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0多年前的伦敦雾霾竟然是这样治好的

   2020-07-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半个世纪前的某一天,1952年12月5日。清晨,伦敦城的空气寒冷而新鲜,但已经有薄雾弥漫。从北极南下的寒潮先后到来,气温低到了极点,而在降温过去后,风停了,一轮反气旋造访了无风的伦敦,形成了冷而停滞的空气,受困于一层暖气团之下。逆温层笼住了

半个世纪前的某一天,1952年12月5日。

清晨,伦敦城的空气寒冷而新鲜,但已经有薄雾弥漫。从北极南下的寒潮先后到来,气温低到了极点,而在降温过去后,风停了,一轮反气旋造访了无风的伦敦,形成了冷而停滞的空气,受困于一层暖气团之下。

逆温层笼住了这个城市,一层看不见的透明罩子,落在了伦敦市民的头上。

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毫无察觉。

为了取暖,成千上万吨未经过脱硫处理的煤,被投入家庭煤炉和市区内的小火力发电厂的火炉里。

同时,从这些 地方的排气口里,数千吨煤灰、焦油和混杂着二氧化硫等各种有害化合物的气体,被源源不断的排放到大气之中。

“雾”越来越浓了。

风扑在脸上,虽然感觉不到尘土的存在,却会引起过敏反应。空气里混杂着一种奇怪的味道,像是稀释的浓烟,又像是厨房里的焦味。许多人开始咳嗽,即便坐在家里,依然能看到一层灰蒙蒙的雾气,浮在房间里。

到了12月6日清晨,人们出门时惊讶的发现,能见度已经不到10米。警察们戴着简易口罩站在路中央指挥,伦敦市中心的Sadler'sWell剧院宣布停演,因为人们看不清舞台。煤烟中的焦油颗粒使得雾霾拥有黄黑的颜色,“豌豆浓汤”的绰号也由此而来。

到了12月7日和8日,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已经高达3.83mg/m³。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其他氮氧化物的催化下,逐步转化为硫酸盐。当含有稀酸的浓雾微粒蒸发时,酸雾就笼罩了整个城市。

寂静的,杀人于无形的死亡之雾。

毒雾之下,大量的人感到呼吸困难,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极端天气期间的死亡率是平时死亡率的3到4倍,伦敦官方发布的,在浓雾弥漫的四天时间里死亡的人数就达4075人,一般认为这是低估了实际死亡人数。

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参加救援的医生Horace Pile回忆到,他曾经想把一个患者送到医院救治,但是医院里因为大雾来就诊的人太多,所以根本无法收治。

“终于有医院同意接收后,我们松了一口气,当我冲到后面,把救护车门打开时,却看到那个人已经过世了。”

就像世界上所有力求稳定的政府一样,对于1952年的伦敦雾霾,英国政府一开始是消极应对的。它否认人们的健康问题和极端天气相关,而是归咎于病人们本身就患有呼吸道疾病。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无烟煤尚未普及,并且价格昂贵。想要改造居民的暖炉,限制火力发电厂的发展,还要清洁能源,就势必要掀起一场价格高昂的能源革命,而刚刚在二战后喘过气的英国政府很难负担。

这时候,有一群人站出来了。

他们的代表,是供职于杂志《Arthur Guinness, Son and Co Ltd》的主编休·比弗爵士(Sir HughBeaver)。这本杂志就是日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前身。

在1952年伦敦雾霾爆发的这段时间,他是粉尘监测站委员会的主席。

他在战后为重建英国而奔走运动,在首都遭受污染之际依然不忘自己的职责。

同时,伦敦地方议会(成立于1889年)在1953年1月也出了一篇报告,明确指出12月5日这场毒雾对居民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迫于巨大的压力,英国政府同意成立调查委员会,由休·比弗爵士任主席,调查雾霾事件的起因和对人体的实际伤害。

委员会在成立四个月后就拿出了一份中期报告,一年之后,又发布了一份最终报告。

在报告里,他们指出:“绝大部分的污染源,直接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委员会为如何治理伦敦雾霾给出了很多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经过处理的能源(无烟煤等),政府应当为人们发放补贴以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在都内规定无烟区,禁止燃烧会带来大量污染的能源,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灶具,减少煤炭的用量……等等。

这些建议,最后都成为了1956年英国《空气净化法案》(Clean Air Act 1956)的内容。

《法案》出台后,伦敦的空气情况开始好转。清洁能源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重污染企业也相继搬迁。1967年,休·比弗爵士因病去世。

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政府部门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无烟控制区的权力。

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燃料中硫的含量。

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现在是2017年了。

中国官方称,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8天(不达标天数167天),共发生重污染39天,其中PM2.5重污染38天,较2015年减少7天。

 
标签: 雾霾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康熙乾隆竟死于雾霾!看来北京雾霾史已有百年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爆料,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
  • 揭秘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竟然都死于雾霾?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
  • 康熙、乾隆帝都死于雾霾?老百姓还活不活了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谭健锹出了本书,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雾霾。笔者虽然不太懂中医,不过也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明清时期的空气确实不怎么样,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当时城
  • 清朝时期政府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12月1日,北京遭遇了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雾霾是怎么产生的,又为何如此猖獗。不少朋友将矛头指向汽车等现代文明产物,认为是这些现代文明产物造成了雾霾的猖獗。诚然,汽车等现代文明产物
    10-31 清朝雾霾
  • 康熙乾隆死于雾霾是真的吗 看来北京雾霾史已百
    北京的雾霾已经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重中之中,近日却也有网友爆料,说北京的雾霾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是,而是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环境问题,已经被雾霾所困扰,时至今日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能源的转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转变。自胡静的
  • 为何古代雾霾天气曾被认为是“天降异象”?
    雾霾成灾的天气,可不是如今才有的事儿。古代,也不乏阴霾连连的时候。雾和霾,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和雾比起来,霾含的水分少,能见度更低,厚度也远超过雾,且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损害。在二十四史中,关于“霾”的记载,并不少见。当然,在古代,缺乏
    10-27 雾霾
  • 雾霾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历代帝王个个都畏惧
    在古人心目中,雾霾不是好东西,历代帝王都很畏惧。《后汉书·五行志》即载:“自从光武帝中兴汉室之后,就没有久阴不雨的记载了。”其实不然。近年全国雾霾严重,尤以京城为甚。有人考证说,据史料记载,明清以降,雾霾天气才多起来,元朝之前并不多见。究其
    10-22 雾霾
  • 明清皇帝如何治理雾霾问题?曾禁止屠宰牲口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
    09-25 雾霾
  • 古时候没有口罩 古人们对付雾霾风沙用啥办法
    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先秦时期
    08-21 雾霾
  • 明清时北京频发雾霾 皇帝为感动上苍禁屠宰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
    08-15 雾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