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质 清廉宰相家里连招待客人的器皿都不齐

   2020-10-0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太祖找到,时值严冬,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太祖找到,时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显德四年(957年),范质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法令,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

范质生逢晚唐五代,历仕诸朝。后唐进士及第,他曾任忠武军推官,未及显露才华。后晋天福年间,范质献文给宰相桑维翰,维翰一见称奇,任用他为监察御史,短期内经过数次升迁,被召为翰林学士。之后,他遍佐后周君主,官至宰相,周世宗柴荣非常倚重他。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更加封他为萧国公。

范质做宰相时,虽求才若渴,却好品鉴人物,凡官衔职级,从不曾随意授人。他喜欢延揽士大夫阔谈世务,借以观察其才器见识。后周显德年间,殿中侍御史柴自牧、右补缺裴英一起到中书衙门拜访他,当谈到民间利弊时,范质便问柴自牧是否曾在地方州县任职,柴自牧就将自己历任州县的经历讲给范质听。范质又问裴英,裴英是唐代名相陆贽之后,向来自负于门第之高,便回答说“地方上这些无甚作为的差役,我就侥幸免于经历了。”范质听后,怒斥裴英说“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既然任宰相位,坐政事堂,与谏官御史一起谈论百姓疾苦,就不是当做戏言说说而已。你这种浮薄的人,怎可任职于谏署!”裴英又愧又怕,匆匆退下。第二天,范质将裴英之事如实禀奏,最终只授给裴英一个闲散之职。

范质的“直谏”是闻名于后世的周世宗柴荣在后汉时任诸卫将军,曾出游至京郊,想要拜访当地县令,却忘记了他的姓名。当时县令刚刚召集了人玩赌博游戏,没能及时接待柴荣,柴荣对此很是不满,等到他登基后,便下令彻查此县令。后来,范质将其贪污案情上奏,柴荣说“身为亲民之官,竟贪赃到如此地步,依法应当处死。”范质回奏说“此人在其管辖权内收受财物固然有罪,但即使赃物数量多,论法也不至于死罪啊。”柴荣大怒,厉声道“法律自古便是帝王制定,本就是用来防止奸邪之辈的,现在朕立法,杀一个贪官,难道这也算的上酷刑!”范质说“陛下以您的名义杀他,当然可以,但若要交付衙门,以律法之名执行死刑,臣恐怕不敢签署。”范质的坚持压倒了皇帝的怒气,最终,县令免于死罪。此案之后,周世宗柴荣下令“今后犯者并以枉法论”。范质奉行诏令,将其写入法律,这就是《刑统》中“强率敛入已,并同枉法者。”法令的来源。范质有法必依、守正不回的品格,值得钦叹。

范质一生以清廉自持,他的府第就不曾大肆修葺。柴荣做亲王时,曾奉周太祖之命造访范质,一班人马走到范家门前,发现其家门竟然低矮狭窄,车马根本无法通行,柴荣只好下马步行入内。柴荣即位后,传话给范质说“爱卿所住的只是旧宅罢了,也不必不事修葺成这样,你府邸的门楼实在太过狭小了。”直到此时,政府这才为他治理府邸。

范质与赵匡胤曾同朝为臣,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继续任用他为宰相,并加官司徒侍中。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范质受封为鲁国公,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屡次请辞,终于改官为太子太傅。不久,不幸病卒。终年五十四岁,追封为中书令。

范质卧病在家时,赵匡胤曾几次亲临他的府邸探视。之后,不愿使他更为操劳,便命令宫内女官前去询问病情。当时,范质家里迎奉女官,连招待的器皿都不齐备。女官回宫禀报了这一情况,赵匡胤马上命令翰林司赐给范质果子床和酒器。后来,赵匡胤再度驾幸范质的府邸对他说“爱卿你身为宰相,何必待自己如此苛刻?”范质回答说“臣昔日在中书衙门供职,并没有什么私人拜访,同我一起饮酒的都是贫贱时候的亲戚,哪里用得着像样的器具呢?所以拖延至今也未曾置办,并我非能力不及,只是不曾有此需要罢了。”范质病重时,告诫他的儿子范旻不要请赐谥号、不要刻碑。他去世后,赵匡胤痛惜悼念,厚赐其家。

后来,辅佐之臣急缺,赵匡胤论及此事,对左右说“朕听说范质居第之外不置资产,真是名副其实的一国之相啊!”宋太宗赵光义也一向看重范质,曾对身边近臣谈论累朝宰相,认为遵守规矩、重视名气、守持廉节的,没有超出范质之人,唯一不足的就是不能以死报答周世宗的知遇之恩。

五代以来,宰相多接受方镇的馈赠进献,到范质执政才杜绝这种现象。而他所得的俸禄赏赐,也大多四散孤寡、周济亲族。在饮食上,从未追求过什么奇异难得之物。对于身肩职事,无论大小,范质都谨慎如一,不曾出格。他做制诰官时,以简详有度为人钦佩,当时就有做事从不破律的美誉。

范质为人耿直,对于他人的短处常常当面指出。他历经数代更迭,一直身处高位,深知乱世之中,自己的重责。因此遇事一向依从律令、坚守原则,不以主观感情影响自己的判断。他曾对同朝为官者说“人能鼻吸三斗醋,斯可为宰相矣。”用鼻子能吸入三斗醇醋,这需要多大的肚量啊!范质为宰相期间,能容人容事,可见一斑。

 
标签: 宰相 宋朝 北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2、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
    1、性质不同: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2、特点不同:丞相只有一个人;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
  •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1、宰相的职位是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2、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是联结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
  •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1、宰相的权力与职责主要有:参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关于皇帝、皇后及太子的废立等大事,均得与宰相共同议定。择百官,进贤能。对百官的考核与奖惩之权。 2、在我国封建时代,宰相是中央政府的首脑,是封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负责人。宰相的
  •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1、刘墉自己没有儿子,从刘绂煜(即刘墉的九叔)的第六个儿子处过继了次子刘锡朋为自己的儿子。刘锡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光海,次子刘耀海。2、刘墉有一个侄儿,名字叫刘镮之。刘镮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喜海,次子刘华海。刘喜海后来也官至尚书。3、从刘统
  •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1、比宰相大的只有皇帝。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2、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
  •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介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
    1、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2、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
  •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1、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2、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
  •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人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
    1、房玄龄是唐朝人。2、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3、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4、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