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究竟有没有因为枪杀学生而下跪和吃素?

   2020-08-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关于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表现,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惨案发生之后,段祺瑞很快就赶到了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还有一种说他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与事实不符。首先,段祺瑞在直奉大战后下野,从那时起,他生活上的一个显著变化,

关于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表现,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惨案发生之后,段祺瑞很快就赶到了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还有一种说他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与事实不符。

首先,段祺瑞在直奉大战后下野,从那时起,他生活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开始每日吃斋念佛。在他看来,这是对过去自己作为军人,动刀子指挥杀人的一种反省,一直到死,他的这种习惯始终没有改变,但与"三一八"惨案却无直接关系。

再来回顾一下惨案当时的发生情景:执政府卫队旅参谋长楚溪春正在吉兆胡同等待游行队伍的到来。从时间上看早该来了,但还迟迟没有露面,他正想通过电话向执政府方面进行询问,就听到西方传来了枪响。

听到枪声,楚溪春的心猛地一沉,意识到那边一定出了事故,于是还没来得及摇电话,就乘着汽车直奔执政府而去。

当楚溪春驱车赶到东四牌楼十条中间时,看到很多学生拿着小旗迎面跑来,神情都非常慌乱,其中有丢了鞋帽的,有满脸沾满泥土的,还有人大声喊叫:“真厉害呀!真厉害呀!”

因为太过拥挤,汽车没法再往前开,楚溪春便下车步行。出了十条西口,就到了执政府大门前,只见有十几个学生已经倒在了血泊中。卫队旅的士兵打红了眼,还在端着枪四处搜寻。楚溪春当即吹响口哨,命令士兵赶快回到自己营房集合。

随后,楚溪春的上司李鸣钟也坐着汽车赶到了。李鸣钟惊慌失措地对楚溪春说:“晴波(楚溪春的字),打死这些学生,叫我怎么办,叫我怎么办?”楚溪春无奈回答:“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只好报告段执政吧!”

段祺瑞当时对卫队旅无实际指挥权限,亦不在事发现场(在吉兆胡同),枪杀学生的命令也不是他下的。在楚溪春返回吉兆胡同之前,他已得到消息,并派侄子段宏纲探视了现场。得知学生伤亡惨重,段祺瑞甚为伤感。在听李鸣钟、楚溪春分别报告情况后,他对李鸣钟说,因为你们处理防备不周,才发生了这样不幸的惨剧,望李司令同楚参谋长今后要特别当心,万不可再发生任何事故。

不过在楚溪春后来的描述中,却提到段祺瑞正在家里和吴清源下棋,而且他还声色俱厉地对李鸣钟大声说:“你能维持北京的治安不成?如果不能,我能撤换你,我能枪毙你!”又让楚溪春转告卫队士兵,说自己不但不会惩罚他们,还要赏他们,“这一群土匪学生……”云云。

实际上,吴清源早在前一年夏天就去了日本,和段祺瑞在北京下棋的可能性为零。“声色俱厉”也不可能,那个时候正是段最弱势的时候,李鸣钟直接代表冯玉祥一方,他哪有那么大的威风训斥对方?同样的,尽管段祺瑞始终反对学生游行,可是无论从他每日吃斋念佛,时时反省早年杀生行为的举止,还是由一个成熟政治家对后果的本能预判上,他都不会对楚溪春说出那些不近情理的狠话。

段宏纲彼时就在段祺瑞身旁,他对此进行了坚决否认,认为完全与事实不符,而从楚溪春的立场分析,之所以要这么说,不外乎是想推托自己在此案中的责任。

惨案发生后,执政府司法部、高等法院、陆军部组成联合机构,对该案进行会审。由于段祺瑞、贾德耀均未下达过开枪命令,被认为无直接责任,法官便召楚溪春到庭作证。

楚溪春为了让自己和部下不负罪责,出庭前专门开会让众人搜集游行学生的“罪证”。比如找来几支旧手枪,就说是学生们的凶器,找来几把条帚和几个煤油桶,则说是学生要拿来火烧执政府。

唯一真实的物证是一大捆学生们用的旗子,因为旗上写着中共北方执行委员会的字样,另外执政府南面楼上的玻璃窗上还有一个被子弹打穿的圆孔。

圆孔确实是当场被子弹打穿的,不过不一定是学生打的,而极可能是卫队士兵开枪时打偏了。当时正好卫队旅也有一个卫兵被子弹打死了,虽然楚溪春自己都弄不清这厮是怎么死的,有人猜测极可能是混乱中死于同伴的流弹,但他就索性以此作为证据,指证是学生先开枪,卫队旅乃被迫自卫。

法官听取证词后便以此结案,卫队旅官兵从上至下均未受到处分。到最后,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段祺瑞及其执政府,他们受到了全国的一致声讨,知识界、教育界更是同仇敌忾,纷纷予以谴责。鲁迅连写多篇杂文进行声讨,《纪念刘和珍君》即是其中之一。在这些杂文中,鲁迅称惨案发生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执政府“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在从政的几十年前,段祺瑞的社会声誉不是没有经历过如同过山车一般的起伏跌宕,他曾因“三造共和”而到达顶峰,又因“亲日”和对日借款不断受损,其间也是曲曲折折,既有下落,也有回调。

“三一八惨案”厉害就厉害在,它是直接一锤子将段祺瑞砸落谷底,老段的政治声望和资源也几乎全部都被砸碎了。

 
标签: 段祺瑞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段祺瑞为何在一战将要结束时对德奥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段祺瑞早年曾留学德国,对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德国人的认真、办事的高效率十分了解,所以段祺瑞坚定地认为德国会赢得战争的胜利。但随着战局的变化,段祺瑞渐渐改变了看法,并预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以德国的失败而
    12-24 段祺瑞
  • 民国佳话:堂堂总理段祺瑞将姨太太拱手送情敌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1912年到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北洋政府更替的执政集团里,国务总理无疑是一个“走马灯”一样职务,数不清的更迭与替换,最短命的内阁只有六天,最长寿的也不过一年半载。据说,在这短短的十六年间,就有二十六人出任过内阁
  • 段祺瑞曾四任总理一任国家元首 晚年靠救济度日
    提到段祺瑞,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段祺瑞在北洋军阀里飞扬跋扈,很会晚政治手段,曾经与国内多个军阀厮杀。但是,就是这样的军阀首领,他一生清贫,拒绝贿赂,以至晚年靠救济生活!他曾经是中国的国家元首!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
    12-23 段祺瑞
  • 日本医生来华趣闻 段祺瑞爱生气 冯玉祥羞辱军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矢原移居德国,后又移居美国,闲暇之余,写下《谦庐随笔》。今天的读者可以将其看作“民国之趣事,正史之补充”。段祺瑞生气段祺瑞两眼炯炯有神,鼻梁有些歪斜。在我看来,他的言谈举止,似乎要胜过“吴玉帅”那样的人,人们当面都称他
  • 谁见过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现场“长跪不起”
    近几年,有关段祺瑞曾在“三一八”惨案现场“长跪不起”并自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的说法,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炎黄春秋》上亦曾刊出此类文章。众多作者以段氏下跪为例,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其心可鉴。然而,笔者不得不说:其事可疑。“三一八
    12-12 段祺瑞
  • 北洋军阀吴佩孚:段祺瑞的头号敌人兼头号知己
    奉军进入北京后,段祺瑞的政治能量终于丧失殆尽。1926年4月20日上午,他在外交总长胡惟德不知情的情况下,特任其兼署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权。当天下午,他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前往天津。这是段祺瑞第三次到天津过寓公生活。他在天津没有房产,以前
  • 段祺瑞的早年生活 曾留学德国学习火炮技术
    段祺瑞早年经历显赫,称得上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他读过七年私塾,熟知经史,有较好的国学根底,说起“子乎者也”毫不输人。成年后考入了每期只招收百人的天津武备学堂,这所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近代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后来的研究者发现,“中国二十
    12-04 段祺瑞
  • 段祺瑞轶事 宁愿下台也要推行北洋政府关税自主
    1925年7月,法国政府批准九国公约,中国召开关税特别会议的障碍至此得以解除。此前中国的关税是签订辛丑条约时所定,税率为值百抽五,这么低的税率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为世界各国所未有,本身就带有如庚子赔款一样的侮辱和惩罚性质。中国参加一战并成为战
    12-04 段祺瑞
  • 徐树铮为何得到段祺瑞的重用 段祺瑞和徐树铮
    与袁世凯一样,段祺瑞也喜欢罗致人才,其中最得他信任的,莫过于徐树铮。徐树铮是江苏萧县人,秀才出身。他和老段是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原本只是老段手下的一名司书,不知怎么就给老段赏识上了,送他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小徐回国以后立刻扶摇直上,成为老段
    11-26 段祺瑞
  • 段祺瑞什么原因坚不愿让儿子和张学良结拜兄弟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