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第取代孙承宗的幕后看明廷的可笑无能

   2020-08-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摘两条看了让人发笑的记载,取自《熹宗实录》,让我们看看皇帝与大臣们都是什么德性。广西道御史赵胤昌疏论大学士丁绍轼,言绍轼初言总兵马世龙不可用,及再承诘,问忽游移其词,若曰去留取自上裁,臣何敢知?盖不胜反覆之态。乞严谕令精白一心,无持两可。得

摘两条看了让人发笑的记载,取自《熹宗实录》,让我们看看皇帝与大臣们都是什么德性。

广西道御史赵胤昌疏论大学士丁绍轼,言绍轼初言总兵马世龙不可用,及再承诘,问忽游移其词,若曰去留取自上裁,臣何敢知?盖不胜反覆之态。乞严谕令精白一心,无持两可。得旨:次辅和衷任事,商确可否,朕所鉴知。言官不得苛求。

大学士丁绍轼疏辩,言皇上英明,千古无两。内传东虏已报垫河,世龙为何杜门称病?此便有责备世龙之意矣,众阁臣不过仰承圣意议去之,臣何敢自专?次日内传诘问之语,只争回卫与回府耳,即臣在阁中有曰去留取自上裁,亦臣子对君父之体。胤昌责臣以不能硬肩硬口,固臣才之不逮,亦臣心胆之所不敢也。乞俯赐罢斥以全身名。得旨:卿心直口快。马世龙去留既系阁臣公议,何又推诿上传?著即出佐理以副朕怀,不必因人言介意。

赵胤昌说丁绍轼这人滑头;丁绍轼说我不是滑头,我是忠臣,归威福于主上,再说赶走马世龙这事是皇上已经定调了的,我有滑头的必要么?天启连忙说:别别别,丁绍轼你是个好人,就是说话太直了。赶走马世龙明明是你们内阁议定的事,可别推到我身上。——一个总兵的去留,连皇帝也不敢负责任,内阁和皇帝推来推去,真是让人笑掉子大牙。

事情的前因是马世龙柳河之败。

马世龙被枢辅孙承宗拔起于行伍之间,本无大功,偏偏因被孙承宗赏识,便登坛拜将,受以节钺,节制山海。孙承宗可能是想学习萧何,推举韩信,以成一代相业将功。但是没想到时代不同了,以晚明按资排辈的官场习惯,马世龙突然窜起,还被受尚方剑,这本身已经够遭人恨的了。而且孙承宗把持山海边务三年,密不透风,中间对户、工部钱粮机械的要求巨大,因为孙承宗的地位尊崇,又简在帝心,对户工二部的压力极大。于是想要弄走孙承宗的努力渐渐多了起来。天启五年上半年,越来越多的言官开始攻击马世龙,有说他禆肉复生,连马都骑不了的;有说他手下将领克扣兵饷的;有说他手下兵丁虚冒粮草的,不一而足。马世龙受不了这种指责,辩解说:“你们说我虚冒兵丁,那我把兵马拉到关门上,朝廷派人下来一一点验不就得了么?”结果激起朝廷里更大的反响,有御史上疏弹劾马世龙狂悖不堪,敢跟皇帝叫号,有御史上疏说马世龙欺君枉上,十二万兵马全摆在关上,能一时点验得完么?你就是用个四、五万人来回溜达充数我们也不知道啊!真要点验,我们派多人下去一镇、一路、一城、一堡地细细查验。

虽然这批攻击风波被天启压下去了,但是孙承宗与马世龙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十二万人蚁聚关门宁前三、四年,不敢向北一步,每年坐糜二百余万粮饷,不做点事也实在说不过去。

恰在此时,因为户部转输草料不及时,发生了关上兵鼓噪于司饷道员门前的事件。这件事严格说起来不是户部的错。因为每年四月开始直至八月,属于马放青的时期。这个时候傻子都知道用不了那么多草料,一个月用九斗豆子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但是,问题是,关宁军的钱粮问题是一滩浑水。上面的钱粮发下来多为各个将领所克扣。这个本来预计却被户部扣留的“马乾”,一直以来是以折银的方式发放的,本来是能从将领手中漏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官兵福利之一。这回却因为正当的理由被户部扣除,于是军兵哗然,聚集于饷司门口鼓噪。这一下子,关宁军内部腐败的盖子被突然揭开了。上至孙承宗,下到马世龙,都受不了这种空前的压力,觉得必须要干点什么事才能站住脚了。于是,发生了柳河之役。

柳河之役的起因和过程,大家在网上都搜得到,我就不详细覆述了。总之,马世龙身为大将,竟然预计不到水师行动的时间,整师渡河,竟然喧嚣四昼夜!这已经近似儿戏了。果然,渡河的关宁军被后金一击而败,两员大将殒命,这下子篓子捅大了。

本来,如果关上上下一心,孙承宗还是可以把这次失败瞒一段时间的。从孙承宗向上报称,柳河失败只不过是一次巡哨失利,就可以看出,其实孙承宗不想走,马世龙也还想接着干。结果被孙承宗压得死死的喻安性看到了机会,一封奏疏递上去,把柳河之败的前因后果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并声称自己全不知情,一下子把孙承宗和马世龙逼到的墙角上。

本来,朝局自天启四年发生剧变,东林一系纷纷落马,关上已是东林的最后一块安全的根据地了,孙承宗肯定是想为东林把守住这个最后一块阵地的。但是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用人失察的错误大白于天下,而且还连带着撒谎欺君,这个罪过可太大了。于是孙承宗只好上疏要求辞职。但是这时个辞职并不是真心的。天启可能一时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照例下旨慰留,孙承宗也就不再提辞职一事,想就这样混过去算了。但问题是,朝中各员敬孙承宗是帝师阁臣,可以不追究他欺君的罪过,但是不可能还继续容忍他留在关上为东林守阵地。于是攻击马世龙的弹章一封接着一封到来。这时,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手了,他就是兵部尚书高第。

高第是阉党,从前也被东林伤害过,所以他对孙承宗出手是必然的。但是,宦海沉浮,谁都不傻,出手是肯定的,什么时候出,怎么出,这里面大有讲究。高第先是上了一封看起来完全是为关门防御筹划的奏疏,但是内里加了一句份量很重的,让人一看就是针对孙承宗去的话:“若夫据险持久,以致彼之坐困,设法转输以便我之接济,此皆督抚事也。至于榆关锁钥,海岛声援,与夫蓟门防御,宗社安危系焉。藉令将帅非人,而徒以朘剥之资供其傲睨之性,道路以目,上下灰心,谁实御将,令其至此?”

这是高第对于天启态度的试探。如果有门,那么天启不会对“谁实御将,令其至此”这八个字反感,如果孙承宗圣眷未衰,那么天启必然会反驳一两句,那么就收手,再妥良机。

果然,天启对高第的奏疏只字未否,高第看到了希望。又连着上了第二封奏疏。不过这第二封奏疏里就对孙承宗只字不提了,因为已经不用提了,天启的态度、自己的态度已经摆得明明白白,就看天启接下来怎么干了。果然,不出几日,高第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以本兵行边,直赴山海。

这个任命,对于孙承宗来讲实在有点尴尬。因为事先没有和他打招呼。你天启派一个正牌的兵部尚书来,什么意思?那太明显了,跟直接赶我走没区别呀?孙承宗不得已,只能再次上疏请辞。这回痛快地得到了应允。

我们回头看我摘的那两段搞笑的记载。这就是孙承宗离职后发生的事。天启因为有当年撤走熊廷弼导致痛失辽沈的惨痛教训,所以对于边疆大臣的去留一直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他不想让自己为将来的问题负上一丁点责任,保留自己说话的权威。丁绍轼等文官也不傻,当年熊廷弼离职,天启一怒之下处理了好几个弹劾熊的言官如郭巩、姚宗文等,这个责任也不好背在身上。虽然会议研究可以把责任分摊给大家,但是毕竟自己是阁臣,这种责任能少担一点就少担一点。于是出现了皇帝和阁臣互相推诿责任的千古笑谈。

明廷连一个总兵的去留都没人敢负责,这样的朝廷不亡何待?

 
标签: 孙承宗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关于孙承宗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孙承宗的传奇典故
    孙承宗,明末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一、外财不富苦穷人孙承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照理说读不起书。但孙承宗的父亲孙麒深知没文化就不能成才,就省吃俭用,哪怕从牙缝里抠也要供孙承宗上学读书。于是
  • 抗清名臣孙承宗惨遭灭门 明朝丢最后根救命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万历二十一年
  • 孙承宗和孙殿英的关系是假的吗?
    明朝孙承宗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公元1406年的时候,孙承宗考
    11-09 孙承宗
  • 崇祯年间关宁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 忠尽一生
    孙承宗,高阳人(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天启二年以帝师身份督辽,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大举进攻,从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朱由检传旨让孙承宗去守通州。
  • 大明王朝的“装甲车” 孙承宗组建了最早的车营
    明朝的火器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之出名,可以说是无敌手,而明朝的将军们也热衷于发明各种火器,就连现代装甲车,在明朝的时候都有了雏形,当时叫做偏厢车,与现代的装甲车十分类似。明代名将孙承宗组建的车营所用的战车,有偏厢车、轻车等其制式。虽然已经无从
    10-19 孙承宗
  • 孙承宗是怎么死的 孙承宗墓在何处
    孙承宗怎么死的孙承宗的晚年过的并不顺遂,清兵再次入关的时候,已经辞官的孙承宗被明思宗重新召用,虽然重新收复了些失地,但是这作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依旧难掩明朝江山的颓势。于是孙承宗就向明思宗称病请辞,但是朱由检并没有同意。孙承宗巡视松山、锦
    09-28 孙承宗
  • 明末孙承宗为何76岁的高龄会被马活活拖死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公元1406年的时候,孙承宗考中了进士,
    09-25 孙承宗
  • 明朝孙承宗参加过什么战役?他是怎么死的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公元1406年的时候,孙承宗考中了进士,
  • 孙承宗是被多尔衮用马活活拖死的吗?
    孙承宗被后人誉为明末辽东三杰之一,他是明末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主义者,曾是朱由校的老师。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连失败、边防危急的情况下,他力挽狂澜,逼后退努尔哈赤七百里,但最后孙承宗在保卫家乡中去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孙承宗是怎么死的呢?孙承宗
  • 明末孙承宗是怎么死的 76岁的高龄被活活勒死
    孙承宗是中国明末大臣、抗清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经略蓟辽,到职后亲自勘察关外的山川关隘,支持抗清名将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练兵屯田强化边塞。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绕道入长城, 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他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守城
    07-18 孙承宗
点击排行