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旷世怪杰辜鸿铭有着怎么样的奇闻趣事

   2020-10-2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11种语言,曾同时为操六种语言的银

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11种语言,曾同时为操六种语言的银行团当翻译,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其时的许多大名人均很佩服辜鸿铭,对之无不溢美。李大钊说:“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大学者吴宓说:“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辜鸿铭1856年生于南洋,留学英、法、德等国,精通多国语言。归国后曾为张之洞幕僚,官至清末官外务部左丞,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直到1928年4月30日去世。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拥护帝制,反对民主共和,并说西太后是中国道德最高尚的人;拖辫蓄妾(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死的时候还留着),主张一夫多妻制。所以,当时人们视其为“老顽固”,周作人说他是北大“顶古怪的人物”。但辜鸿铭是五四时期以前惟一有分量的向西方积极弘扬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他曾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孝经》等译成英文、德文,刊行于国外,影响非常巨大。其英文着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中文着作有《读易草堂文集》、《辑蒙养弦歌》和《张文襄幕府纪闻》等。

民国早年,辜鸿铭不仅在国内名声鼎沸,在西方世界名气更大,甚至到了被神化的地步。一度,辜鸿铭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代名词。当时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据刘继兴考证,有一次,辜氏在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 of 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从来没有卖票的,他却卖票,并且卖得很贵。当时听梅兰芳的戏,最高票价不过一元二角,而他的门票则售二元,其风光之至可见一斑。

辜鸿铭不仅古怪、狂狷,而且十分幽默,以下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些奇闻趣事。

戏谑德国青年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时,有一天他乘坐从维也纳到柏林的火车。因路途疲劳,他顺手拿起一张报纸盖住脸,闭着眼睛在那里养神。

这时,对面空位上来了三个神气十足的德国青年。他们刚一坐定就对辜鸿铭进行品头论足:“瞧那个中国佬,连报纸都拿倒了,自以为还蛮像那么回事!”他们以为辜鸿铭不懂德语,说完后就忘乎所以地大笑。

这时,只见辜鸿铭懒洋洋地抬起头,一张嘴就抛出一串字正腔圆的德语:“你们的德国文字这玩意儿太简单了,若不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甭说报纸上这通俗的玩艺儿,就是你们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跟你们背个一字不差。”

末了,辜鸿铭还引用歌德的语录,教训他们该如何尊重人,羞得这三个德国小伙子面红耳赤。

用洋文骂洋教授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学时,鉴于其巨大名声,北大请来的外国一流洋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远远地站着,而他走近了,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旧瓶装新酒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上课时,并不呆板,并且还很幽默。“辜先生对我们讲英国诗的时候,有时候对我们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国风。’有一天,他异想天开地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有形和无形

当留着辫子的辜鸿铭以教授的身份走进北京大学的课堂时,剪了辫子的北大学子哄堂大笑。

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则是无形的。”

课堂顿时静默。

两种外语训洋少

有一次,辜鸿铭在上海乘电车,忽遇两个英俊的洋场少年,见他这样土相,西洋少年故意用英文讪笑他,辜听了十分恼火,立刻用极流利的英文骂了过来,两少年大吃一惊。洋少年改用法文,辜又用流利的法文把对方狠狠骂了一通。两人无地自容,狼狈而逃。

孔教的好处

辜氏的幽默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谈中。“有一次,鸿铭应外国友人的宴饮,来宾中只有他是华人,于是大家便推他坐首席。坐定后大家谈论中西文化,席间有人问他:‘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答以:‘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座,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假如行今日西洋物竞天择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旨,则今天这一席酒菜势必要等到大家竞争一番,俟胜败决定,然后坐定,才能动筷子了。’他这妙论一出,引得坐客捧腹不已。”

去教育蛮夷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辜鸿铭:“老师,您去过不少国家,您认为哪个国家的人最懂得生活呢?”

辜鸿铭回答说:“要说生活,我们中国人最懂生活。”

辜鸿铭非常自豪的回答引起学生们广泛的兴趣,于是又有学生问:“最懂得生活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学英文呢?”

辜鸿铭掷地有声的说:“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学好了英文,好去教育那些西方的蛮夷!”

纳妾妙论

辜鸿铭既会讲英国文学,又鼓吹封建礼教。他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字时说:“‘妾’字,即‘立女’;意思是说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

辜鸿铭从容申辩道:“你只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的呢?其理相同。”

据说,一个德籍太太在洋人举办的宴会上,也曾以同样的问题质询辜鸿铭。这次,辜鸿铭先是不断摇头,连说“‘一妻多夫’于情不合,论理有亏,对事有悖,于法不容。”然后他话头一转,以亲切的语气问那位太太:“敢问夫人代步是用汽车还是用打气筒?”贵妇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据实答道:“汽车。”辜氏不慌不忙地问:“汽车有四只轮胎,府上备用有几副打气筒?”此语一出,哄堂大笑,弄得那样贵妇人也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辜鸿铭这段分别用茶壶、茶杯来比喻男人、女人的“妙喻”,一时成为笑谈而广为传播,以至后来引出一段爱情佳话: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陆小曼怕除志摩再和别人有爱意,就对徐志摩说:“志摩,你可不能拿辜老的茶壶譬如来作藉口而多置茶杯。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而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用,牙刷可不行。”

怕老婆是王法

虽然辜氏在朋友中大谈茶壶理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家中却十分惧内,“他平生很怕老婆,所以他告诉我们:‘老婆不怕,还有王法么?’这是他的幽默。”(震瀛《记辜鸿铭先生》)

菊残犹有傲霜枝

1920年,“辫帅”张勋67岁生日时,辜鸿铭特意为他挥毫赠送一副寿联,上书14个字: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本是苏东坡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句。期望他不要懈怠失望,要珍惜剩下的好时光。可到了辜鸿铭这里,却别有新意。

有一天,辜鸿铭与胡适同席应酬。席间,辜对胡说:“去年张勋过生日,我送给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你猜下联是什么?”

胡适想了好半天,想不出来,便问辜鸿铭。辜鸿铭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胡适听了辜鸿铭所说的这幅对联,突然想到了辜和“张辫帅”的那条都不肯剪去的辫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辜鸿铭见胡适大笑,便问道:“你懂得这幅对联的意思吗?”

胡适回答说:“所谓‘傲霜枝’指的是你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了。不过,‘擎雨盖’是指什么我倒真的还不知道。‘擎雨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辜鸿铭解释说:“‘擎雨盖’就是指清朝的红缨大帽子嘛!”

辫子是护照

1924年至1927年,辜鸿铭曾应邀到日本长期讲学,他的日方接待人和挚友萨摩雄次对他还留着一头长辫子感到十分不解:“先生现在已是一个有名的发辫保留者,在此我只想知道,在贵国颁布剪发令强迫剪辫之后,先生的长辫怎么没有被剪去呢?”

绝对不想去掉发辫的辜鸿铭,听了挚友萨摩雄次的提问哈哈大笑,他为自己拥有一头长长的发辫而感到格外自豪。他摇头晃脑地说:“这辫子是我的护照,怎么能随便让人剪掉呢?”

什么是银行家

辜鸿铭写的一条英国谚语,曾被收进了英国不列颠辞典。其内容是:“银行家是这样的人,当天气晴朗时,硬把雨伞借给你;阴天下雨的时候,又凶巴巴地要将伞收回去。”

英国不列颠辞典出版于1894年,这个谚语词条署名AmoyNuo,即厦门辜之译音(辜鸿铭是厦门人)。

 
标签: 辜鸿铭 清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清末怪杰辜鸿铭癖好 爱闻裹脚布偷妓女手帕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清末民初时著名的翻译家,号称“清末怪杰”。辜鸿铭爱闻裹脚布的味道然而,他虽然留过洋,但最痛恨西服。学生犯错时,却喜欢用英语骂人。喜欢满清服装,
  • 主张娶小老婆的辜鸿铭 曾经迎娶日本女人为妾
    辜鸿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10国文字,尤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和林语堂誉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回国后,他在北洋系统任职,充当张之洞幕僚20多年,后
  • 辜鸿铭辫子为何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
    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年间的人物。其实,辜先生的一生是极其具有
  • 辜鸿铭 生在南洋 学在西洋 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的文化人于茫然之中抓住文明之根予以反戈一击的决心。他是最了解西方的晚清遗老,也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保皇派,同时又
  • 民国怪人辜鸿铭靠女人脚臭味激发写作灵感
    “五四”时期,风云激荡,新旧杂陈,尤其是在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校园里面常常是一边有人宣扬新文化,另一边却有人极力呼吁维护旧传统,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其中就有这么一位身材高挑,体型干瘪,脸庞消瘦,鼻梁高耸,眼睛
  • 辜鸿铭与日本首相的那场辩论最终结果是什么?
    近代日本西化后,尽管通过甲午战争,已在军事上与中国分出胜负,但在文化上,中国有些“国学大师”还是看不起日本。用当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话说,就是—— “我国则轻视中国为顽固愚昧的老大之邦,中国则讥讽我国为轻浮躁进妄自模拟欧洲文明皮毛的一个
    11-25 辜鸿铭
  • 清末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个人著述辜鸿铭的仕途生涯不足一谈,他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他勤于写作。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 清末怪杰辜鸿铭 一生获得13个博士学位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的辜鸿铭一生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他曾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学贯中西的
  • 吉田贞子 让民国大腕辜鸿铭念念不忘的日本娇妻
    辜鸿铭的妾吉田贞子是日本鹿儿岛的士族,出生于大阪,长在心斋桥附近。吉田贞子的父母是在华经商的日本商人,他们一直在汉口经营一间干货铺,但因战争的影响,难以维持生计了,便离开了汉口,在中国四处谋生。贞子长大后只身一人来中国寻找自己父母,在汉口没
  • 辜鸿铭婚姻 原配是白天兴奋剂小妾是晚上安眠药
    辜鸿铭的婚姻与他自身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辜鸿铭心中,一夫一妻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他认为工作强度等原因的出现,社会上会有很多的剩女以及怨妇的存在,所以辜鸿铭一直都反对一夫一妻制。辜鸿铭一生中除了原配妻子以外,还有几个小妾。辜鸿铭的原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