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段祺瑞的艰难决择 要不要继续仇视日本?

   2020-04-2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当初大隈内阁的对华政策,尤其是“二十一条”,即便在日本国内也广遭非议,日本元老派和其他持重稳健人士都对此表示不满。日本元老山县有朋的嫡系、时任朝鲜总督的寺内正毅评价道:“大隈内阁向中国要求二十一条,徒惹中国人全体之怨恨,而日本却无实在利益。

当初大隈内阁的对华政策,尤其是“二十一条”,即便在日本国内也广遭非议,日本元老派和其他持重稳健人士都对此表示不满。日本元老山县有朋的嫡系、时任朝鲜总督的寺内正毅评价道:“大隈内阁向中国要求二十一条,徒惹中国人全体之怨恨,而日本却无实在利益。”

在大隈即将倒台前夕,寺内便被山县等元老选定为继任者。鉴于前任在对华外交上的失败,寺内主张“中日亲善”,以缓和中国国内的仇日情绪。为此,他以西原龟三为特使,派西原以个人名义来华,对政策调整的可能性进行试探。

西原本人自称是“王道主义者”,指责大隈内阁的对华政策是“霸道主义”,持强烈反对态度。西原来华后见到的第一个高官是有亲日派之称的章宗祥。他告诉章宗祥,寺内不久将组阁,新内阁会一反从前政府的态度,彻底实行“中日亲善”。

章宗祥因为还没有完全弄清西原的底细,所以未与之进行深谈,对西原的亲善之谈,他也认为只不过是普通的门面话。可是在得知寺内有可能成为日本下届政府的首脑,西原又是这位未来首相的使者后,段祺瑞却非常重视,立即予以接见。

当初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段祺瑞曾是政府要员中为数极少的主战派,那时他对日本的态度,如果用现代政治术语来描述就是鹰派。不过另一方面,段祺瑞又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认识到,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环境已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必须适应于这一变化。

早在民国创建之前,身为清廷要员的袁世凯就主张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即联合美国、德国,制约日本。在袁世凯成为民国元首之后,这一政策得到延续,中日关系也因此十分紧张,“二十一条”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

段祺瑞主张将“远交近攻”改为“一律看待”。他说:“中国对于各国宜取一律看待主义,彼以诚意来,我亦以诚意往。”换言之,只要其它国家主动示好于中国,就没有必要先入为主地予以排斥。以此新政策来看待日本,如果寺内新内阁真的能够改变对华政策,则绝不妨碍他老段由鹰派转变为鸽派。

这时德日因一战已成为敌对国。为了表明自己并不亲德,段祺瑞在接见西原时,便要他回去转告寺内:“日本因为我留学德国,故认为我和德国有着特殊关系。这诚然是多余的顾虑。”

寺内曾赴法国,并担任过驻法公使馆的附武官,段祺瑞以此打了个比方:“据说寺内先生长期在法国,但并没有人说他与法国有特殊关系。我所想的只是中国和东方。”

此次接见不久,段祺瑞即派章宗祥出使日本,与日本加强往来和接触。临行前,章宗祥请示对日基本方针,段祺瑞向他明确交待:“远交近攻之策,自不适用于今日。”章宗祥素来主张与日本搞好关系,见作为总理的段祺瑞与他见解相同,“心中为之一安”。

当章宗祥以驻日公使的身份出使日本时,寺内内阁已经正式成立,西原又跑来与章宗祥会晤。

虽然大隈内阁已经下台,但当时中国各地仍有大隈内阁所派遣的浪人在到处兴风作浪,尽情捣乱,尤其是山东胶济沿线一带折腾得更凶,这让章宗祥感到十分头疼。既然西原一直把话说得那么漂亮,他就决定用投石问路的办法来试一试,于是便托西原传话给寺内,要求予以解决。不久,日本政府果真下达命令,取缔分散中国各地的浪人,要求一律限期回国。之后在西原的促成下,日本向中国提供了第一笔交通银行借款,以作为表达其“诚意”,让中国消除戒心的见面礼。

其间因段祺瑞下野,中日关系未再取得进展。直到段祺瑞“三造共和”,得以重新上台,他才重新考虑外交政策。这时,时任交通总长的曹汝霖提出了一个新见解。他认为,“远交近攻”是强国才能采取的策略,中国只是一个弱国,作为弱国,既不适宜于“远交近攻”,也不能单纯的“一律看待”,而只能采取“近交”、“善邻”的政策,说白了,也就是必须采取亲日政策。

曹汝霖的这一见解,博得了段祺瑞的赞赏。他在送此前一直在天津活动的西原回国时,特地请西原向寺内转达自己的意向:“中国的政局几经变化后,我再度出任总理。将来一切施政,当按预定方针进行。”

得到西原带回的这一重要讯息,寺内内阁作出决定:“对段内阁给予相当友好的援助。”至此,日本政府终于明确了全力援段的政策。

 
标签: 段祺瑞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段祺瑞为何在一战将要结束时对德奥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段祺瑞早年曾留学德国,对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德国人的认真、办事的高效率十分了解,所以段祺瑞坚定地认为德国会赢得战争的胜利。但随着战局的变化,段祺瑞渐渐改变了看法,并预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以德国的失败而
    12-24 段祺瑞
  • 民国佳话:堂堂总理段祺瑞将姨太太拱手送情敌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1912年到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北洋政府更替的执政集团里,国务总理无疑是一个“走马灯”一样职务,数不清的更迭与替换,最短命的内阁只有六天,最长寿的也不过一年半载。据说,在这短短的十六年间,就有二十六人出任过内阁
  • 段祺瑞曾四任总理一任国家元首 晚年靠救济度日
    提到段祺瑞,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段祺瑞在北洋军阀里飞扬跋扈,很会晚政治手段,曾经与国内多个军阀厮杀。但是,就是这样的军阀首领,他一生清贫,拒绝贿赂,以至晚年靠救济生活!他曾经是中国的国家元首!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
    12-23 段祺瑞
  • 日本医生来华趣闻 段祺瑞爱生气 冯玉祥羞辱军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矢原移居德国,后又移居美国,闲暇之余,写下《谦庐随笔》。今天的读者可以将其看作“民国之趣事,正史之补充”。段祺瑞生气段祺瑞两眼炯炯有神,鼻梁有些歪斜。在我看来,他的言谈举止,似乎要胜过“吴玉帅”那样的人,人们当面都称他
  • 谁见过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现场“长跪不起”
    近几年,有关段祺瑞曾在“三一八”惨案现场“长跪不起”并自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的说法,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炎黄春秋》上亦曾刊出此类文章。众多作者以段氏下跪为例,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其心可鉴。然而,笔者不得不说:其事可疑。“三一八
    12-12 段祺瑞
  • 北洋军阀吴佩孚:段祺瑞的头号敌人兼头号知己
    奉军进入北京后,段祺瑞的政治能量终于丧失殆尽。1926年4月20日上午,他在外交总长胡惟德不知情的情况下,特任其兼署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权。当天下午,他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前往天津。这是段祺瑞第三次到天津过寓公生活。他在天津没有房产,以前
  • 段祺瑞的早年生活 曾留学德国学习火炮技术
    段祺瑞早年经历显赫,称得上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他读过七年私塾,熟知经史,有较好的国学根底,说起“子乎者也”毫不输人。成年后考入了每期只招收百人的天津武备学堂,这所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近代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后来的研究者发现,“中国二十
    12-04 段祺瑞
  • 段祺瑞轶事 宁愿下台也要推行北洋政府关税自主
    1925年7月,法国政府批准九国公约,中国召开关税特别会议的障碍至此得以解除。此前中国的关税是签订辛丑条约时所定,税率为值百抽五,这么低的税率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为世界各国所未有,本身就带有如庚子赔款一样的侮辱和惩罚性质。中国参加一战并成为战
    12-04 段祺瑞
  • 徐树铮为何得到段祺瑞的重用 段祺瑞和徐树铮
    与袁世凯一样,段祺瑞也喜欢罗致人才,其中最得他信任的,莫过于徐树铮。徐树铮是江苏萧县人,秀才出身。他和老段是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原本只是老段手下的一名司书,不知怎么就给老段赏识上了,送他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小徐回国以后立刻扶摇直上,成为老段
    11-26 段祺瑞
  • 段祺瑞什么原因坚不愿让儿子和张学良结拜兄弟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