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如何治“霾” 皇帝为什么都畏惧雾霾

   2020-07-2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据说古人远行的时候,会带上一把家乡的泥土,遇水土不服时,和水服下即可痊愈。又据说北京没这风俗,原因是常年雾霾,他们离家的时候,已

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

据说古人远行的时候,会带上一把家乡的泥土,遇水土不服时,和水服下即可痊愈。又据说北京没这风俗,原因是常年雾霾,他们离家的时候,已经带了一肺。

《尔雅·释天》解释霾:“风而雨土为霾。”《晋书》里说:“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在古人的认识里,出现霾对民间的伤害并不是很大,受灾最严重的反倒是行政体系。《晋书》说一出现霾,政府就没好事,但用词很萌,曰:“天地霾,君臣乖。”“乖”的意思是不和谐,掐架。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霾对皇上来说是不祥的,历代帝王都很畏惧。“王者失中,臣下强盛而蔽君明,则云阴。”“久阴不雨,乱气也。”这种认识早在汉朝就已出现,《汉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汉废帝刘贺初即位就遇雾霾,“天阴,昼夜不见日月”。可刘贺偏偏要开车出去溜达,车刚发动便被光禄大夫夏侯胜拦下:“书上说出现这种天气,是大臣作乱犯上之象,您最好在家当宅男。”刘贺不信,让夏侯做宅男,关起来了。巧的是,夏侯刚被关起来,大将军霍光就把当了27天皇上的刘贺给废了。因为这个事,《汉书》引征京房《易传》说了一大段霾的兆示:大臣谋私就会起霾;君臣分心会出现上蒙下雾,但起风三次可化解;大臣无功受禄出白雾霾;大臣抢功出黄雾霾;大臣不要脸求赏,出红雾霾……啰啰嗦嗦近千字,比舞台特效干冰烟雾机说明书还详尽。

《资治通鉴》里也记载了一个帝王与“霾”的故事。618年4月10日,“是日,风霾昼昏”,当夜,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发动政变,隋炀帝被缢杀。宋朝也发生了一次类似事件。1127年4月20日,时任河北路割地使的张邦昌被金国逼着当大楚皇上。这天开封出现了霾:“建炎元年三月丁酉,汴京风霾,日无光。是日,张邦昌僭位。”张邦昌自己也知道出现霾对帝王来说是大胸罩,36F的。于是“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张推脱能见度太低,不能登机,更不能登基。但金国人强行将其按在沙发上接受百官朝贺。于是同年11月1日,老张被大胸罩憋死了。当然,不是用胸罩,而是用绳子“自缢而亡”。

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崇祯十三年三月北京出现一场大霾,崇祯很重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祭天应该是上午,结果这次晚上才开始。因为云雾缭绕飞沙走石能见度太低,从紫禁城出发去天坛,结果到了刘家窑。下车找指示牌,连摸带撞费了半天时间才找到。看明白一回头,车又找不到了。开回天坛后开始祭天,更加有趣。祭祀时有道程序是往空中泼酒,因为尘霾飞扬,祭酒成了魔术表演,白酒倒进杯子,瞬间变成酱油。祭官手一扬杯,落地则成了一块黑乎乎的奥利奥饼干。祭祀的另一个环节是“燔燎”,要焚香烧祭品。这个给PM2.5添砖加瓦的行为导致黑烟滚滚。所以回去的时候,司机把车开到了天通苑才意识到要调头,来回耽误,以至于到家时都“长发及腰”了。

祭祀的结果如何?好像不怎么样,天继续怒。四年后的崇祯十七年,这年新年不但没有新气象,反倒有了一场大霾。《明史》载:“十七年春正月庚寅,大风霾。”春节出现霾,让崇祯感到很不美好,但更让朱由检崩溃的是他家的龙兴之地凤阳这天地震了。接下来都知道,3月17日李闯攻城。第二天晚上猪在煤山上吊了。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搞笑。小猪太倒霉了,17年前他刚登基的那年春节,也有霾:“崇祯元年正月癸亥,永年县昼晦,咫尺不辨人物。”我写成小猪是对的,它的嘴像防毒面罩。

从塞外过来的清朝皇上也没解开这个魔咒。《清史稿》记录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一这天,“朔,登州阴雾”。十天后,道光崩;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曹县红霾昼晦”,一百天后,咸丰崩;同治十三年四月,曹县大风昼晦,两百天后,同治崩。此后北京没事就霾,根本看不见人影,“垂帘听政”的慈禧干脆把帘子都撤了。

 
标签: 雾霾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康熙乾隆竟死于雾霾!看来北京雾霾史已有百年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爆料,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
  • 揭秘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竟然都死于雾霾?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
  • 康熙、乾隆帝都死于雾霾?老百姓还活不活了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
  • 清朝时期政府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12月1日,北京遭遇了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雾霾是怎么产生的,又为何如此猖獗。不少朋友将矛头指向汽车等现代文明产物,认为是这些现代文明产物造成了雾霾的猖獗。诚然,汽车等现代文明产物
    10-31 清朝雾霾
  • 康熙乾隆死于雾霾是真的吗 看来北京雾霾史已百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爆料,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
  • 为何古代雾霾天气曾被认为是“天降异象”?
    雾霾成灾的天气,可不是如今才有的事儿。古代,也不乏阴霾连连的时候。雾和霾,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和雾比起来,霾含的水分少,能见度更低,厚度也远超过雾,且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损害。在二十四史中,关于“霾”的记载,并不少见。当然,在古代,缺乏
    10-27 雾霾
  • 雾霾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历代帝王个个都畏惧
    在古人心目中,雾霾不是好东西,历代帝王都很畏惧。《后汉书·五行志》即载:“自从光武帝中兴汉室之后,就没有久阴不雨的记载了。”其实不然。近年全国雾霾严重,尤以京城为甚。有人考证说,据史料记载,明清以降,雾霾天气才多起来,元朝之前并不多见。究其
    10-22 雾霾
  • 明清皇帝如何治理雾霾问题?曾禁止屠宰牲口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
    09-25 雾霾
  • 古时候没有口罩 古人们对付雾霾风沙用啥办法
    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先秦时期
    08-21 雾霾
  • 明清时北京频发雾霾 皇帝为感动上苍禁屠宰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
    08-15 雾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