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一臣不侍二主惨遭灭门 是迂腐还是道义?

   2020-11-0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历史上的酷刑向来有连坐一说,这种从商鞅变法开始承袭的酷刑一直是中国人最为惧怕的刑法之一。历朝历代除非是罪大恶极的十恶不赦之徒,很少有人会遭到这样的处罚。但是历代都只会涉及到九族,唯有明一朝有着可怕的诛十族的恐怖。九族一般是指本人的兄弟姐

中国历史上的酷刑向来有连坐一说,这种从商鞅变法开始承袭的酷刑一直是中国人最为惧怕的刑法之一。历朝历代除非是罪大恶极的十恶不赦之徒,很少有人会遭到这样的处罚。但是历代都只会涉及到九族,唯有明一朝有着可怕的诛十族的恐怖。

九族一般是指本人的兄弟姐妹父亲母亲,以及儿子女儿,还有已经出嫁的姑姑,叔叔外甥等等。而母亲一族就会株连到外祖父母两人的全家,甚至于如果成亲的话还要波及岳父岳母的全家。这九族是一个人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亲缘关系,一旦被下令诛九族,哪怕这个人如何的罪大恶极,总会牵扯出无数原本无辜的性命。但是,残酷的明朝皇帝朱棣竟然比他的父亲嗜杀更甚,他为了收服大儒方孝孺,拿方孝孺的门生为第十族来要挟,在招揽失败之后,气急败坏的朱棣下令将方孝孺的门生并九族全部诛杀留下了血腥的惨剧。

这场骇人听闻的惨剧到底始末如何?到底是怎样的仇恨使得方孝孺始终不肯弯腰低头呢?又是怎样的恨意让朱棣下了如此惨绝人寰的命令呢?

原来,身为燕王的朱棣起兵造反后成功的攻入了南京城,他的侄子建文皇帝仓皇出逃,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潮流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造反成功的朱棣为了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帝位,希望举国尊崇的大儒方孝孺能够亲自为他撰写诏书。但朱棣的这个要求遭到了方孝孺果断的拒绝,并且毫无商量余地,方孝孺宁肯身死也不肯做出一臣侍二主的事情来,这是身为儒家信徒的绝对底线。

盛怒之下的朱棣将方孝孺投入天牢,希望这个文弱书生能够在牢狱之中回心转意,朱棣还派方孝孺的故人和门生前去劝说,但是耿直倔强的方孝孺义正言辞的将这些说客骂了个狗血喷头,痛斥他们忘恩负义。身为饱受建文帝重视的臣子,这些人原本应该在燕王入宫之前自绝明志,可这些人都成了贪生怕死的小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性命抛弃了道义。只有方孝孺这个执拗的迂腐的大儒始终感念建文帝的知遇之恩,他作为一代大儒不可能做出有损儒家先贤名声的事来,他自己就是一个注重清名高过高官厚禄的人。

万般无奈之下,朱棣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注意,他明知这个儒家子弟心中最是听信圣人之言,而孔子本人最为推崇周公旦。所以,他谎称自己起兵而来只是为了效仿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但是,生撅的方孝孺没有听出朱棣弦外之音,他也不知道这是朱棣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暴躁的朱棣根本没有再等下去的耐心了。方孝孺在朱棣的诏书上写下了大逆不道的“燕贼”,他豁出了性命不顾了。最后,方孝孺质问皇帝:“既然你朱棣要做周公旦,那么周成王现在何处?”朱棣哑口无言,没有办法回答。羞愤交加的朱棣最后一次用亲人的性命要挟方孝孺,他残忍的说道,历朝历代都只有诛九族这个说法,但是现在我将你的门生算作第十族,如果你不愿意草昭,我就将他们全部杀死!

方孝孺如遭雷击,作为一介儒生,他不了解也不清楚这个军人出身的皇帝的手腕之狠辣。他也万万没有想到,朱棣会用这个来要挟他,心如死灰的方孝孺此刻面临着万般难以决断的难题,是亲族门生无辜的性命重要还是自己所坚持的道义更为重要?

这的确是个万难的选择,方孝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道义。临死之前,他作了一首诗来明志: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四十不惑,孔圣人如此教导。已经四十六岁的方孝孺,即将踏入知天命的年龄了,作为儒家圣人的忠实门徒,他是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的。所以在做完这首绝命诗,方孝孺已经心如磐石,他眼看着自己的一位位亲人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倒在血泊之中而无动于衷,甚至无辜门生的惨叫也没有办法打动他此时要成全道义的决心。

作为一个卫道者,他已经决意献出自己这一身。无论是谁都没有办法撼动他了,在他与皇帝的这场决战中,他却得了最后的胜利,代价却是自己的十族!道义之余其人,可见一斑!

 
标签: 方孝孺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方孝孺被诛连十族竟是因为蛇王转世投胎复仇
    方孝孺(1357-1402)是明初一位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儒,他的忠义之举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后来方孝孺也辅佐明太祖的皇孙明惠帝治理朝政。在方孝孺出生之前,方孝孺的父亲买了块风水宝地建造祖坟,挖坟的头一天晚上,他做了
    12-17 方孝孺
  • 解密永乐帝为啥要名士方孝孺起草登基诏
    公元1403年朱棣(明成祖)从阿侄朱允炆(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后,要向天下人告发一份“登基诏”,朱棣这时要方孝孺给他起草。这难道是朱棣朝中无人吗?不!这里暗藏着朱棣狠毒之心。朱棣早已知道方是朱允炆改革创新的大力推行者,君巨之间,可谓志同道合
  • 朱棣为什么要杀方孝孺十族?
    “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竟至于要遭此“十族”之诛呢?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
  • 揭秘明朝大臣方孝孺杀蛇灭十族的神奇故事
    方孝孺是明代的一名学者,更是高风亮节的一名忠臣。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名老臣,建文帝对于方孝孺有知遇之恩,因此方孝孺对于建文帝朱允炆不仅仅有君臣之情,知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也是在明成祖朱棣谋朝篡位之后,方孝孺为什么会不惧生死的与明成祖朱
  • 朱棣为何如此痛恨方孝孺 非“诛杀十族”不可?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极其罕见,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
  • 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 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
    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 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
    燕王朱棣,挥师南,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权,称帝后称为明成祖。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朱棣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明朝大儒方孝孺——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绝命诗明·方孝孺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
  • 方孝孺因何被朱棣诛灭十族?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此外,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
  • 朱棣为何要杀方孝孺十族?
    株连九族可是一条很严重的罪名,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得到这种惩罚的。可是在明朝时期方孝孺却受到了这种“待遇”,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
  •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是谁 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
    方孝孺,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生于公元1357年,卒于公元1402年,死时被灭十族。字希直,号“缑城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是明朝当世大儒。方孝孺,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后年龄见长,便
    10-19 方孝孺
  • 方孝孺拒向朱棣投降被灭十族 873人被凌迟处死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人。谈起方孝孺,很多人会想到“灭十族”。这个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文学家,幼时却是顺风顺水,年仅6岁的他凭借一首诗,名噪一时。从事方姓文化研究的方俊说,方孝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