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高考”路上的董仲舒

   2020-12-0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又到高考季。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两千年之久。公元前178年11月,这天,原本朗丽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阴风四起、愁云密布。正在处理国事的汉文帝急忙来到室外,但见天空一轮红日已被“天狗”吃掉大半。深信这

又到高考季。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两千年之久。公元前178年11月,这天,原本朗丽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阴风四起、愁云密布。正在处理国事的汉文帝急忙来到室外,但见天空一轮红日已被“天狗”吃掉大半。深信这是因为“人主不德,布政不均”而遭来“天象示警”的汉文帝发布诏命,令各级地方官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这就是延续了整个两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察举制度的开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考察和举荐人才的制度,有效地打破了自夏商周以来,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考试。被举荐者只有经由皇帝亲自策问治国对策,才能被择优录取,这也能保证被选拔出来的人确有真才实学。

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甫一即位便下诏举士,并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

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正是在汉武帝的察举中脱颖而出,登了上历史舞台。他叫董仲舒,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早在汉景帝时期就已经是博士。不过,他懂得韬光养晦。因为汉景帝是一个崇尚黄老之学的君王,作为一个儒生,董仲舒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年轻的汉武帝却注定要做一个与父祖截然不同的君王。这个时候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整个国家达到了农业社会一个美好的极点: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国家欣欣向荣。然而,隐患却在无声无息地酝酿之中: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同姓诸侯王之患。史学家班固在论及当时形势时说:“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截然相反的,强调积极入世、“引君于道”,从而实现经世济民宏大理想的儒家思想便有了用武之地。

面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系统阐述了“天人感应”的主张,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成功地把儒家的价值观念与神性的“天”结合来,为“大一统”的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证明。董仲舒的策论,史称“天人三策”。同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策论深深地打动了汉武帝。他将董仲舒封为江都相,辅佐易王刘非。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于长安设立“国立大学”——太学,更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

董仲舒通过自己在“高考”考场上的优异发挥,却为以后两千多年的“高考”制定了考试大纲。

虽然,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主张范围局限于太学制度,即在太学的讲堂上,只能讲授孔子晚年整理的“六艺”,不能涉及其他诸子百家。但并不是说,董仲舒主张以政府的力量来禁止“百家”在社会上的流通。

不过,在皇权主导一切的集权帝制时代,如果“国立大学”和皇帝亲自主持的察举考试,只允许“六艺之科孔子之术”,那么,其他的诸子百家怎么还可能有发展壮大的空间呢?两汉的察举制度在隋唐之时最终被发展为科举制度。这个影响了中国1300多年历史的制度,和两汉的察举制度打破世袭制一样,在打破豪门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上曾起到过无比积极的作用。皇帝在政治上垄断一切的权力,儒家则在思想上实现了垄断。到宋代,科举考试的重点开始转向“四书”,而元、明两代开科取士都采用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基础文本,程朱“道学”在元、明、清三代的科举中取得了“正学”的地位……

两千多年前,“汉承秦敝,非力行有为不可”的汉武帝时代,原本对社会有益的大刀阔斧的变革最终走向了穷兵黩武、海内虚耗。两千多年后,于右任先生在《悼汉武帝陵》一诗中这样咏叹:绝大经纶绝大才,功过非在戍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于右任先生所感慨的,正是董仲舒主导的“罢黜百家”。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所有的读书人,其“高考大纲”始终被限定在某一个范围之内,终于让一个民族陷入了思想一统,不断僵化没落的局面中。

《汉书》说,董仲舒在教授学生时,喜欢坐在厚厚的帷幕之后,不露真容。他让先入学的学生向后入学者传授知识,有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甚至从未与他谋面。

这让董仲舒显得很神秘,神秘且乏味。

 
标签: 董仲舒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有哪些发展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什么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有哪些发展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
    1、董仲舒背离原始儒家的四项原则,从君权神授的神秘主义宗教哲学出发,以为天子代天执政,提出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德教为主,德行并用的主张。这些特点,不仅满足了西汉社会对理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的上述构想正呵护中国传统社会以宗法
  •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哪些建议?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达到思想的统一。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02-27
  • 汉代儒学的疯狂扩展 两汉董仲舒学派和王充学派
    西汉的董仲舒和王充反映了两汉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墨道法四家,最开始得宠的是法家,结果造成了秦朝速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最起码不能全用法家。墨
  •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具体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
    12-01 董仲舒
  • 探秘 真是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
    一直以来,我们对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说,深信不疑。那么真实的历史究竟是这样的吗?是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口号吗?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汉朝时候的著名政策。独尊儒术到今天,依旧是我们历史课上的重点。然而,独尊儒术的阴谋是什
    11-18 董仲舒
  • 思想家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董仲舒是当时有名的思想家、大学者。董仲舒从小就好学,所以有着丰富的学识,后来开课教学之后,很多人都慕名来学习,因此他的学生遍布天下,对于当时的朝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和汉武帝的交流之中董仲舒提出了名传千古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简介
  •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介绍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家因为多年战乱而十分贫困,于是统治者都崇拜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这样就是想让老百姓安于现状,不要急于有所作为。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又想要平
    09-27 董仲舒
  •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 大而无当 光说不练
    他说了话,谈了看法,大概都是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没有采用价值。时间长了,他的影响和作用渐渐淡去,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本来,秦汉时期的儒生,就有光说不练的毛病,仲舒先生无疑强化了这个毛病。自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
  • 董仲舒为何会想用神秘主义来制约皇帝的​皇权​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董仲舒开始的,可是董仲舒在思想史上一般被称作新儒家。新儒家和传统儒家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和秦制兼容,不能反对秦制。但是也不能说,董仲舒就完全放弃了儒家的这些东西,他实际上也还是想对皇权有所制约的。那“革命”不能讲
    08-24 董仲舒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
    08-02 董仲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