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保时捷,就不会造车?

   2022-04-28 盖世汽车资讯0
核心提示:3月,比亚迪狂销10.3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电气化转型最彻底的自主车企。比亚迪也成为造星能手,新车型推一辆火一辆,尤其是比亚迪DM-i系列车型,在终端市场一车难求,消费者提车至少要等3个月以上。前不久,比亚迪又成功推出一款爆款车型海豹,除了

3月,比亚迪狂销10.3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电气化转型最彻底的自主车企。比亚迪也成为造星能手,新车型推一辆火一辆,尤其是比亚迪DM-i系列车型,在终端市场一车难求,消费者提车至少要等3个月以上。

前不久,比亚迪又成功推出一款爆款车型海豹,除了3.8秒的百公里加速性能和对标特斯拉Model 3,神似保时捷Taycan的外形也为其增添了不少讨论热度。

事实上,在国产汽车阵营从来都不缺乏“保时捷”的影子。比如华为问界M5的车尾被网友吐槽酷似保时捷Macan;欧拉好猫被网友戏称为“缩小版Macan”;领克ZERO concept 因与保时捷Panamera保持着极高的相似度,不少网友称之为“国产版保时捷”。

没有保时捷,就不会造车?

来源:懂车帝车友圈

国产车的外形设计借鉴名车,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当年,众泰就是靠抄袭保时捷卖得风生水起,被网友调侃为“皮尺部”。

从网友们“怒其不争”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的重视程度。“汽车在西方是代步工具,在中国更多承载了身份、地位、个性化的诉求,所以外观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广汽研究院副院长、造型设计总师张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然而,满大街跑的“保时捷”折射出一个事实,自主车企在外观设计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靠“抄袭”起家

不少自主品牌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抄袭黑历史”。

“目前已经站稳脚跟的自主汽车品牌,在起家时多是逆向开发国外已成熟的汽车产品设计,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最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某自主品牌技术研究院造型部设计师刘炎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自主品牌身上,日本、韩国汽车工业起步时期也是如此。

“借鉴者”也毫不避讳公开谈论逆向研发的模式。众泰汽车前董事长吴建中曾公开表示,“众泰汽车采用的就是‘拿来主义’,通过引进国外车型和技术,来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这是众泰汽车整合式运营的一大特色。”

凭借着“拿来主义”,众泰确实经历过一段高光时期。2015年,众泰推出了抄袭大众和奥迪设计元素的众泰T600车型。根据乘联会数据,这款车在2015年全年销量达到了12万辆。依靠众泰T600和众泰SR9的强势表现,众泰汽车在2016年销量同比增长50%,销量达33.31万辆。

不仅众泰公然抄袭,不少自主品牌也踏上相同的路径。一时间抄袭蔚然成风,引起了海外车企的愤怒。

韩国通用大宇公司曾将奇瑞汽车告上法庭,指控奇瑞QQ与自己旗下的大宇Matiz在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设计上存在“惊人相似”之处,涉嫌不正当竞争并提出8000万元的索赔;菲亚特也曾起诉长城汽车,称后者旗下精灵车型涉嫌抄袭菲亚特Panda;还有捷豹路虎诉江铃汽车,称陆风X7抄袭路虎揽胜极光,捷豹路虎CEO施韦德更是怒斥江铃汽车违反全球适用的国际规范。

没有保时捷,就不会造车?

保时捷CEO在众泰展台观摩众泰SR9,表情一言难尽 来源:网络

“从某种角度来讲众泰汽车的抄袭是成功的,通过模仿海外成熟产品的外观设计节约了研发经费和时间,也凭借海外品牌的设计效应在终端市场快速收获了一批消费者。”刘炎认为。

但一味依靠逆向研发终归是“饮鸩止渴”,随着汽车普及度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山寨产品嗤之以鼻。因此,购买抄袭品的人群数量急速下降。

“除了汽车行业,手机、服装等行业均是如此。2017年我们做过一项小范围调查,在近600名采访对象中,愿意接受抄袭品的人占比仅为5%。”刘炎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事实的确如此。在2016年攀上巅峰之后,众泰的销量便一路下滑。乘联会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众泰年销量为31.7万辆,2018年大跌至约23万辆,2019年惨遭腰斩,仅约为11.7万辆。

对于众泰过山车式的销量表现,刘炎总结为“成也抄袭,败也抄袭”。

与此同时,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也逐年完善。2019年,陆风X7抄袭路虎揽胜极光一案,法院判决要求陆风停止销售X7,并且赔偿捷豹路虎150万元。

“从2012年开始,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最高法院对陆风的判决可以算一个转折点,意味着未来车企的抄袭行为不再被法律纵容。”刘炎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停售对车企而言是最严重的处罚,停售之后,车企生产线排产需要停止,还需要承担零部件供应、广告宣传等环节的违约赔偿。

海外设计师掌控半壁江山

“靠山寨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自主车企们踏上了自主设计的道路。

但罗马城并非一天就可以建成。一开始,中国本土设计师人才数量较少,水平也相对较低,自主车企只得借助海外设计师之手。自主品牌不惜斥巨资挖角海外大牌设计师,尤其偏爱豪华品牌设计人才。据刘炎透露,自主车企给海外设计师开出的薪资很高,基本是欧洲或者美国市场的2-3倍。

2016年前后,曾在劳斯莱斯担任设计总监的贾尔斯·泰勒加盟一汽红旗;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之后,顺势将沃尔沃前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揽入麾下;长城汽车招揽了曾在福特、宝马任首席设计师的皮埃尔·勒克莱克;长安汽车邀请了马自达前设计总监山田敦彦……

迎来长袖善舞的海外设计师加盟后,自主车企旗下产品的颜值也经历了质的飞跃。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在一篇题为《中国汽车价格仍然低廉,但它们不再丑陋》的报道里称,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以价廉车丑而著称。如今,随着本国制造商从外国对手挖走了明星设计师,中国汽车(外观)开始转向。

“海外设计师的加盟让自主品牌逐渐摆脱了山寨的标签,车型也有了‘家族式’前脸。”刘炎将此阶段称为自主车企外观设计从0到1的起步。

没有保时捷,就不会造车?

沃尔夫冈·艾格被称为“奥迪R8之父”来源:比亚迪官方

前奥迪、阿尔法·罗密欧设计负责人沃尔夫冈·艾格担任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之后,于2016年11月推出比亚迪特有的“Dragon Face”设计语言,并率先应用于宋MAX身上。

根据比亚迪官方数据,宋MAX上市一个月后,累计收获订单超过2万台,上市第二个销售整月销量便突破万辆。随后比亚迪旗下车型纷纷换上“Dragon Face”,不少网友表示,沃尔夫冈·艾格给比亚迪做了一次“大整容”。

自主车企借海外设计师之手实现起步,海外设计师也凭借自主车企给予的舞台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宾利汽车前设计师戴维·希尔顿曾表示,一流的设计师当然期待在中国的薪酬比在美国翻一番,但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全新品牌,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但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有业内人士担忧,自主车企对海外设计师过度依赖,可能会被其扼住发展命脉。“重金请来的外籍设计师一旦离开,车型的设计水准如何继续保持,很多自主品牌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实现自主设计还有多远?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自主车企很难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外观设计师。

北京某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教授宫焕春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自主品牌(正向研发的)车型大多仅经历了一至两代,还没有发展出同一车型的可延续设计。同时,由于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等因素,产品更新换代比较慢,很难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没有设计的积累,很难有设计师的积累。”

长城华冠汽车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单德伟也认为,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很有天赋,个人技能与国外设计师相比并无明显差别,最缺乏的是经验,包括在不同项目、不同机构工作的经验,以及对市场脉搏的成熟把握。

好在已经有车企开始走上自主设计的道路,比如广汽传祺与上汽乘用车。广汽研究院副院长、造型设计总师张帆曾经担任梅赛德斯-奔驰的研发中心主设计师,在进入广汽之后,为广汽传祺打造出了"凌云翼”家族设计风格;邵景峰从上汽大众“学成归来”后加盟上汽乘用车,任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并为荣威品牌打造出“律动设计”理念。

大环境也在发生改变,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海外车企尝试启用中国设计师来讨好中国消费者。

2021年初,为了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提出,将在中国设立设计研发中心,招募优秀设计人才,打造“中国风”特斯拉,将最美的中国艺术,融入面向未来的特斯拉,并销往全球。

4月19日,在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的全球首秀中,奥迪官方表示这是首款由奥迪中国设计团队独立负责内饰设计的概念车型。看得出,中方设计团队在奥迪内部地位有所提升。

没有保时捷,就不会造车?

来源:奥迪官方

“考虑到设计要有家族传承性,通常海外车企的车型外观和内饰都是由其本土团队主导,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再由中国设计师进行微调。”有合资车企的设计师认为,奥迪此次能将内饰设计全面放权给中国设计团队,实属不易,足见奥迪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海外设计师相比,中国设计师更能在产品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美感,以及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

张帆认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外观)设计,至少已经可以说‘大学毕业’了。”

宫焕春也比较乐观,国产汽车品牌在不断成熟,必然会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与品牌长期磨合、共同成长,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不断竞争的必然结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炎为化名)

本文来源:盖世汽车资讯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咬定青山,向远而行——联创汽车电子转向控制系统
    咬定青山,向远而行——联创汽车电子转向控制系
    图片来源:联创汽车电子在竞争激烈的国内转向市场,联创转向多年来一直显得颇为低调。近两年来,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快速转型,走上了外延式发展的道路。作为主打产品之一的EPS控制器,其年销量从三年前的五十余万迅速增长,到今年预计突破一
    07-06 自主品牌
  • 5月新能源销量:“一枝独秀”并不是件好事
    5月新能源销量:“一枝独秀”并不是件好事
    悉数过去一周,中国新能源汽车板块最为令人记忆深刻的一个瞬间,想必大多人都会把选票投给北京时间6月10日,比亚迪A股盘中大涨近7%,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并成为首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自主品牌。 放眼全球,超越大众的同时,
  • 全新第三代荣威超混eRX5,重塑自主品牌混动新格局
    全新第三代荣威超混eRX5,重塑自主品牌混动新格
    今天的混动汽车市场上,串并联超级混动车型,大致为两个流派,一种是双电机版本的,最先推广双电机是本田的iMMD混动系统;一种是单电机版本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丰田的THS混动系统。目前国内厂家使用的超级混动系统大多都是双电机版本,而荣威推出并搭
  • 车辆购置税减征举措落地 或拉动200万辆增量
    车辆购置税减征举措落地 或拉动200万辆增量
    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显示,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图片来源:财
  • 联创线控底盘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突破
    联创线控底盘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突破
    编者按:2022年5月27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2汽车智能底盘-云论坛如期举行。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来军博士受邀出席并发表《联创线控底盘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突破》的主题演讲。罗博士结合行业趋势,从联创企业发展、线控转向、线控制动
    05-30 自主品牌
  • 韩系车,怎么在国内混成了“老六”?
    韩系车,怎么在国内混成了“老六”?
    恍若一夜之间,韩系车好像真的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最近重温了一部老韩剧,剧中的起亚K9将我拉回了那个韩系车在国内盛行的年代。伊兰特、狮跑、索纳塔、K3等等,一款款经典,皆是儿时对汽车的回忆。 记忆涌上心头,一时兴起,我便去查询了韩系车
  • 为什么说自主品牌终会主导市场?
    为什么说自主品牌终会主导市场?
    受疫情的影响,4月份的车市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其变现普遍比合资品牌情况要好,单月占据了56.1%的市场份额。这是继2022年2月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突破50%之后,再次创下自主品牌份额占比的新纪录,同时
  • 一句话点评4月自主品牌:低端电动车逆风翻盘,你敢信?
    一句话点评4月自主品牌:低端电动车逆风翻盘,
    市场概述:2021年即将过半,随着上海疫情的好转,汽车产业似乎正逐步回到正轨。面对极速下滑的消费信心,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刺激消费的利好政策也层出不穷地向外涌现着。但这些积极一面的背后,中国车市4月的黯淡与萧条仍旧历历在目。受供应链“卡壳”的
    05-29 自主品牌
  • 上汽集团:打造“七大技术底座”,力争“十四五”末销售新能源车300万辆
    上汽集团:打造“七大技术底座”,力争“十四五
    日前,上汽集团召开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本次大会上,上汽集团对行业较为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技术支撑,缺芯、2022年企业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持续发力新能源,力争“十四五”末销售300万辆根据此前官方公布的财报数据,上汽集
  • 电动品牌该不该独立
    电动品牌该不该独立
    按照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来看,纯电动汽车点燃的历史节点,远不会来得这么快。直到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并意识到燃油车几乎超不过欧日美韩车企。因此,依靠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构想,中国汽车产业决定逆天改命。尽管在20世纪初就已经提出发展新能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