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为什么被称为秀才 古代秀才享受怎样待遇?

   2020-10-0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优异之才《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优异之才

《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 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

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但“秀才”之名却源于南北朝时期,这要从科举制度说起。汉晋以来,朝廷选拔人才实行举荐制,俗称“举孝廉”,至晋末,各路诸侯纷纷入主中原,你争我夺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变幻莫测,但打天下的军阀们也知道,若使国家长治久安还得靠专业人才,因此,南北朝时期最重视优秀人才的策举,《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虽然如此,但那个时候的秀才依然像汉代的孝廉一样是保举的,极少有通过“策论”的。

隋文帝是开辟我国科举制度的先驱,他认为,举荐存在弊端,容易埋没真正的人才,遂废弃举荐制,改革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优秀人才,因考试极为严格,标准较高,隋代考取秀才者总共不过10人,但这充分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实在是历史性进步。

《北史·杜正玄传》记载了当时“策论”的难度,主考官拿着杜正玄的《策论》给宰相杨素看,杨素说:“即使周公、孔子转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们怎么能随便举荐人?”后经杨素亲自考核,乃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唐朝初年,科举制得以发扬光大,开科取士完全取代了举荐制,秀才科成为科第最高的等级,从唐太宗武德至贞观年间30多年里,每年仅有一、二人得中。看来,考秀才比现在的考公务员都难。《杜氏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此后,秀才科一度废止。

宋代延续隋唐做法,从各地选拔生员参加礼部会试,这些人统称秀才。明清时代,秀才成为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过关者参加礼部会试,取会试的前几名进行殿试,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者实在寥寥无几,走这条仕途之路异常艰难。但是能够取得秀才资格,不仅可以在仕途上有所进益,在地方上也可获得尊重,具有一般人所未有的权益,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到知县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等等,正因如此,秀才在老百姓与官府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同时,因为秀才“知书识礼”“博学多闻”成为活跃民间的特殊阶层。很多秀才一生未能考取功名,只能以开私塾教书或做幕僚等方法为生。这部分人极为广泛,因为经济并不富裕,被人们称为“穷秀才”。“穷秀才”具有普遍性,因此,人们多把读书人统称为“秀才”。

其实“秀才”原本并非泛指读书人,《礼记》称才能秀异之士为“秀士”,这恐怕是“秀才”一词最早的来源。最早有秀才之称的,是西汉初期的贾谊。《史记·贾生列传》记载:“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唐代许多诗人吟咏贾生的诗词曰: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李白)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贾生名迹忽无伦,十月长安看尽春。顾我先鸣还自笑,空沾一第是何人。(赵嘏)

前面说过的杜正玄,最终还是以过硬的文笔使宰相叹服,成为隋朝科举制的第一位秀才,后来,他的弟弟杜正藏、杜正伦均考取了秀才,成为秀才最多的家庭。《唐书·杜正伦传》说,隋朝最重视秀才的选拔,在隋朝的10个秀才中,杜正伦一家就有三个而且成绩都名列前茅,实在是历史少有。

 
标签: 秀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是指哪四艺 历史上秀才四艺是指哪四艺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是指哪四艺 历史上秀才四艺是
    1、秀才四艺,是琴棋书画的合称,指中国古代的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又被称为“文人四艺”,或“秀才 四艺”。2、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
  • 秀才将军吴佩孚轶事 因附庸风雅要求参谋写诗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善
  • 民间传奇传说 秀才气晕狐妖这是为何?
    明朝有一个姓罗的秀才,聪慧多才,年仅14岁就被一家私塾看重,聘为了私塾老师。可是,秀才家太穷,私塾先生也挣不了几个钱,尤其是他的母亲又病了,没钱抓药,就去庙里烧香祈求菩萨保佑,母亲康健,他能前途似锦。秀才从庙里回来的路上,迎面遇到了一个年轻
    12-18 秀才
  • 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从落榜秀才到民国暗杀之王
    在周星驰电影中出现的斧头帮,在民国确有其事。这斧头帮的帮主,叫王亚樵。多数人对王亚樵有印象,恐怕是因为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杀手生涯。不过,却很少人知道,王亚樵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兵”。相反,他原本是秀才,还是科举时代最后一届的“落榜生”。科举时代
    12-01 民国秀才
  • 北宋皇帝典范宋仁宗 竟能宽恕煽动造反的老秀才
    公元1063年黄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
  • 龙卷风过袁枚巧判“飞天女” 古诗劝回退婚酸秀
    龙卷风古来有之,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许多起,也有过人被卷跑的事件。可是因为人被卷跑,而打官司的却很罕见。清代著名的大诗人袁枚在做县令时就遇到过一起这样的棘手案子。据袁枚自己著的《随园诗话》卷四载:清乾隆七年(1742年)袁枚在应天府
    11-20 秀才
  • 揭秘太平天国 洪秀全史上最腐败的落第秀才!
    一个落第秀才何以能成为夜夜入洞房、时时有女人侍候的新郎,这要从这位秀才的发迹史说起。若问这位落第秀才是谁?他便是大名鼎鼎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其实,洪秀全的性格特征,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他原名洪火秀,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人,出生于公元181
  • 揭秘清朝文人考秀才如何作弊
    现在,有人为了对付考试,想出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于是,也有人希望走“捷径”。近日,宁波镇海发现了一件罕见的清代乡试作弊时用的物品——夹带。这件作弊物品其实就是一块宽40厘米、长60厘米的白绫。由
    11-16 清朝秀才
  • 史可法孙子在南京被破格录取为秀才 享政府补贴
    闲读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内有一文《史可法后裔》,记录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孙子在南京被特别照顾录入县学,成为秀才,享受政府补贴、家境脱贫一事。此事不见其他书所载,读后心有所动,遂摘取清人笔记,撰成此文。史可法之死有多种说法史可法(1601
  • 骗子万里的“喜剧”结局 从穷秀才到真中书
    一般说来,“假作真时真亦假”,但有时也可能“假作真时假亦真”。明朝有个叫万里的假中书,就弄假成真,当了真中书。明朝时官员拜访要先“具帖”,帖子上写着名字和官衔,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名片。一天,浙江省江宁县的高翰林收到一个名帖,说是从京师回来的内
    10-21 秀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