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口罩 古人们对付雾霾风沙用啥办法

   2020-08-2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先秦时期

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

先秦时期已开始穿戴“面衣”

古人对付风沙雾霾的首选“装备”,大概要数面衣了。明屠隆 《在京与友人》文中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依屠隆所记,明朝时北京的气候已很糟糕,沙尘雾霾这类脏天气严重:在北京街头骑马的人,戴着面衣,被大风吹起的尘土满街飞扬。返回下马后,发现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面衣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用来保护面部的一种服饰,早期面衣是专为女性而设计的。穿戴面衣的风俗,在先秦时即已出现,《礼记·内则》便有这样的说法:“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当时女性外出,得把面部遮挡起来。虽然说这种“蔽面”要求,是出于儒家所提倡的“礼”的考虑,却意外地起到了挡避风沙雾霾的作用,还可御寒保暖。

拥有一件面衣,在秦汉时已成为有身份女性的必备,出远门必需。据汉刘歆著《西京杂记》,汉成帝刘骜宠妃赵合德,在其姐姐赵飞燕成为皇后之后,所送的一批高档奢侈品中,就有一件“金华紫罗面衣”。金华紫罗面衣是用紫色纱罗裁制的,绣上金花。这样的面衣,当贺礼送给皇后姐姐自然十分体面。而民间的女性所用的面衣则比较简单,一般用普通布纱裁制而成,考虑到包裹的需要,面衣的布幅都较宽大,故又有“大巾”、“巨巾”的叫法。这种面衣很大,穿戴在胸前时把膝部都能盖起来,故又称“蔽膝”。西汉扬雄《方言·第四》即称:“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或谓之袚。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膝’,齐鲁之郊谓之‘袡’。”

魏晋以后流行用“大巾”

面衣其实就是一块大方巾,使用时覆盖在头上,用带子系紧。面衣的使用,从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一些:“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小尔雅·广服》称:“大巾,谓之幂。”“幂”是什么?就是古人的“覆头之物”。“以覆其头”这种用法,让面衣又有了“盖头”的别称,后世婚俗中新娘子的“红盖头”,即由此流变而来。

面衣本是女用服饰,魏晋以后,男性冬天出行时也可使用面衣。《晋书·惠帝纪》记载:建武元年(公元304年),晋惠帝司马衷被大将张方劫往长安,“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司马衷得到这件遮风御寒之物,别提多高兴了,还嘉奖了高光。与以前相比,魏晋以后面衣遮蔽沙尘的功能较为突出,而御寒性能减弱。这时的面衣,往往用较薄的纱罗裁制。由于稀薄透明,面部容易让外人看见,面料多选用遮蔽效果较好的黑色罗纱。

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有这么一对神仙夫妻,妻子很漂亮:“质貌娴雅,年若十八九许,皂榖幪首,绦缯束腰,曾无粉黛之饰,发泽肥净,光彩照人。”这里的“皂榖幪首”,就是用黑色面衣蒙着脸面。面衣到宋朝又称作“面帽”。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冠冕首饰帷帽部·帷帽”条:“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他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明清时的面衣更有设计感,既实用,又巧妙。从明王圻《三才图会》所载绘图来看,明朝的面衣多以质地厚实的布帛为之,中间开孔部分缀以黑纱。

 
标签: 雾霾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康熙乾隆竟死于雾霾!看来北京雾霾史已有百年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爆料,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
  • 揭秘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竟然都死于雾霾?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
  • 康熙、乾隆帝都死于雾霾?老百姓还活不活了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
  • 清朝时期政府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12月1日,北京遭遇了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雾霾是怎么产生的,又为何如此猖獗。不少朋友将矛头指向汽车等现代文明产物,认为是这些现代文明产物造成了雾霾的猖獗。诚然,汽车等现代文明产物
    10-31 清朝雾霾
  • 康熙乾隆死于雾霾是真的吗 看来北京雾霾史已百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爆料,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
  • 为何古代雾霾天气曾被认为是“天降异象”?
    雾霾成灾的天气,可不是如今才有的事儿。古代,也不乏阴霾连连的时候。雾和霾,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和雾比起来,霾含的水分少,能见度更低,厚度也远超过雾,且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损害。在二十四史中,关于“霾”的记载,并不少见。当然,在古代,缺乏
    10-27 雾霾
  • 雾霾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历代帝王个个都畏惧
    在古人心目中,雾霾不是好东西,历代帝王都很畏惧。《后汉书·五行志》即载:“自从光武帝中兴汉室之后,就没有久阴不雨的记载了。”其实不然。近年全国雾霾严重,尤以京城为甚。有人考证说,据史料记载,明清以降,雾霾天气才多起来,元朝之前并不多见。究其
    10-22 雾霾
  • 明清皇帝如何治理雾霾问题?曾禁止屠宰牲口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
    09-25 雾霾
  • 明清时北京频发雾霾 皇帝为感动上苍禁屠宰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
    08-15 雾霾
  • 历代帝王如何治“霾” 皇帝为什么都畏惧雾霾
    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据说古人远行的时候,会带上一把家乡的泥土,遇水土不服时,和水服下即可痊愈。又据说北京没这风俗,原因是常年雾霾,他们离家的时候,已
    07-23 雾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