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老人政治 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

   2020-12-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称为“落致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这样,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1006—1097),享91岁。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极力推荐。就这样,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落致仕”,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再担大任。

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减当年。咸平二年(999年),北部边防吃紧,契丹人南下来犯,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斩首二万级,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又斩首万余,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契丹遁去”。

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彦博,元祐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已是81岁高龄,被特许“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后来又改为“十日一赴都堂,一月一赴经筵”,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

两朝重臣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是71岁高龄,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许执政往议事”等。枢密使张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声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进见毋舞蹈,受赐勿跪”等。

可怜一些“耆德”老臣,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终日被机要政务缠身,劳心劳力而“卒于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

孙固得此知遇之恩,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又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宋神宗在位期间,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了,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堪为后辈推崇,一些关键问题的咨询是必要的;同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又是一个超脱物欲、名利追逐的阶段,回归自我,颐养天年。而二者的协调是不容易把握的,北宋老年官员们的荣耀与尴尬正说明了上述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启发。

 
标签: 宰相 名臣 宋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2、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
    1、性质不同: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2、特点不同:丞相只有一个人;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
  •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多大的官
    1、宰相的职位是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2、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是联结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3、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
  •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1、宰相的权力与职责主要有:参决军国大政方针,是宰相最重要的职权。关于皇帝、皇后及太子的废立等大事,均得与宰相共同议定。择百官,进贤能。对百官的考核与奖惩之权。 2、在我国封建时代,宰相是中央政府的首脑,是封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负责人。宰相的
  •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宰相刘墉的后代 宰相刘墉有儿子吗
    1、刘墉自己没有儿子,从刘绂煜(即刘墉的九叔)的第六个儿子处过继了次子刘锡朋为自己的儿子。刘锡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光海,次子刘耀海。2、刘墉有一个侄儿,名字叫刘镮之。刘镮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喜海,次子刘华海。刘喜海后来也官至尚书。3、从刘统
  •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比宰相大一级是什么官 比宰相大一级的官位是啥
    1、比宰相大的只有皇帝。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2、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
  •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介
    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 宰相制起源的朝代简
    1、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2、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
  •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明朝有宰相吗 明朝有没有宰相
    1、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2、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
  •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人
    房玄龄是哪个朝代的宰相 房玄龄属于什么朝代的
    1、房玄龄是唐朝人。2、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3、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4、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