乱
    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役,是平定西南苗疆土司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首先解释一下这一战役中,叛乱的中心词——“土司”,土司是自元朝以来所设置的地方官职,最初是为了安抚、封授西北、西南部分少数民族首领,给他们在这些边陲地区一定自治权力的安排,但
    12-14 明朝万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