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名臣和宰相 却因得罪小人客死异乡

   2020-09-2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历史小说和各种演义中对这位“老西儿”的评价极高,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大臣和百姓对他的能力也毫无怀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

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历史小说和各种演义中对这位“老西儿”的评价极高,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大臣和百姓对他的能力也毫无怀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张咏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寇准的老朋友张咏听说寇准当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说了一句大实话“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被贬官,见到了老朋友张咏,便问张咏有什么要说的,张咏缓缓的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当时还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便回去读书,当读到“不学无术”四个字时,自己也笑了起来,说这就是好朋友张咏对我的评价啊。

张咏所说的寇准“不学无术”,当然不是因为他学问不高或者是见识有限,而是说寇准的性格过于刚烈,固执己见、度量太小而不能容人,处事圆滑不足,将来一定会吃亏,结果寇准果然吃了大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身为高官必须有度量才行。可寇准这宰相当的不但让同僚害怕,连皇帝也害怕。有一次。官员王淮和祖吉因为受贿被查处,然而最后王淮仅被打了20大板,而罪过明显比王淮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原因很简单,王淮的哥哥是宰相王沔。这下寇准不愿意了,直接将这件事向宋太宗做了报告,还当着皇帝的面质问王沔说:“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结果第二天再上朝发现,所有的官员见了寇准都发抖。

寇准的刚烈和一根筋是出了名的。一次寇准在大殿向宋太宗汇报工作,说的话很难听,太宗听了一半就想起身离开,可寇准拉住太宗的衣服就是不让他走,非要皇帝听他把话说完,太宗也无可奈何,只好苦笑着自找台阶说自己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寇准经常不顾官员的脸面和官员公开发生争执,这在重视官场礼仪的中国是个致命的问题,一次寇准又因为官员任命的问题和宰相吕端发生争吵,官司打到了太宗面前,寇准非要百官公开辩论。太宗也知道寇准的毛病,就劝他说“朝堂之上公开辩论官员是非得失,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还是私下讨论为好,”但是寇准还是死硬的和皇帝、吕端等人争辩不止,并拿出了中书省官员的名册,在皇帝面前非要整出个是非对错。对此宋太宗也十分感叹。认为“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就罢了他的宰相官职,下放邓州让他反省去了。

寇准应该庆幸,他生活在宋朝,太宗和后来的真宗皇帝都不是糊涂人,最多也就是贬官降职,过几年就回来了,要是换成其他朝代,寇准这种性格怕是干不了宰相的。

宋朝实行文武官员分治,有一段时间王旦为相管行政,寇准任枢密使管军事,两个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同年一起搭伴管理朝政。可是寇准很是看不上王旦那种不温不火的性格,不时的在宋真宗面前告状,诉说王旦的种种问题。但是王旦每次都在皇帝面前夸奖寇准的办事能力和优点。时间长了连皇帝都不忍心了,提醒王旦说“你虽然每次都在夸奖寇准的能力和优点,可是他却总是在说你的缺点。”皇帝是好心提醒王旦注意寇准的毛病。可是王旦却不以为意,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啊,宰相管理的事情多,处理政事任务繁重,自然是出错的机会也多,寇准能够及时的向皇帝指出来,对陛下不隐瞒,这是他忠心正直的表现。”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王旦和寇准虽然同为宰相,但是心胸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最后王旦去世前推荐的唯一人选还是寇准。寇准知道后也大为惭愧,说王旦的气量远非自己可比。

寇准这种不能容人的性格,要是遇上王旦这种忠厚长者,宰相之才还无所谓,相反人家可能还会欣赏他的刚烈性格,但是遇到小人恐怕就要倒霉了。

寇准做宰相时提拔了丁谓做自己的副手。有一次官员举行宴会,寇准喝的有点多,米汤和饭菜沾到了胡子上。旁边吃饭的丁谓见了,就起身上前替他轻轻拂掉。本来这件事可大可小,人家丁谓替你擦胡子也是好意,怕宰相大人当面出丑。但是寇准却开玩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讽刺丁谓在长官面前溜须拍马屁。这下全场哄堂大笑,丁谓顿时尴尬的擦也不是,不擦也不是,闹了个大红脸。寇准这次把这个小人彻底得罪了。后来丁谓对寇准极力排挤,把他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使寇准客死异乡,这和当日丁谓宴会受辱也有很大的关系。

《宋史》上寇准缺少容人之量,好与人争是一点不错。这种性烈如火而又心胸气量狭小的人当宰相必然会和同僚发生矛盾,寇准一生起起落落,一代名臣最终居然死在异乡,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他要是能偶早点读懂朋友张咏送给他那“不学无术”四个字的含义,改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多学习一些处世的学问,知人情,懂进退,结局可能完全就不一样了。

 
标签: 宰相 名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2、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
    1、性质不同: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2、特点不同:丞相只有一个人;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
  •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1、宰相的职位是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2、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是联结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
  •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1、宰相的权力与职责主要有:参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关于皇帝、皇后及太子的废立等大事,均得与宰相共同议定。择百官,进贤能。对百官的考核与奖惩之权。 2、在我国封建时代,宰相是中央政府的首脑,是封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负责人。宰相的
  •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1、刘墉自己没有儿子,从刘绂煜(即刘墉的九叔)的第六个儿子处过继了次子刘锡朋为自己的儿子。刘锡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光海,次子刘耀海。2、刘墉有一个侄儿,名字叫刘镮之。刘镮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喜海,次子刘华海。刘喜海后来也官至尚书。3、从刘统
  •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1、比宰相大的只有皇帝。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2、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
  •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介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
    1、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2、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
  •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1、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2、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
  •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人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
    1、房玄龄是唐朝人。2、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3、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4、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