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遭灭十族 揭秘“骨鲠之士”方孝孺

   2020-09-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方孝孺(1357-1402),明史有传。其说:“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他是浙江宁海人,明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师从“开

方孝孺(1357-1402),明史有传。其说:“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他是浙江宁海人,明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他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先生,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器重。他从小聪慧过人,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时候,每日读书超过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方孝孺之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据史料说,他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

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词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还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任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

呵呵,好在朱元璋还一个好记性。否则,那里又有方孝孺在建文一朝的辉煌,又何来其被“株十族”的下场?人生之祸福,真说不清。

或许,此时的方孝孺是感恩戴德的。然而,依我之见,方孝孺也许又是一个健忘之人。他对朱姓皇帝们的认识,显然是有问题的。他的父亲方克勤,几年之前,刚刚死于朱元璋的“空印案”株连之中。所谓“空印案”,是指明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文书而引发的一起着名案件。如此清官能吏,被莫名错杀,方孝孺也是聪慧之人,他难道看不明白?据《中国通史》说,“洪武八年(1375),有人诬陷方克勤私用仓中炭苇,方克勤因被流戍。翌年,空印案起,方克勤为吏所诬,遭诛”。

关于方克勤其人,史书多有记载,并例举其众多为官清正廉洁的事情。洪武四年(1371),方克勤受任为济宁知府。方克勤以民生为念,恪尽职守。他认为,民之为乱是苦于徭役、迫于饥寒;治国之道在举贤才、安人心、黜豪强、除暴敛、明教化。当时朝廷有诏,开垦荒地,免税三年。

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却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因此,百姓都说皇帝之诏不可信,纷纷弃田离去。方克勤为此与百姓约定,交税的事情一定按三年期限办,并着官吏不得耍奸,如有违反当日罢免。史料还说,方克勤以德治理作为根本,不贪图功利名誉。他曾说:“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此人还“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一件布衣穿了十几年,不容易啊。

同时,方克勤还是一个慈善好心之人,被贬之人,过济宁地界,他都是要接济的。“太祖用法严,士大夫多被谪,过济宁者,克勤辄周恤之”。方克勤之在济宁为官,老百姓争颂其德。然而,这位一位清官能吏,居然因为小人的几句诬陷之词,就被罢官流放了。第二年,“空印案”发,已不在任的方克勤亦受追究,不问青红皂白被朱元璋抓回来杀掉了。

当时,“空印案”被称为明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件之一,受牵连人数,有说上万人(如吴晗),亦有说数百者(如翦伯赞“空印狱起官吏下狱者数百人”)。连方克勤这样的清官都被杀了,估计人数肯定是不少的。我不知道,方孝孺在为其父守孝期间,不知作何感慨?!

建文初,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又“值文渊阁”。无疑是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朱棣“靖难”之时,方孝孺自然愤慨,“诏檄皆出其手”,以他之文采,写这种文章,一定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他在处理朱棣叛乱的过程中,却有着极大的失误。儒家理学之知识分子遇事犹豫、当断不断的毛病,毕然而现。

具体来说,有几件事。一是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时,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父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父的罪名。

正是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于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压朱棣之子,建文帝犹豫如常,居然没有同意,结果便是放虎归山,让朱棣可以无所顾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

在此之前,已有人向建文帝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其时,“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毕竟,大半个中国,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汉也不吃眼着亏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也在一场大火之后“不知所终”了。

 
标签: 方孝孺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方孝孺被诛连十族竟是因为蛇王转世投胎复仇
    方孝孺(1357-1402)是明初一位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儒,他的忠义之举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后来方孝孺也辅佐明太祖的皇孙明惠帝治理朝政。在方孝孺出生之前,方孝孺的父亲买了块风水宝地建造祖坟,挖坟的头一天晚上,他做了
    12-17 方孝孺
  • 解密永乐帝为啥要名士方孝孺起草登基诏
    公元1403年朱棣(明成祖)从阿侄朱允炆(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后,要向天下人告发一份“登基诏”,朱棣这时要方孝孺给他起草。这难道是朱棣朝中无人吗?不!这里暗藏着朱棣狠毒之心。朱棣早已知道方是朱允炆改革创新的大力推行者,君巨之间,可谓志同道合
  • 朱棣为什么要杀方孝孺十族?
    “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竟至于要遭此“十族”之诛呢?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
  • 揭秘明朝大臣方孝孺杀蛇灭十族的神奇故事
    方孝孺是明代的一名学者,更是高风亮节的一名忠臣。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名老臣,建文帝对于方孝孺有知遇之恩,因此方孝孺对于建文帝朱允炆不仅仅有君臣之情,知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也是在明成祖朱棣谋朝篡位之后,方孝孺为什么会不惧生死的与明成祖朱
  • 朱棣为何如此痛恨方孝孺 非“诛杀十族”不可?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极其罕见,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
  • 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 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
    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 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
    燕王朱棣,挥师南,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权,称帝后称为明成祖。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礼敬方孝孺?朱棣最后为什么杀方孝孺?明朝大儒方孝孺——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绝命诗明·方孝孺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
  • 方孝孺因何被朱棣诛灭十族?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此外,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
  • 方孝孺一臣不侍二主惨遭灭门 是迂腐还是道义?
    中国历史上的酷刑向来有连坐一说,这种从商鞅变法开始承袭的酷刑一直是中国人最为惧怕的刑法之一。历朝历代除非是罪大恶极的十恶不赦之徒,很少有人会遭到这样的处罚。但是历代都只会涉及到九族,唯有明一朝有着可怕的诛十族的恐怖。九族一般是指本人的兄弟姐
    11-05 方孝孺
  • 朱棣为何要杀方孝孺十族?
    株连九族可是一条很严重的罪名,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得到这种惩罚的。可是在明朝时期方孝孺却受到了这种“待遇”,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
  •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是谁 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
    方孝孺,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生于公元1357年,卒于公元1402年,死时被灭十族。字希直,号“缑城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是明朝当世大儒。方孝孺,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后年龄见长,便
    10-19 方孝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