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妻子是谁?邵飘萍和祝文秀的爱情故事

   2020-08-0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1月8日第十届中国记者节当天,婺州公园邵飘萍铜像前,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操着带无锡口音的普通话,朝着邵飘萍铜像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这位奶奶叫刘秀瑾,今年87岁高龄,老家在江苏省无锡市前洲镇西塘村。她的婆婆祝文秀就是邵飘萍遇害前,走完人生

11月8日第十届中国记者节当天,婺州公园邵飘萍铜像前,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操着带无锡口音的普通话,朝着邵飘萍铜像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这位奶奶叫刘秀瑾,今年87岁高龄,老家在江苏省无锡市前洲镇西塘村。她的婆婆祝文秀就是邵飘萍遇害前,走完人生最后七年的伴侣之一。到金华瞻仰公公的铜像时,老人还特意带来了“邵飘萍牺牲后的十张丧事照”等一些首次公开的珍贵历史资料。

祝文秀的身世

老人说,祝文秀原名祝振亚,1897年出生在无锡市前洲镇西塘村一个做皮革生意的家庭,文秀两字是邵飘萍取的。年幼时的一天,她父亲喝了一点酒,骑马路过无锡市的一条古董街。突然,马不听使唤冲进一间古董店内,将不少古董撞破了,赔了不少钱,致使家道中落。

17岁时,天津一个戏班子到南方物色女孩子,相中了她,以一次借300元大洋安家费为条件,收她到班子里学戏。她母亲徐三姐则随她在戏班子内做绣工等杂活。跟着戏班子,她辗转在京津一带,唱过京剧,也唱过梆子。由于扮相俊俏,歌喉甜美,人称“花小桃”。

与邵飘萍结婚

在北京时,她还曾跟梅兰芳等京剧名家有所交往。她21岁那年夏天,汉口闹水灾,她正在北京的一个戏班子里为义演排戏。经邵飘萍年轻时一位老师的介绍,她认识了邵飘萍。刚开始她并不知道邵飘萍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办报的,有人就劝她不要嫁给他。

此时,邵飘萍已有妻室。交往一年多后,她觉得邵飘萍对她和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颇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并与邵飘萍举行了结婚仪式,先后住在北京羊皮市胡同、刚家大院等地。

结婚当年的初冬,邵飘萍突然不辞而别。在老人提到的一篇回忆中,祝文秀提到,“后来,我才知道他逃离了北京。约两天后的夜晚,飘萍挂电话给我,在电话中称我阿文,说:‘我在天津,你快来吧!’我当即在天亮之前乘火车前往天津。在天津,我问他为什么要离开北京,他说北京有个姓朱的(即朱深,曾任段祺瑞控制下的靳云鹏内阁的司法总长)要抓他。就这样,我和他就在天津一所外国人开的旅馆里住了下来。我照顾他的生活,他继续写文章。有一天,为了写文章需要参考,他要我回京一趟。临走时,他叮嘱我要机灵一点,当心眼线盯梢。为了避免盯梢,我不乘客车,改乘敞篷货车到北京,不料一路倾盆大雨。到北京时,我已被雨水淋得像刚从河里捞上来一样。”

到京报馆拿到书后,我来到火车站的站台上等车回津。“你是祝小姐吧?”突然,她身边一个人力车夫问道。她顿时直冒冷汗。没想到,车夫身后走出一个颀长的身影,却是邵飘萍。他接过她手上的书,叫她跟这名车夫的车子走。后来回到在天津的旅馆后,她问起此事。邵飘萍说:“我想锻炼锻炼你。”

此后,她还帮助邵飘萍在京、津、沪等地探听消息。26岁那年,她家附近一个姓白的军阀公馆忽然增加了岗哨,戒备森严。祝文秀感觉其中肯定有料,就装扮成一个不懂事的丫头,混过一道又一道岗哨。可能她的个子较小,岗哨们都没有在意这个丫头,终于让她挤到公馆内,探听到这个白姓军阀及家人被刺的消息。回家后,她连忙将所看到的情况告诉给邵飘萍。第二天,《京报》上就刊登了这则独家消息。为此,她还得到报馆一件奖品———一款好衣料。

在日本陪伴飘萍

一生中,邵飘萍去过两次日本。第二次皖系军阀对他紧追不放,在友人张季鸾的劝说下,邵飘萍决定前往日本。临行前,邵飘萍打扮成工人模样,祝文秀则打扮成佣人,从天津前往沈阳再到日本。邵出国后,祝文秀则回到北京跟母亲等人同住。

在日本时,邵飘萍常寄一些他的照片和小玩意儿给她,托同乡陈和尚来看望她。听陈和尚说她生活不好过后,就特意写信说他身体生病了,叫她前往日本。

第二次赴日本避难期间,是邵飘萍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在半年时间中,他研习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研究》等跟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著作。他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就是当时完成的。

刘秀瑾老人说,在日本期间,邵飘萍和祝文秀借住在大阪的一个寺庙内。这座香火不盛的寺庙由一对夫妻掌管,仅有三间客房,他们就租用了两间,一间用作卧室,一间作书房,月租金20日元。那里离邵飘萍上班的《朝日新闻》颇远,之所以住在小庙内主要为了考虑到那里房租便宜。由于收入少,夫妻俩每日的租金仅限一至二日元,每餐仅一碟小菜。有一次,邵飘萍想给祝文秀开开荤,带她去一家中国饭店吃饭。只点了三样菜却花了40日元,吓得他们再也不敢下馆子。

但在精神上,他们是富足的。从祝文秀留下的珍贵照片中可以看出,光书架上所摆放着的书刊就有170多种。除了上面提到过的进步书籍,还有《社会主义社会学》《社会改造之原理》《世界大革命史》等,均为日文。

在邵飘萍影响下,祝文秀还学习了日语。离开大阪时,她已能跟日本人对话和看懂书中的一些文字。解放后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她还能用日语跟记者对话。

祝文秀一生未改嫁

1926年4月,邵飘萍被军阀枪杀于北京天桥后,祝文秀的人生也随之发生改变。刘秀瑾老人说,在好友张季鸾的帮助下,祝文秀带着母亲徐三姐辗转在天津、上海等地,最后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她们回到老家无锡西塘村。邵飘萍遇害时,祝文秀只有30岁,不少人劝她改嫁,但都被她一口回绝了,说“我遇不到邵飘萍这样的人了”。邵飘萍遇害后第二年8月的一天,祝文秀隐隐约约听到家门外有婴儿的啼哭声。打开门时,她母亲已将遗弃在地上、哇哇大哭的一个婴儿抱在怀里,“你一生不曾生育,把他抱回家后也好有个依靠”。听从母亲的意思,祝文秀就将婴儿取名为祝韶华,“韶”和“邵”谐音,以示对邵飘萍的一种纪念。

在西塘村,祝文秀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长大后,祝韶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得知养父邵飘萍跟毛泽东有过交往,还是毛泽东的老师,祝韶华就几次请母亲给毛泽东写信,祝文秀说:“不能靠先人的牌子要这要那,你当教师不是已经挺好了吗?”受“文革”等影响,北京新闻界和文化界已没有人提起祝文秀这个名字。刘秀瑾老人说,1982年4月,上海《文汇报》刊发了一篇消息,提到邵飘萍被追认为烈士、骨灰即将安置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其中只提到邵飘萍另一位妻子的名字。

看到这篇消息后,祝韶华就将此事告诉母亲祝文秀,再度勾起老人的追思。赴北京参加邵飘萍骨灰安放仪式已不现实,刘秀瑾就偷偷跑到镇上买了一只绸缎制成的小花圈,写了“邵飘萍夫人祝文秀”字样的纸条一并装进一个盒子内,寄往文汇报,请文汇报社转交给北京有关方面。打开盒子,大家都感到惊讶:在无锡怎么又冒出一个邵夫人?经从北京至无锡层层调查,无锡民政部门确定了她的烈士家属身份。邵飘萍遇害后,不少遗物均被封存在京报馆的一间房间内。但几经折腾,这些东西已大多不知去向。而经历“文革”,安放在其他家属那儿的遗物也所剩无几,就连邵飘萍生前的图片都找不到。但由于偏居一隅,在祝文秀那里,不少珍贵历史资料却躲过了浩劫。这些珍贵遗物包括“邵飘萍牺牲后的十张丧事照”等47张图片,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名单等,为研究邵飘萍革命的一生提供了佐证。

1988年,91岁的祝文秀在老家悄然离世。

 
标签: 邵飘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
    12-27 邵飘萍
  • 一人独斗三大军阀的民国传奇人物 铁肩辣手邵飘
    邵飘萍的传奇人生路有这么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以手中的如椽巨笔,独斗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三大军阀,直至献出了生命,演绎了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民国传奇。他,就是邵飘萍。邵飘萍生于1886,浙江东阳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是
  • 后人忆民国报人邵飘萍 因历数张作霖罪状被枪杀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表报道、时评,历数奉系军阀张作霖罪状,对社会舆论产生极大影响,推动了北方民众反日、反张运动。这让张非常难堪,发誓打进北京城就要枪毙邵飘萍。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上小学。其时,母亲去世,父亲工作
  • 邵飘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
    09-19 邵飘萍
  • 揭秘报人邵飘萍私生活 借新闻敲诈政府和百姓
    在百年言论史中,很少有像邵飘萍这样的报人在离世多年,仍然被后人争论不已。在搜求和阅读有光邵飘萍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后辈报人或者学人对他评价极高,而同时代的报人却多有批评甚至不无诋毁。为何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前人和后人会有如
  • 孙中山最早使用“元旦” 邵飘萍发文为改元点赞
    2016年的元旦,转瞬即逝。据考证,中国古代的新年第一天,多被称为元日,又称元旦、元朔、元春、元正、元辰等,那么“元旦”一词是何时被固定使用的呢?昨天,南京城市史研究者、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会员胡卓然告诉记者,他近日通过搜集史料,整理出了“元
  • 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曾借新闻勒索政府和百姓吗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
    04-29 邵飘萍
  • 邵飘萍是好人吗?介绍邵飘萍生平及职业生涯
    人物生平邵飘萍(1886年-1926年),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金华市人,祖籍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紫溪村人)父亲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乡办私塾,一生耿直刚正,道德高尚,为乡人器重,但他却受到当地土豪的忌恨,在家乡难以容身,只好在18
    04-22 邵飘萍
  • 邵飘萍简介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原名邵新成,字振青,号飘萍,学名锡康,后改作镜清。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共秘密党员,著名新闻工作者,1918年创办《京报》。被称为新闻界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
  • 张学良父子为何枪杀邵飘萍:邵飘萍怎么死的
    1926年4月24日,中国近代著名记者、民国初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人邵飘萍遭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两天后,即4月26日凌晨,被张作霖枪杀于北京天桥,享年38岁。邵飘萍的死,无疑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损失。86年后的今天,邵飘萍正直的报人精神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