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导致的命案 话说蔡邕痛泣董卓

   2020-03-3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此事见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

此事见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此事见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后人论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允之杀之,亦为已甚。有诗叹曰:“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注1)

整部《三国演义》中,作者最深恶痛绝的人恐怕就是董卓了。自李肃说“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起,罗贯中对于董卓死之前描述了多处征兆,显示其必然败亡的结果:

(1)先是董卓之母的肉颤心惊。

(2)后又是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

其后则更是接连不断的凶兆:

(3)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

(4)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

(5)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6)次日清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

即便董卓已死,对于董卓的尸体,作者仍未放过。

先是群众们“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把人的尸体“点天灯”,当然是因为极度仇视所导致,颇令人解气,其后更为酣畅的是,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兴兵,逼宫杀死王允后“又下令追寻董卓尸首,获得些零碎皮骨,以香木雕成形体,安凑停当,大设祭祀,用王者衣冠棺椁,选择吉日,迁葬郿坞。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复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连个全尸也没落下,而即使被重新安葬却遭天谴,坟墓屡遭破坏。难怪作者都忍不住要站出来说一句:“天之怒卓。可谓甚矣!”(注2)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令无数人深恶痛绝的人,还有人为其“伏其尸而大哭”?

这个人真有,你我都很难想象到,他竟是侍中蔡邕。

蔡邕在书中开篇就曾向皇帝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后来因为直谏被曹节陷害而丢了官位,显然是大汉的忠臣义士。这样一个人,对董卓之死称赞叫好还来不及,怎么会又为他的死伤心痛哭起来。甚至连蔡邕自己都知道“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为逆贼哭泣是很大的罪名,甚至要“黥首刖足”,他这样做为的是什么?

我们回到历史,从头说起。

本来十常侍被清理后,蔡邕回到了家乡,过起了悠然的隐居生活。董卓掌权后,想“擢用名流”,来笼络早已消失怠尽的人心。于是就想起了赋闲在家的蔡邕,就派人去请,蔡邕知道董卓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又没办法,迫于董卓的淫威,只得应命而至。

董卓见蔡邕这样的鸿儒能来,非常高兴,“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闲,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在三天之内,把蔡邕由从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升到了两千石的高级官员,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到了初平元年,蔡邕更是官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足见董卓对其的厚爱。然而就是如此,蔡邕仍不愿久侍董卓,曾考虑过东奔兖州(类似曹操的东奔,意为远离董卓,不为其用),但终因为蔡邕相貌比较特殊极易为常人所辨认而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王允杀了董卓,掌握朝廷大权。按《后汉书》的记载,“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正是因为这饱含深意的叹息,葬送了蔡邕的性命。王允以蔡邕仍念董卓的旧情,把他划为董卓的余党,投入大牢处死,时年六十一岁。

不管是哭还是叹息,董卓终归是对蔡邕有一些知遇之情,毕竟是在董卓朝内,蔡邕得以官拜左中郎将,时人都称其为“蔡中郎”,后来甚至被封为高乡侯,这些地位可以说都是董卓给的(虽说蔡邕属于强制为官,但早先即曾入仕,拜官封爵必然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董卓虽然是个恶人,但是对蔡邕极好,任置谁也不可能对其没有丝毫感情。

当然这一声叹息,比伏尸大哭还是有原则性的不同的,其中更包含了另外一层深意:蔡邕自知出仕的根本原因,乃是董卓的相逼所至,自己同董卓绝非一丘之貉。如今董卓已经失败,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他又无从解释,所以在听闻董卓已死的消息后,他也深知自己的下场必然不会好,所以这一声叹息更多的是表现了他那复杂无奈的想法,属于下意识的一种感情流露。而这一声叹息,恰恰成为王允欲杀蔡邕的一项“罪名”。实际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论蔡邕叹息与否,结果都是一样的。

注1。前面已论述过王允把持朝政时犯下的种种错误,然而我觉得令人心寒的还是对待蔡邕一事上。

鄙人也姓蔡,自然非常关注老祖宗蔡邕的一生。他博学多才,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学者。灵帝时,他和卢植、韩说等大儒编纂汉史,补写《后汉纪》,从明帝时(五八——八八),直至灵帝时(一六八——一*)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蔡邕撰写了《灵帝纪》、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还有《十意》,就是十志,是东汉的典章制度。但是大多毁于后来的战火,今仅存二十四卷及一些残篇。同时蔡邕也是很出色的诗人,大约有诗赋铭吊等一百多篇传世。

蔡邕精通音律,善于鼓琴,琴艺在当时堪称一绝,无与伦比。他所制造的“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齐名,人称天下四大名琴。

更为著名的是蔡邕的书法。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艺于神人(真正的天才),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么算来,后世大名鼎鼎的羲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冠当时的左中郎将蔡邕,就是因为在听说董卓之死的消息时有所动容,就被王允收入大狱。

听闻蔡邕下狱,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来求情,请求王司徒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辑汉史。而王允却显示了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指《史记》)。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眼里居然只是一部“谤书”!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当时著名的学者郑玄叹息说:“蔡邕死了,汉代的事还有谁能说清楚!”若不是王允的胡乱杀人,现今流行的二十四史,怕是会有所不同亦说不定啊!

注2。关于董卓的尸首,《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傕等葬董卓于郿,并收董氏所焚尸之灰,合敛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风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

 
标签: 董卓 蔡邕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中是谁替董卓说服了吕布 三国中谁替董卓说服了吕布的呢
    三国中是谁替董卓说服了吕布 三国中谁替董卓说
    1、李肃在三国中替董卓说服了吕布,是董卓帐下武将,任虎贲中郎将,吕布的同乡,主动请命为董卓说服吕布来降,诸侯联军伐董卓之际,李肃协同华雄镇守汜水关,为华雄出谋划策,击败缺粮的孙坚军,后王允、吕布策划诛杀董卓,拉拢李肃同谋,李肃因久不升迁,心
  • 杀董卓的凶手是谁 董卓是怎么死的
    杀董卓的凶手是谁 董卓是怎么死的
    1、据《三国志》记载,董卓是被吕布杀死的,原文: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吕布一戟,李肃一刀,一戟刺中咽喉,一刀割下脑袋。吕布,李肃二人合力将董卓杀死。在历史上,董卓是在初平三年即192年的时候,因为司徒王允所设下的反间计,成功被自己的
  • 董卓手下第一谋士李儒历史上真有那么牛吗?
    在三国演义里,李儒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识人看人都是一流的。尽管董卓死后被人杀害,可是也不失为一个很有作为的谋士。不过历史上的李儒却没有那么有本事,不仅没有大的治国方略,就是政治思想路线也很有问题。据历史记载,李儒本来是当时有名的做学问的行家
  • 蔡邕哭董卓背后 董卓用人不拘一格 不任人唯亲
    《后汉书》这样评价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也就是说,虽然董卓为人残忍,他却能够忍耐本性,积极选拔人才。于是,一时之间,“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蔡邕就在董卓的选拔之列。《后汉书·蔡邕列传》中提到“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董
    12-28 董卓蔡邕
  • 曹操刺杀董卓的"非演义"真相 惊天内幕曝光!
    曾经有人这样来综合评价曹操:真英雄,冶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用今天的话说,曹操是一个有才华、有领导能力、会综合分析意见、善于把握机会的聪明人,是东汉末三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关于行刺董卓的义举,更是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12-28 曹操董卓
  • 袁绍这辈子最脑残的一条建议 招董卓进京勤王
    青年时期的曹操和袁绍曾经是一对密友。他们在东汉末年铲除阉党的同一战壕里战斗。但他们却又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二人同属于大将军何进麾下,但何进对他二人的态度却迥乎不同:明显重袁绍而轻曹操。何进重袁绍的主要原因是袁绍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四世三公,司空
    12-28 董卓袁绍
  • 袁绍联军讨伐董卓之战 为什么要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
    12-25 董卓袁绍
  • 袁绍这辈子最脑残的建议 招董卓进京勤王
    袁绍与董卓二人瓜葛很深,当初董卓奉何进一纸诏书进京领命,便是袁绍向何进进言欲灭宦官必将借郡守之力,故而走出了引狼入室的第一步。这之后,董卓与袁绍便是一路高唱对台戏,二人水火不容,但这也在情理之中,何进被杀受,袁绍带兵冲进皇宫,杀得鸡飞狗跳,
    12-25 董卓袁绍
  • 吕布真是傻白甜?董卓一匹“赤兔马”就策反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但若论到“计谋”大家都会说吕布有勇无谋,完全是个小白,看来大家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给整迷糊了,加上电视剧《三国》,大家难道没有发现,我们拿吕布和曹操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吗?更离谱的传说董卓用一匹赤兔马
    12-25 吕布董卓
  • 权臣董卓为什么要废少帝刘辨?董卓被谁所杀
    董卓在何苗死后,不费一兵一卒便当了回渔翁,坐享其成,将何进、何苗部下的军队尽数收编,占据了强大的军事后盾。紧接着部署战略,派人大将吕布刺杀洛阳卫戍军队统领执金吾,顺势接收他所掌管的洛阳卫戍军队。如此,董卓不仅拥有了大量常规军对,并且掌握着都
    12-25 董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